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华
出差结束,正好赶上周末。于是,在跟家人报备后,一个人踏上了重游庐山的旅途。
说重游,是因为大约二十年前,我首度踏访九江,在友人的陪同下,先后到过浔阳楼、鄱阳湖、石钟山,还有久负盛名的庐山。想重游,一方面是因为上次游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时间仓促,只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还有不少景点未曾打卡,留下的遗憾,要利用这次大好机会予以弥补。
行前一晚做“功课”,看到网上有人热心建议,要想全面感受庐山魅力,最好在山上住上两晚,三天时间放慢脚步,基本可以走遍东线、中线、西线和环山散布景点。向一位九江本地业内女士印证,她直言:根本不需要,那是宣传套路,目的是让你们外地人尽可能留在庐山,多多消费。这位“钢铁直女”的话,我信。再说,我实在也匀不出三天时间来。为了在一天内尽可能多到几个点,同时避免坐景区交通车进山晕车,我选择了相对轻松的一条上山线路——花十元钱,与陌生人拼了一辆出租车,到庐山索道站,坐缆车直达牯岭镇,然后换乘东中西线各站皆可穿梭到达的景交车。
坐上景观车,一会儿就到此行第一站花径。花径,因为白居易的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而声名大噪,号称“匡庐第一境”。和仙人洞、三宝树一起,是西线三个最为出名的景点之一。车到花径站,只见游人如织。但我很快发觉,好像上了老白的当了——穿过简陋的花径门,左逡右巡,花径花径,哪来的花呢?别说桃花,别的花也没见着几朵。原来,花径只是个艺术化的景点名称而已,因为一座伞状小圆亭下一块据说是白居易的手书石刻“花径”而得名,并非字面意义上人们想象的那种,如梦似幻可供流连徜徉的花径。还好,近在咫尺的花径湖,虽说面积不大,名气不响,但一眼看上去温婉可人,绕湖一圈,倒也轻松自在。
离开花径,相继跳过上次到过的仙人洞、名不副实的“大天池”,到达电站大坝站,爬了长长一段山路,来到了镇山之宝“三宝树”。三棵树,毗邻而居,其中两棵为柳彬,树龄均为600岁,高大挺拔,直入云端,另一棵为银杏,树龄竟高达惊人的1600岁,虽然皮色黑沉、风华不再,但虬枝伸展,依旧苍劲有力。站在树下,一棵棵抬头仰望了许久,绕着转了几圈,肃然起敬,又不免感慨:世异时移,古树常在,匆匆百年,人生何短!
依依惜别“三宝树”,从西线跳转到了东线大名鼎鼎的含鄱口。想象站在高山之巅,远眺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气吞万里如虎,该是何等气概。上一次,因为雾锁山口,没有如愿,这一次,该让我这位诚心诚意的远方过客一饱眼福了吧!孰料,愿望终究是愿望,这一次,运气依然不佳,而且大雾似比上次更为浓重,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真糊涂!悻悻之下,想乘车转到植物园、五老峰碰碰运气,无奈同样云遮雾罩,什么也看不清。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浓雾中”。
时间还早,还能到哪里去呢?三叠泉因天气原因临时关闭,白鹿洞书院又远离核心景区,孤悬山脚,公交车到不了,来回比较折腾,罢了罢了。车过美庐、庐山会议旧址,只见到处车如蚁行,人满为患,路旁坐满了休息的游客。这两站是热门中的热门,上次我是到访过的。于是,打消下车念头,当机立断:趁天色还早,坐缆车下山,回宾馆休息。
看来,庐山美景,很多时候,只存在于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存在于文旅部门的风光宣传片中。面对同样一座山,不同人的体验之所以千差万别,缘于时空不同、条件不同、心境不同、知识储备不同。不论是秀美、惊艳、有序、清静,还是粗粝、平庸、无序、嘈杂,我们看到的,都是庐山真实的一时、一角、一面。我们一定都想看到她最为美好的一面。至于能否如愿,取决于自己对时机的谨慎选择和把握,取决于自己认真扎实地准备和独立思考,取决于自己究竟愿意付出多少经济代价和体力消耗。此外,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老天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