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山水神秀之城】陶宏景《真话》:“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地处东南,遥望东海而背依青山;天台山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东北,海拔1098米;山不在高,悬岩、峭壁、怪石、飞瀑、寒潭、云雾应有尽有;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让它成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明代著名旅游大v徐霞客(江苏江阴人)一生三次游览天台山,历时19天,总行程近千里,游踪遍及天台大部分风景名胜;在游历了全国那么多奇山异水后,把天台篇作为旷世著作《徐霞客游记》的开篇目的地,足见其对天台的喜爱“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这是一座诗文繁盛之城】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浙东唐诗水路的起点,仅唐代就有李白、孟浩然、刘禹锡、杜牧、元稹等400多位诗人游历天台,占《全唐诗》诗人数量五分之一;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蒲轮入翠微,迎下天台峰。赤城别松乔,黄阁交夔龙。——白居易《郑生尝隐天台,徵起而仕。今复谢病,隐于此》夕映翠山深,余晖在龙窟。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常建《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李白《天台晓望》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在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中,最出彩和出名的还是李太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的梦游,也是千年来无数游人、僧人、道人、文人、隐逸者共同的梦;当然“唐诗”二字并未局限住时间概念,从两晋山水诗的肇始,魏晋风流的清谈隐逸,在到两宋的华美遗韵,都给这条路线、这片山水做了更丰富的扩充;“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但“咸阳古道,音尘未绝”,这个盛世之风,携着人类群星闪耀时,从西北过中原,吹响东南——在百越华顶,赤城落照,在隋塔鼓钟,在塔头松风,在灵溪水畔,在琼台谷中,在飞瀑激流,千年前的逸兴遄飞,在千年后仍旧荡气回肠;【这是更是一座宗教圣城】天台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也是日韩天台宗祖庭所在,连同着“茶禅一味”,更是成为“江南茶祖”、“日韩茶源”;是中国与整个东亚圈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这里有着“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流传百世的著名对话;作为五百罗汉应真地,我们耳熟能详的南宋“活佛”济公也出生于此;除了佛教,天台也是道教南宗的创立之地,从三国时期的葛玄到唐代的司马承祯再到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正式创立南宗,到见证了中国本土宗教的发展兴盛与高峰;佛道宗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却是“极致”的低调、朴实,宛如旅游界、文化界、宗教界的扫地僧,四海八荒,九重城阙,百祖祖飞仙,全在一夕风云吐纳间;白云苍狗,历史上的煊赫盛名,我自岿然不动,就静静地隐匿深山,韬光养晦,“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他横由他横,明月拂山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像余秋雨所言“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浙江乃至全国,有那么多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宗教圣地,但清净、寂然、祥和如天台者,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一座真正能让人身心安静下来的小城,不管是万佛朝宗、修禅问道、醉心河山还是诗文浸染,总能找到落脚的那片净土;天台旅游先遣图
跟着先遣图,先来一波镇楼图
天台第一站,必须是【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建于隋,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便是国清寺名的由来;和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智者大师创建的天台宗根本道场(天台宗是中国本土第一个佛教宗派),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日韩佛教天台宗祖庭 ;
于21年6月,江南的“梅子黄时雨”的季节,寻访国清寺;犹记得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乔峰就和阿朱一路从雁门关穿越中原直抵达浙东天台山,“天台山风景清幽,但山径颇为险峻,崎岖难行。。。。天台山诸寺院中,国清寺名闻天下。。。。数百年来为佛门重地。但在武林之中,却以止观禅寺的名头响得多。乔峰一见之下,原来只是一座颇为寻常的小庙,庙外灰泥油漆已大半剥落,若不是朴者和尚引来,如由乔峰和阿朱自行寻到,还真不信这便是 大名 鼎鼎的止观禅寺了”。但塞上牛羊空许约,但最终都烟消云散,如金刚经云“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国清寺景区是去过那么寺庙中地域算最大的,老远就能看到千年隋塔,傲立山野之间,和不远处的赤城山遥相呼应;这座隋塔是为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是整个国清寺仅存的隋代古文物(隋梅算是古植物。。。。)
再入期间,国清寺的标志之一的七佛塔如林排列,肃穆安静;
在国清寺门口,听到有游客说这对威严大气的汉白玉石狮子是上世纪70年代从北京故宫里运来的;国清寺整体的突出印象就是与众不同的斑驳黄色墙体,一眼望去就充满着历史厚重感,让人仿若穿越到隋唐大国风华时刻;
