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盛行面对3-6岁的幼儿园小孩完全户外的“自然教育法”,被称为“森林幼儿园”。
在这类幼儿园的日常课程中,传统的教室被葱郁的黑森林取代,孩子们整日在户外活动,观察动植物、燃篝火、爬树、做游戏、画画,想休憩的时候,孩子们就躺到由树桩和树枝做成的巨大“沙发”里。
德国许多室内幼儿园每周也都会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森林里旅行一次。
目前全德国已有超过1500个森林幼儿园,并逐步向英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扩展。田妈妈蘑法森林今年引入了森林幼儿园,报名者应接不暇,需要提前两周预约才能参加。
03
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
现代农业与教育、旅游、生态等融合发展模式。
意大利农业旅游是旅游业中一支新兴的生力军,称作“绿色假期”,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到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绿色假期”出现后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
同时,意大利的农业旅游已与现代化的农业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新型生态环境及其他社会文化现象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综合性项目,使得整个农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
04
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
乡村博物馆是城市人缅怀乡村生活、农村当地人追忆往昔生活的场所,盛行于英国、德国、挪威、瑞典、加拿大等众多欧美国家。
乡村博物馆往往以一个特色突出的村寨为载体,通过静态的设施展示和动态的生活展示满足参观者猎奇的心理,是兼具区域性、文化性的民俗展示园地。
对于儿童来说,乡村博物馆是了解乡村生活变迁、区域历史沿革的体验基地;对于父母来说,可以在这里追忆历史,给孩子讲授历史知识。
以德国的乡村博物馆为例,它们一般占地约为25公顷,全部模仿百年前的方式建造,陈列各种老式农宅建筑、农耕作业方式及农家生活景象,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与农家生活的变迁过程。
为了突出特色,馆园内农业生产不使用现代设施,以畜力或人力耕种,用农场的树木制作木炭。
一些博物馆会把土地提供给当地的居民耕种,但种植的作物要由经营者决定,栽培方法也必须遵循古老的方式,同时会模仿过去的租佃制度,租种者支付10%的收获量给博物馆管理当局。
这类博物馆往往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在一起。
05
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欧美亲子农业中,通过乡土化的休闲体验和趣味性的乡村娱乐活动,为消费者提供简单、有趣的乡村生活体验。
在环境营造上,追求原汁原味,注重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自然景观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交通工具上,以步行为主,拖拉机、观光马车、小火车、自行车等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在产品设计上,以简单化、原生态和趣味性为主,玉米迷宫、稻草堆、小猪赛跑、牧羊犬赶羊等都是受人青睐的亲子产品。
06
农业创意节庆模式
在美国农业节庆中,有南瓜节、草莓节、樱桃节等创意节庆活动。
在美国很多地区都有草莓节,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农业节庆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等,还专门针对儿童和残疾人设计了众多娱乐项目。
案例
荷兰德牧斯汀儿童农场
德牧斯汀儿童农场位于荷兰中部城市乌特勒支市郊外,占地约18亩。
与其说是农场,不如说是一座孩子的乐园。农场里选种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蔬菜和植物,为的是让来此参观的孩子们更有兴趣观察它们的原貌。
他们在这里不仅学知识,而且激发了亲近大自然的天性和热情。农场中有一个简单的儿童餐厅,可给孩子们举办生日聚会。
餐厅里几乎所有的食品都来自农场菜地,家长们也可以购买这里的有机蔬菜。虽然价格比超市贵出二三倍,但还是很受家长们欢迎。卖菜收入是支撑农场运转的主要经费。
据介绍,荷兰第一个儿童农场于1939年出现在阿姆斯特丹动物园内。上世纪50年代,儿童农场开始大量发展起来。
当时荷兰出现城市化潮流,为了让孩子们保持对原野、动物和食物的认识,设立了这类儿童农场。
全荷兰400多个城市共有500座儿童农场,大约2000名员工和义工。据统计,荷兰每年约有2500万人次造访儿童农场。
一般小学每年都安排学生前来参观,智障儿童学校、农校更是将儿童农场作为教育基地。不仅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能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让孩子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与此理念相契合的亲子农场发展成为一大热点并不奇怪。
不少想转型提档的农场都在思考,怎么做才能真正把亲子做得走心,并且真正给一个个家庭带来欢乐。
多借鉴国外经验,学习他们的理念和运营模式,对农场长远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