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剑
收藏馆:华侨博物院
浙江群众感念陈嘉庚精神所铸
华侨博物院镇馆之宝陈嘉庚剑。
可能谁都没有料到,这把镌刻着深深敬意的宝剑,后来会如此命运多舛。不过幸好,它如今完好地躺在华侨博物院内。
剑长100厘米,由精钢剑身和木质剑鞘组成。剑身有错铜北斗七星图案,下书“披荆斩棘为国增光”及“龙泉民字号制”;背面为“陈嘉庚惠存 浙江龙泉各界敬赠 廿九年九月”字样。时光倒回剑身上的1940年9月23日,时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的陈嘉庚先生抵达浙江龙泉,这是他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抗日军民的行程之一。浙江龙泉的各界群众感念陈嘉庚先生的民族精神,敬赠先生一把龙泉剑。
后来,这把剑辗转各处。陈嘉庚先生回新加坡前,将其留在内迁的集美学校;后又长期放置于厦门集友银行金库;1962年间由时任华侨博物院负责人陈永定取回,并精心制作了一个与剑形状一样的盒子,里面放上黄绸布来存放这把宝剑;文革期间,此剑曾被借走一年,因砍树而折断,所幸最后焊补修复完好。
青花哥釉五毒盖罐(清·乾隆)
收藏馆:厦门观复博物馆
最有闽南味道的典藏
厦门观复博物馆镇馆之宝——青花哥釉五毒盖罐。
此罐藏于厦门观复博物馆,罐的盖上立着只“蟾蜍”,罐身采用青花堆塑“蝎子”、“蜈蚣”、“壁虎”、“蜘蛛”分列四处,毒虫凸出,非常醒目,整体构成“五毒”。五毒罐是闽南人用来泡药酒或是摆设、驱邪之用。
德化窑素三彩
达摩坐像(清初)
收藏馆:厦门市博物馆
被评为“存世相当稀少,当之无愧的国宝”
厦门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德化窑素三彩达摩坐像。
清朝初期,在德化的一座窑坑里,一尊高18厘米的达摩坐像从高温中出炉;几百年后,它光洁如初,被完好收藏在厦门市博物馆里——在央视《国宝档案》中被评价为“存世相当稀少,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德化窑以烧制白瓷出名,在国外有“中国白”之称。这尊达摩坐像却非通体透白,身披黄色袈裟,着靛蓝色宽松长裤,袈裟和裤子上装饰着一朵朵黑色的折枝花卉,“三色”明艳。黄、蓝、黑三种素色,使艳丽的服饰和白色素净的肌肤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这是素三彩在白瓷上应用,难得的成功范例——德化瓷土较软,烧造中本就容易开裂变形,加入素三彩更增加烧造难度。
“中秋月饼”匾额
收藏馆:鼓浪屿馅饼食品文化博物馆
最“吃货范”的典藏
1956年,鼓浪屿17家私营饼铺合为鼓浪屿食品厂,由“添成面食店”传承下的“中秋月饼”匾额也归于鼓浪屿食品厂。这块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匾额长约80厘米,宽约30厘米,为福建省鼓浪屿馅饼食品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馆藏精品】
白玉御题薄意
山水带盖贯耳扁瓶
(清·乾隆)
收藏馆:厦门市博物馆
瓶腹两面,还有画与诗
白玉御题薄意山水带盖贯耳扁瓶的其中一面:“曲院风荷”。
很难想象,这个通高20厘米,口径6.1厘米,底径7.1厘米的扁瓶,是由新疆和田玉雕刻而成。
瓶腹两面还有画与诗——用薄意雕刻技法,似画又似刻。其中一面是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两位雅士端坐饮茶赏景,上方是乾隆皇帝恭录前人古诗的御题:“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叶想花红。昆明湖上浮轻舫,六月风光讶许同。”另一面则是西湖十景之“柳岸闻莺”,沿着盘旋山间的石阶,亭台楼阁若隐若现,两位书生正在依依惜别,一旁还有船家正在等待,图上方也刻着乾隆皇帝题写的诗句:“尽有宫商石与金,栗留谁似独情深,戴家只在润州表,可识清波门外林。”
曾在清廷内的这件玉瓶,如今被收藏在厦门市博物馆内,而这还要归功于它后来的主人林尔嘉。在当时的闽台地区,林氏家族是颇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光绪末年,林尔嘉听说清政府计划重整海军,决定捐赠200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清政府因此对其加官进爵,慈禧太后还将宫中的玉器赏赐于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尔嘉回到台湾,临行前他将一部分慈禧太后赏赐的玉器留在了鼓浪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林尔嘉裔孙林慰祯代表家族将林尔嘉留在鼓浪屿的大量书画、玉器等藏品捐献给了厦门市政府,这批玉器从此被厦门市博物馆收藏,成为珍贵的藏品。(厦门日报)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