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宁参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博物馆、广西药用植物园、三街二巷和邓颖超纪念馆。俗话说,有趣的灵魂都喜欢参观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以广西民族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形似一座巨大的铜鼓。铜鼓是壮族人民的文化符号,也是广西民族博物馆重点展示的内容之一。在壮族的传统中,铜鼓被视为神圣的乐器,与祖先崇拜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广西被称为“铜鼓之乡”。铜鼓是一种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2700多年的一种青铜礼乐器。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经过近3000年的历史洗礼,铜鼓是目前世界上所有青铜器中唯一还在使用着的青铜器,是青铜文明的最后一块活化石。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的各种铜鼓。
供参观者敲击的铜鼓。
铜鼓上把手是青蛙,青蛙是壮族的图腾,海南的黎族也以青蛙为图腾。
崇蛙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民间很多传说、图案等都与青蛙息息相关。壮族传说将掌管风雨的青蛙女神称为“蚂拐”,每年的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的蚂拐节是壮族民间较大的节日之一。
壮族先民崇蛙一是祈盼风调雨顺。壮族有谚语道:“青蛙叫,大雨到”,在壮族先民看来蛙声与春雨是伴随,认为青蛙与上天有某种联系,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预示雨季的到来,更有支配雨水控制旱涝的能力。二是与古时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丁的兴旺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人们希望自己丰衣足食的同时,也希望本民族能够繁衍生息、日渐壮大。壮族将青蛙称之为“娅圭”,意为“蛙祖母”,企图通过祭祀的方式获得蛙神的佑护,继承青蛙身上旺盛的生殖繁衍能力,达到人丁兴旺的目的。
霓虹羽衣展示民族服装。
下图是广西民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汉云雷纹大铜鼓,该铜鼓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铜鼓,被称为铜鼓王。
博物馆中的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展称为“五彩八桂”。古代“八桂”指桂林郡,桂林郡因桂树多而得名,后“八桂”代指广西。就如同陕西称“三秦”,福建称“八闽”。
“八桂”之称最早见于《山海经》所记:“贲禺(今番隅)之西,八桂成林。”八桂原意八株桂树,八树成林,既谓其大,也谓其茂盛。《山海经》中又记:“桂林八树,在贲禺东。”可见,八桂之“八”并非指实数,而是“大而多”之意。历代文人常以八桂、桂州称呼广西。南朝诗人沈约有诗句:“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唐代,以八桂代称桂州的已不少,韩愈就有“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的诗句。唐后,文人们便把八桂和广西挂起了钩,明代官修《大明一统志》首用“八桂”称呼广西,从此“八桂”成为官方语言中广西的代称。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外地的巡展称为“五彩八桂”。
精致的婚床。
草编狮子。
广西的形象大使—刘三姐。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位于政府大楼对面,博物馆有很大的停车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博物馆对面的风雨桥。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四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因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而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宋代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南东路简称为广东。广西、广东之名始于此。
广西在民国新桂系统治时期是全国模范省,为中国桂系军阀的根据地,较少战乱,社会较为稳定。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
1951年至1955年,钦州、廉州(即今钦州、防城港、北海)从广东划入广西。
1952年12月10日,在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5年至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东。
1958年3月5日,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省一级的“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西。同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博物馆展示的精美出土文物。
下图为铜六博棋盘。
漆绘提梁铜筒。铜筒上绘制的图案描绘了一个亡人从人间升到天上的故事,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描述的故事十分相像,异曲同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正在举办特展《大河文明》,特展是收费的,65岁以上门票39元。
《大河文明》是一个与意大利和国内数家博物馆院合作举办的展览,展示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
大河是滋养人类文明的摇篮,著名的人类文明均起源于大河流域。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诞生于大河之间的文明早已消失,有些则延续至今。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消失了,唯有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庇护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阶段,但最终走向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得益于丰饶的河谷地带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农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定居下来,建立起城市和定居点。城市的形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采取了城邦制度,每个城邦拥有自己的政府和领导层,相对独立地统治着自己的领土。