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李修杰 陆一眔)1月21日至2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 “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现状调研”实践团在陆邵明教授带领下,从上海吴淞客运码头出发,辗转镇江、南京、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等。针对长江下游重要渡口、客运站遗存情况与其文化记忆进行了初步调研。
“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现状调研”实践调研团合影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现状调研”实践调研团调研现存的大通古镇和悦渡口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因水设驿,因驿建镇。历史渡口千百年来孕育了长江流域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也承载了文人政客、普罗大众的乡愁记忆与情感!然而,作为长江流域航运文化、码头文化和乡愁记忆的历史渡口,正面临城市化、现代化的挑战。传统的水路交通运输方式逐渐被废弃;部分航运站和渡口码头因保护不足、认知度低也面临着拆除。
为了摸清家底,实践调研团综合应用了多元采集技术,借助老地图、历史影像、GIS地图与无人机航拍,同时通过报刊文献、地方志、口述史与现场勘查循证等,对长江下游段的历史渡口与其记忆场所进行了普查调研。此次调研共发现70余个重要渡口记忆场所,其中3个轮渡客运站、8处长江客轮“汉申线”客运码头、13处跨江渡口、40余处导航塔、海关所、临江寺观等历史遗存。
实践调研团分成“物”“场”“事与人”三组,多角度采集记录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的变迁与现状。运用航拍摄影、多视点录像等收集了相关航运站、码头栈桥、灯塔、泊船、祭祀场所与渡口街道的场景影像,对摆渡、集市、民俗风情等进行了纪实记录,对渡口街区居民、商贩、管理人员等相关群体进行了录音访谈,初步构建沿线13个县市的客运渡口数据档案。
调研发现:长江下游吴淞口、铜陵港、池州港、安庆港、九江港等轮渡站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九江江州渡口、铜陵和悦渡口等乡镇一级码头依然在运行摆渡;相关渡口集镇风貌保留较为完整。围绕着这些渡口,不同程度保留着导航灯塔、救生会、民俗宗教等记忆场所,映射出长江下游各地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文化印迹,也承载着地方百姓美好回忆、乡愁往事、地方依恋,印证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集体记忆与文化景观。
同时调研发现,目前长江下游历史渡口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保护对象与范围局限。当前得到保护的记忆场所主要为民国及以前的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千年古渡口、官办机构(救生局等)、商埠场所(商会等)或宗教场所(寺塔等)。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渡口站楼、船厂、民间机构或附属场所同样蕴含丰富的历史事件与文化记忆,未能获得足够关注而废弃甚至被拆除。这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较为普遍。其次,长江渡口文化的隐形信息与价值尚未充分挖掘诠释。如今历史渡口及其记忆场所的更新活化多为旅游景点式或遗址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缺乏深度挖掘、纵向串联、横向联动以及公众参与,地域特色文化不彰显,人气不足。
未来,实践团根据这些遗存的记忆梯度、温度、厚度与粘度,将进行分级与诊断,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生态廊道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与科学路径。
“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现状调研”实践调研团调研现存的南京铁路渡口 照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