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校园观鸟积分赛在环境与生态学院落下帷幕,厦门大学翔安校区鸟类记录又“上新”了!来自9个学院的32名选手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在校园各个角落观察鸟类,共记录鸟种65种,斩获了7条校区年度新纪录和1条校区新纪录。
一年一度的校园观鸟积分赛是环境与生态学院的特色品牌活动,也是翔安校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校园物种多样性的系列举措之一。翔安校区作为厦门大学布局生物科学、生态学、海洋科学等一流学科的“创新引擎”,积极融入福建“生态省”战略部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高品质推动生态校园建设。绿色正在成为翔安校区高发展的鲜亮底色。
美丽校园: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相得益彰
翔安校区北倚香山山脉,坐拥芙蓉水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底色。办学十一年来,翔安校区充分利用绿地、植被、水系、土地等丰富资源,优化校园空间布局,着力建设花园式校园。
林草兴则生态兴。翔安校区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义务植树,广大师生一次次辛勤劳作、挥洒汗水,翔安校区只此青绿、生机盎然。2018年,翔安校区向厦门市园林局争取到2955株精品苗木;2019年3月,1376株茶花苗木移植翔安校区,极大提升了校园绿化层次和水平。如今,翔安校区植物种类超过380种,吸引了大量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繁衍栖息。其中,可观测到鸟类148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嘴白鹭,以及鹗、黑鸢、栗喉蜂虎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年4月5日,以“沐绿水青山、育八闽英才、建一流大学”为宗旨,集福建省九市一区之力建成的生态实践教学基地“八闽园”顺利开园;“八闽园”占地160亩,种植着八闽各地的特色植物,建有展示福建九市一区人文历史的文化广场,是展示生态福建、传播八闽文化,展现校地融合发展、友谊桥梁的范式新地标。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翔安校区管委会依据校园整体规划和生态条件,启动校区芙蓉湖周边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出绿地植物景观、河道水系湖岸、人行步道景观相统一的生态景观系统。同年12月,劳动教育基地“八闽苑”正式启用,校区师生在“八闽苑”召开生态校园建设研讨会议,为翔安校区生态校园建设把脉开方,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蓝图。
低碳校园:发展理念与环境治理知行合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翔安校区办学十一年来,翔安校区管委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上持续发力,不断为校区建设发展夯实低碳根基。
倡导绿色出行。2018年8月,校区引入共享单车;2019年7月引进校园公交;2020年以来投放哈啰共享单车、共享助力单车,推进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在满足师生多样化公共交通需求的同时,让绿色交通、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养成文明习惯。2018年起,校区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垃圾分类已成为校园新时尚。开展校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举办“光盘行动”21天挑战赛,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成为校区师生的自觉行动。
坚持可持续发展。校区学生公寓建设采用“热泵+太阳能”供热方式,每年节约用电1770万度。积极建设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污水用于校园绿化灌溉,每年实现120多万吨污水再利用。与翔安区共建校区至香山景区中水利用提升工程,将校区处理后的中水引至香山景区进行绿化灌溉,并为翔安区道路绿化灌溉车提供取水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校区雨污排水管网改造“正本清源”工程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生活条件。2021年11月,智能配送无人车“小蛮驴”在校区投放运行,打通校区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
生态校园:人才培养与学科特色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翔安校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校地资源,将生态环境实践教育创新融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之中,破解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瓶颈,让生态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入学子心间。
开辟“第二课堂”。翔安校区管委会支持厦门大学生态文明学生研习社建设,与环境与生态学院签署框架协议,将校区校园整体作为生态环境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环保协会、绿野协会、观鸟护鸟项目组等社团优势,开展翔安校区校园生态环境监测、有害生物控制、污水处理及垃圾分类等工作,组织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将生态校园建设贯穿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依托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药学等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应用学科力量,打造校外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在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山岛、翔安区下潭尾湿地公园等地开展野外生产实习。同学们穿滩涂袜下滩涂,开展红树林底栖生物调查,进行生态修复考察和鸟类观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自主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实习小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生态文明认知和科研素养。
加强劳动育人。盛夏时节,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八闽园”新农科实践基地里采摘亲手种下的蔬果。开学之初,少数民族预科班学子团结在“石榴园”开展新生劳动实践主题团课,精心呵护56棵石榴树……“八闽园”开园以来,校区积极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将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劳动课、药用植物实训等课程开在田间地头,草药种植、植物挂牌、水稻试验田养护等教育、除草松土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悄然形成。
发挥智库担当。2018年6月,厦门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建设成为具国际影响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智库。2023年4月,厦门大学国际可持续性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面向国际可持续性科学前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近年来,翔安校区举办了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海岸带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研讨会等会议,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贡献智慧,共话生态文明,展现了厦门大学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翔安校区立足“创新引擎”定位先行先试,统筹协调多校区资源,制定《翔安校区生态校园建设方案》,将生态校园纳入“五位一体”校园建设一体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翔安校区将持续推进生态校园、美丽校园建设,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让绿色成为厦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奋力谱写厦大新百年奋进之路的翔安校区篇章。
(翔安校区办公室 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