城邦之间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竞争,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经历了多个重要的政治阶段,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和亚述帝国的崛起。这些帝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扩展了领土,并通过征服和贸易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其后期也面临着内部动荡和社会问题。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加剧,贵族和统治者的腐败和压迫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社会不稳定。同时,频繁的战争和冲突也削弱了文明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环境因素和自然灾害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衰落也产生了影响。洪水、干旱和土地贫瘠等问题威胁着农业生产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困境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导致了文明的衰退。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其后期经历了多次外部入侵和征服。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帝国的衰弱为外部势力提供了机会,如波斯、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大帝。这些征服者削弱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统一性和政治稳定性,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公元前1184年,古代希腊城邦联军侵入小亚细亚,特洛伊被攻陷,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古老文明也随之没落。特洛伊木马是我们熟知的故事。
波斯帝国于公元前539年征服了巴比伦王国,结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消亡有多种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外族入侵、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文化瓦解等等。这些因素相互纠缠、相互影响,使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停滞状态,并逐步走向衰败、消亡。
尽管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终走向衰落,但它对后世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为后来文明的书写和记录奠定了基础。此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法律和司法制度,为后世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启示。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中下游。公元前32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朝代延续并更迭长达三千年之久,一直到公元前30年被罗马征服埃及第三十二王朝(托勒密王朝)。电影《埃及艳后》描述的就是罗马征服埃及的故事。
古埃及有着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政治体系和制度,以及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一个文明要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在古代中东地区有许多兴起的文明,正是因为没有文字或是文字没有抢得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很快的就衰落了。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有很大适应性它不断的改变自己,使得它能把埃及文明胜利的承载、传播、流传下来。所以到了近代象形文字虽然失传,但是法国的商博良最终还释读成功。更加说明象形文字是有生命力的。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希腊文明已经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两河文明最终演变为伊斯兰文明。只有古埃及文明已经成为被摧毁最彻底的文明。埃及于公元前525年由古波斯帝国统治。后来,阿拉伯帝国统治了古埃及,埃及民族被完全同化为阿拉伯民族。古埃及文明消失的很彻底,据说目前连一个较为纯正的法老后代都找不到。古埃及文明留给后人的印象只是雄伟的金字塔和神秘的木乃伊。
公元前4000多年前,古印度文明发源于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000多年,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中亚侵入印度,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称肤色较黑、鼻子扁平的当地人为“蔑戾车”,意为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这也是印度种姓制度的源头。雅利安人的入侵使印度河流域原有的城市文化消失,印度历史进入“吠陀”时代。
随着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与北印度土著不断融合,古印度文明逐渐扩展至恒河流域,形成了恒河文明并延续至今。古印度最具特色的文明发展成果就是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开创了佛教,随后广泛传播与亚洲和世界各地。不过佛教在公元13世纪的印度就已经消亡殆尽了,现在印度的佛教是后来倒传进去的。
公元前324年,古印度迎来了最为强盛和发达的孔雀王朝时代(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随着孔雀王朝的覆灭,导致印度区域一带不断被外族和外国所入侵。这些外族和外国入侵后,积极把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输入印度,古印度文明不断受到排挤,逐渐走向衰落,从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直到20世纪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尘封的历史。
在四个大河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从未中断,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的人种、文字、文明从未中断过!除希腊外,其它地区的人种、文字、文明均已消失了!决定中华文明延续的根本性的因素是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强调中庸、平和。中华民族兼容并蓄,少数民族容易被包容并接受中原文化,由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来入侵者融入其中,并在胜利征服后被汉化。中华文明从未被蒙古或满洲文明所替代,而是相反。
