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的人,大都要跨进揽胜门,通过顾景楼,进入千年府城墙游览一番。人们总觉得,到了临海不到台州府城墙,就好比到了北京不到长城一样。的确,每当游人游览完古城墙,都会伸出大拇指啧啧称道:“千年府城,名不虚传。”台州古城墙,誉称“江南八达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5月,被浙江省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许多新闻单位,曾以“江南八达岭”和“江南一绝”为题,先后作过详细报道。
“江南八达岭”,即古临海城。她南濒灵江,北枕龙顾山,东面湖水漾波,东南巾山秀丽。据史载周长9公里,现实测为6000米,俗云:“十里穿城”。城垣犹如龙蟠虎踞,非但形势险要,且胜迹颇丰。自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孙恩起义,进入临海,台州太守辛景,为防御孙恩侵犯,动员百姓凿堑于龙顾山,以筑其城,至今已近1600年历史。当时城的规模尚小,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府治于临海,为了防御外来侵略,防范洪水入城,城墙随之扩展。北宋初年,吴越纳土入宋,曾毁其城,大中祥符年复建。庆历五年(1045年),为防敌、防洪之需要,台州太守命令台州各县分段负责修筑,并砖石兼用;熙宁四年(1072年),太守钱喧开凿东湖,城从湖东移进一里于湖西,自此城墙规模是定。元代下令拆除地方城墙,因防水患,城墙得以保全。台州是反清复明要地,顺治十五年(1658年),台州知府胡文烨又将城墙增高一尺,垛口并三为一,并增筑敌台12座,沿历至今。台州府城附廓长十八里,依山傍水,地势奇险,雄伟秀艳,为江南所罕见。尤如南枕头陈耆卿所称:“萦纡演迤,环拱共郛,岩光川容,吞吐掩烟云缥缈之际,真足以填城社,表宅里,聚廛市,以雄跨一方矣。”
由于北固山百步峻一带(今台州卫校旁),地势过于险要,相传唐代大将军尉迟恭将军毫不气馁,还是屡筑屡毁。正当他束手无策时,正逢正月十三夜,天上大雪纷飞,他第二天一早起来,去百步峻一带,忽见一只梅花鹿在雪地沿山奔跑,留下足迹,尉迟恭将军心有触动,即命众将士、百姓沿鹿足迹所筑,果然一举而就。临海人民为纪念这次筑城之成功,于正月十四夜烧糟羹慰问将士。此风俗流传至今,正月十四吃糟羹已成习惯,这也是台州比各地早过一天“元宵”的缘由。故临海亦有“鹿城”之美称。五代期间,台州争战频繁,最后为吴越钱氏所得。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钱氏下令“堕其城示不设备”。约30年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再度重筑。北宋末,吕师囊响应方腊起义,在临海城多次与守城官军进行规模较大的战斗。此后,宋、元、明、清历代均经多次维修。明代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所云:“两浙十一郡池,维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瞻岩插天,虽鸟道亦元。”
游览古城,城墙建筑布局合理,结构讲究,工艺精美,历史上有城门七道,城楼七座(至今尚存靖越、兴善、镇宁、朝天门楼),皆一门配一楼,楼冠门上,巍峨雄伟,适于军战攻守。宗和门—惠风楼;靖越门—靖越楼;兴善门—超善楼;镇宁门—神秀楼;丰泰门—标霞楼;括苍门—集仙楼;朝天门—兴公楼。每个城门顶上有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天井”,犹如增设了一道特殊防御措施;沿江城墙的“马面”,它的凸出面不像一般城墙那样方,而是一面方,一面弧,即靠江上流的方向都是没有楞角,其主要功能在于减少江水的冲阻力。这种建筑结构,从当时特殊地理条件出发,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据记载,台州府城墙的建筑要比北京的长城早400多年。
台州府城墙的古迹处处皆是,人文景观丰富。若从灵江一桥南端上城墙,经靖越门,便可看到巾山“四塔”和明代建筑的规模宏大的南山殿。到了兴善门就可看到唐代建筑风格的龙兴寺。从兴善门步行半里,来到镇宁门、平海楼,就可看到在城墙上架有两尊大炮,大者名“大将军”,小者名“小将军”,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用过的大炮。向前走,路过朝天门,进入“江南八达岭”,绕城墙经烟霞阁,进白云楼,站在城墙楼上,登临远眺,巾山、大固山两峰相峙,灵江水、东湖水两水相逢,上合天仙之水,下逐江海之浪。望古城内外,三桥飞架,一江两岸新城、古城相望;沿江大道,铺筑锦绣前程,是一部鲜活的国防教育好教材和旅游的好地方。
472390-6870-1-基地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