时至今日,世界仍是这样,中国与美国的区别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美国奉行唯我独尊,美国第一;中国强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美国动不动就制裁,并以战争手段相威胁;中国提倡和为贵,有问题通过和平谈判消解。美国拉圈子,搞集团对立;中国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共同富裕。参照历史上几大文明兴衰发展的历程看,中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未来中美两国的兴衰的影响可以自己体味。
南宁博物馆有很好的停车场,且停车场还不收费。
广西是民歌眷土,素有“歌海”之称,“男女老少会唱歌,时时处处皆有歌”,《刘三姐》是我们熟知的广西民歌的代表。南宁是民歌眷恋的地方,南宁博物馆专门设有一个展厅展示广西民歌。
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
红陶雕塑《荷塘夜雨听蛙鸣》。
南宁是桂系统治的中心。辛亥革命后,广西都督陆荣廷在南宁通电共和,宣布南宁独立。广西省会由桂林迁至南宁(因为邕江流经南宁,因此南宁简称邕),南宁称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西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1924年,陆荣廷通电下野。1925年,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为首的新桂系开始统治广西,长达24年之久。新桂系推行“自卫、自治、自给”的“三自”政策,广西成为有名的“模范省”。
在南宁博物馆知道了邓颖超是南宁的女儿,知道了南宁有一个邓颖超纪念馆。
离开南宁博物馆前往广西药用植物园。
广西药用植物园的前身是广西医药研究所。药用植物园划分为7个药物区:广西特产区、药物疗效区、荫生植物区、木本药物区、草本药物区、藤本药物区和药用动物区。它集南药、北药、本区特产药物和区外、国外药物于一园。药物有灌木、乔木、藤木、草木等。
药用植物园门票20元,60~65岁15元,65岁以上免票。
乳茄,药名五指茄,也称为五指丁茄、五角茄。药用果实,味苦、涩、性寒。果实有毒,散瘀消肿,鲜果切为两半,火烤热后外敷使用。
展馆的灵芝。
展馆出售各种养生药植物产品,如罗汉果、七叶绞股蓝茶、防城金花茶、桄榔粉等。
药用植物园各种植物茂密,空气新鲜,有很多休闲打坐的地方,很适于慢悠悠地漫步其中,自己带一点食品、饮水就可以坐在树荫下发呆。药用植物园既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去处,也是一个游乐休闲的好地方。
次日游览邓颖超纪念馆,三街两巷。
参观南宁博物馆知道南宁有一个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南宁的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邓颖超纪念馆分邕城记忆、革命征程、妇女先驱、伉俪情深、公仆本色、情系广西、伟人风采等几个部分展示邓颖超在南宁的童年生活、革命的生涯和与周恩来的革命情缘。
邓颖超的父亲邓廷忠(1861-1912),河南光山人,自幼习武,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中武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武进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广西南宁镇台(相当于南宁军分区司令),全权管理南宁军务。邓颖超3岁时,性格暴躁的父亲得罪了上司,遭受诬陷,被朝廷发配到新疆充军。1910年,邓廷忠在流放期满返回南宁的路上,突患暴病客死他乡。
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1876-1940),出生于湖南长沙一户开明的富商家庭,后家道败落,幼年时父母双亡,随其外公迁至南宁谋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杨振德与邓廷忠结婚。杨振德早年靠行医和教书为生,后积极支持邓颖超投入革命活动。
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
1925年邓颖超与母亲在天津的合影。
1904年2月4日,邓颖超出生在南宁镇台官邸。邓颖超的父亲重男轻女,欲将玉爱送人,母亲拼死相争。在母亲的坚持下,邓颖超得以留在镇台府。在母亲的呵护下,邓颖超在南宁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母亲杨振德给女儿取乳名玉爱,学名文淑(后由本人改名为“颖超”)。邓颖超在南宁出生,因此南宁视邓颖超为南宁的女儿。
邓颖超年幼时,父亲邓廷忠坚持要给她裹足,认为“三寸金莲”方能嫁入高门。母亲杨振德竭力反对,她说:“我就是不要女儿嫁给那种守旧人物,我要让她走出闺房,见见世面。”并手书一联悬于书房:尼父传经,寸肤莫毁;如来说法,两足最尊。父亲邓廷忠见联,觉得夫人引经据典,言之有理,遂打消为邓颖超裹足之意。
邓颖超父亲邓廷忠病死后,母女俩无依无靠,母亲带着6岁的邓颖超离开南宁,靠行医和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开始了她们颠沛流离的生活……上海、天津、北京,为了生计女儿跟着妈妈走……。邓颖超参加革命后母亲又兴奋又担心,后来为了革命妈妈又跟着女儿走……妈妈为女儿、为革命操碎了心。
1919年邓颖超在天津参与学生运动,1924年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走上革命道路的邓颖超,用她的青春和热血,毕生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对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五四运动时,邓颖超冲锋在前,杨振德积极支持。1925年8月8日,邓颖超与周恩来在广州结婚。同年10月,杨振德也到了广州,但她不愿靠女儿和女婿生活,而是选择了自谋职业,先后从事教师、学监等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振德以行医为业,在党的地下秘密工作机关,安了一个“家”,掩护周恩来、邓颖超进行地下斗争。
1934年5月,杨振德到达中央苏区,成为红军队伍中的一名医生。红军长征时,杨振德留在江西,在向地方转移时不幸被捕。周恩来曾经回忆说:“国民党法官要她劝劝邓颖超不要当共产党员,邓老太太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法官无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1937年初才把她释放出来。”
长年坎坷奔波的生活和牢狱的折磨,摧残了杨振德的健康。到重庆后不久,老人家病倒了。邓颖超日夜守候在病榻前。1940年11月18日,杨振德因病不治,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去世,终年65岁。
邓颖超回忆母亲时,总是说:“我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妇女,慈祥的母亲,她的一生是很曲折坎坷流离的一生。她具有独特的性格,反对一切封建习俗,追求进步、向往大同世界,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自强自立,勤奋阅读,深研医术。她对我的教育和影响起了很好的作用。”
1940年邓颖超和周恩来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时的留影。
1923年,邓颖超在她筹备成立的女权运动进步组织女星社举行的募捐义演《新闻记者》中饰演男角的剧照。
1916年,邓颖超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的留影。
无独有偶,周恩来十六岁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是南开新剧团的重要成员。由于周恩来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又独具表演才华,反串女角婀娜动人,惟妙惟肖,先后在南开新剧团扮演过十多个戏中的角色,其中绝大部分演的是女角色。在这些演出里,他的表演受到广泛的称赞。
周恩来(右一)在新剧《一元钱》中饰演女主角孙慧娟。
周恩来(左二)在《仇大娘》中饰演女主角范慧娘。
看来周恩来和邓颖超是互补的夫妻,前生就牵手的姻缘。
纪念馆的伉俪情深部分,通过周恩来和邓颖超生活、工作的图片,呈现了他们之间浪漫的爱情、相互的依恋。革命伴侣、红色婚恋—周恩来、邓颖超情书展展示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之间的书信往来,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纯真的情感世界。
他们的通信一直以“翔宇”、“翔”、“超”、“小超”、“来”、“阿来”、“颖妹”、“鸾”、“凤”、“你的超”、“你的颖”相称。“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1942年,周恩来信:病中说错了一句话,内疚无似。结婚十八载,至友兼爱妻;若云夫妻范,愧我未能齐。落款:鸾(周恩来乳名“大鸾”)
1942年,邓颖超回信:接到你的信,如一释重负,而感到恬适轻松!……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落款:颖妹
1944年,邓颖超信:你走了三天了,我可想你得太!……深深地吻你!轻轻吻你!落款:你的超
1950年,周恩来信:再见,我的老伴!落款:周恩来
1951年,邓颖超信:情长纸短,就此打住。落款:凤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是当今人们最好的榜样,邓颖超说:“大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之花并开了。”
“他长得真漂亮。”这是邓颖超初见周恩来时,心底的话。此时正值五四运动浪潮,他们相遇于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礼堂,那时周恩来是个英姿飒爽、气宇轩昂的美男子。那一年,她15岁,他21岁。邓颖超回忆:“我们相见,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自从礼堂与邓颖超相遇后,周恩来始终不能忘记这个特别的女孩。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则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做了教员。两人鸿雁来往,250多封书信,聊革命,聊战争,聊自由,而邓颖超却从来没往爱情方面想。
直到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革命家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背面,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的将来也和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寥寥几字,却承载着生命的全部重量,直到此刻,邓颖超才读懂了周恩来的深情。
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一文中曾非常形象地谈到她和周恩来确立恋爱关系时的情况:“我不曾想到,在我们分别后,在欧亚两个大陆上,在通信之间,我们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特别是我们都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三年过去,虽然你寄给我的信比过去来的勤了,信里的语意,我满没有在心,一直到你在来信中,把你对我的要求明确地提出来,从友谊发展到相爱,这时我在意了,考虑了。经过考虑,于是我们就定约了。”
据说,邓颖超曾问周恩来:“为什么是我?”
周恩来回答:“当我决定献身革命的时侯我就考虑,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终生伴侣,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人作为伴侣,共同战斗。”
他们1925年8月8日结为夫妻,他们一生相伴50余年,不离不弃,相濡以沫。
邓颖超对周恩来说:“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颖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选中这个院子,是因为这里栽了他们都喜爱的海棠花。周恩来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西花厅的海棠花正盛开,周恩来看不到,邓颖超觉得可惜,就剪了一枝压在书里,寄到日内瓦给周恩来。两人的感情就是这样细腻绵长。
参观完邓颖超纪念馆,顺便游览一下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宁市中心,始建于宋代,是广西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拥有南宁市区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群。三街指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三条老街,两巷指金狮巷、银狮巷两条明清古巷。文化街区有很大的地下停车场,停车很方便。
三街两巷对面,建在邕江边的畅游阁。可以登阁俯瞰邕江和三街两巷。
清清的邕江。很多人在江中游泳。
宋苏忠勇公成仁处,位于城隍庙背后。
苏忠勇是北宋邕州知州苏缄的谥号。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今越南)李朝派兵大举入侵北宋,连克钦州、廉州(今合浦),继而围困邕州。邕州知州苏缄率领全城军民奋起抗击,但因援军不至,在坚守了四十多天后,粮尽泉涸,邕州城破,数万军民惨遭屠戮。城破后,苏缄以“吾义不死贼手”,率全家36人纵火自焚,壮烈殉国。
邕城光复后,宋神宗追赠苏缄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号“忠勇”。邕城人民在原州署衙门废址建起一座“苏忠勇祠”,以资纪念,后将祠改为“城隍庙”。民族英雄苏缄成为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爷,人们四时祭拜,香火不断。
城隍庙中城隍殿中端坐的是苏缄的塑像。
三街两巷街景。
坐在店铺门口喝了一碗八桂油茶,在一个店铺中用了煲仔饭和芝麻糊。
南宁也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空气清新,气候温和,环境友好,生活成本不高。
南宁青秀山公园内的龙象塔。
是著名的螺蛳粉,没有想象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