国清寺整体的突出印象就是与众不同的斑驳黄色墙体,一眼望去就充满着历史厚重感,让人仿若穿越到隋唐大国风华时刻;国清寺主体建筑重建于清雍正年间,为清早期的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花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国清寺里还有“一笔鹅字碑”,据说是王羲之的真迹;但两次去都忘记看了;
见莲开满寺,1300年的隋梅蓊郁,听佛号阵阵,国清寺真的是能让整个身心安静缓慢下来的地方;隋梅上的小松鼠
差不多是在一年后,22年的7月,二度前往天台山及国清寺;差不多的季节,天气却炎热了很多;故地重游之际,越接近国清寺——这个清凉法界,心也不由得愈加清净;国清国清,心若冰清;这次去是晴空万里的盛夏时节,午后热辣的阳光穿过国清寺高大斑驳的古木,似乎也虑上了一层“佛光”,照的黄墙灰瓦也熠熠生辉,一路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却是旧时相识;方才隔一年,却似乎有那种久别重逢的悸动;而这种故地重游,又令人感到未曾远离,时时刻刻呆在此地的熟悉和亲近感;这或许就是那么多人喜欢国清寺的原因吧;
仅一桥之隔,黄墙之内的是出世的禅寂和空灵,黄墙之外是入世的喧阗和热闹;
而且天气再炎热。国清寺一直给人绿意葱茏的凉意和清爽之感;不光在环境,也在整体的氛围;国清是不收门票的良心5A景区及国保单位,在其他所谓的佛门圣地大肆借机敛财的时候,甚至这边请香都不会让你多花钱,说价格贵的香和便宜的香其实都一样,心诚则灵,佛渡有缘人;寒山、拾得与丰干三位僧人,被称为“天台三圣”而诗僧寒山、拾得合称“和合二圣”,有一段著名的玄妙对话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联想到近来南京那座忽然“闻名”寺庙,事情具体发生的原因和幕后推手很难查出来,但这种在利益驱动下忘记历史血的教训,忘记佛门箴言,耻辱、愤怒就不言而喻了;有些事,不拘小节,可忍可让;有些事,事关国体和历史,就必须严正抗议和追查到底;
国清寺外,古木参天,碧溪环绕,虽然天气炎热,但国清寺一直给人绿意葱茏的凉意和清爽之感;寺庙外的那座横跨赭溪的古桥,叫做丰干桥,是为纪念唐代国清三贤之一丰干禅师而建,至今仍挺立着不老身姿;桥一侧有“双涧回澜”题壁和“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十里松风九里泉”的清凉法界,除了“禅房花木深”之外,还有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两次夏天去,寺外溪水处都有很多人在玩水避暑;去国清寺旅游的人还会在寺庙外看到“霞客古道”的指示牌;霞客古道是古代宁海通往天台的要道,约建于唐代,约建于唐代,现存古道多为卵石铺面;按《徐霞客游记》中所述行程路线,途径宁海西门、梁皇古驿站、水母溪、松门岭、筋竹庵、弥陀庵等,古道约为50公里。其实在国清寺门口一直往上的山路,包含霞客古道,还有一条清凉且宝藏的小众自驾路线-【天台佛陇绿道】天台古有塔院、修禅寺、太平寺、说法台及其周边地区通称“佛陇”之说,故称佛陇景区——南起国清寺,沿着山路,经岭脚、金地岭、水磨坑、北至石梁片区龙皇堂,全长12.3公里,一路古村、古寺(高明讲寺、智者塔院等),更有“霞客古道”穿插其间,非常适合溯溪、自驾、徒步;我是第二度去完国清寺后,自驾沿着佛陇古道北上石梁;中间一段又窄又险,而且多弯起伏,非常考验自驾功力;听当地居士说,这是天台老路,就是国清片区的僧人们要去石梁通玄、方广华顶等寺庙,都走此路,来回起码一天;沿途满目青翠,有人在接山泉水,有人在山涧溪谷里纳凉;车行海拔预告,松风阵阵,能俯瞰到天台县城;
贫僧看了都想还俗
佛陇古道山路上的视角
——佛陇古道贴士——导航:“国清寺”,注:但车子开到国清寺景区里面,如果有保安拦着,就说去“智者塔院”,车可停在国清寺边上的【天台宾馆】【线路指引】徒步路段:国清寺-隋塔-霞客古道;自驾路段:天台宾馆-西冷坑村-高明讲寺-智者塔院-螺溪钓艇-水磨坑村-兴龙湾村-龙皇堂-石梁景区;
一座天台山,半部唐诗史;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就有关于天台山的记载。而东晋文人孙绰《游天台山赋》更是天台山成为古代“顶流”的源头所在;“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未到天台时,我就在想这座海拔也不算少,也没有多少奇峰名山的浙东山脉,怎么能让那么多文人墨客竞相寻访;而李白诗歌中更是极尽夸张之能“天台四万八千丈”本来以为这个四万八千是太白随意挥洒的数字,最近在阅读学习中国著名考古及古建专家宿白老师的《宿白讲稿之中国佛教石窟寺遗址,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中,看到这样一个典故和古籍记载;说是6世纪梁僧慧皎所著《高僧传:康僧会传》中,康僧想要在三国吴国都城——建业(南京)设佛像传道,吴主孙权问他有何灵验;康僧回答“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造塔乃四万八千。。。。。”方才知道“四万八千”是佛教里用来表示数目之大的约数;如“佛观一滴水,四万八千人”就是众生平等的意思;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八万四千法门”的佛门用语;太白另一名篇《蜀道难》也有云“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而天台的四万八千,除了山势的绵延和气象万千,更在佛道等宗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两度驱车造访天台山,见识到不同天气下的“圣境”后,才笃定了这座山、这座小城,心中“圣山”“圣城”地位;21年梅雨时节,在国清寺礼佛完毕后。顺道在天台山路自驾游走;彼时忽雨忽晴;微雨时,如俯瞰天台山及县城,云遮群峰,雾隐诸佛,如同一幅简笔山水画,自然幽静,却意境深远悠长,一气风云吐纳间,飘然若仙;初晴时,阳光穿透厚重的云层,给晦暗阴沉天地重塑明媚,天台县宛若被笼罩在佛光初现之中;天台山路沿线看天台县城
赤城山
本来以为这样的天台山够美了,想不到一年后的诗文宗教圣山,给了这个风雨行路人更大更惊艳的馈赠;最后傍晚在天台山返程时,竟然遇到了神奇的丁达尔效应;一大片厚实的云层遮在这座名山上空,却没有遮住光照进来的裂缝。一时间天空宛如开了各种不同形状的漏斗,金箭四射,佛光普照,直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每一瞬,都有不同、绮丽的丁达尔效应;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示阿阇梨偈》,正合此情此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意思是心一旦开悟就有极为强大的力量;正如王阳明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天公开颜,赐予了迥异的胜境,感慨颇多,只能疯狂按快门!狮子口观景台
清岚寨露营基地——视角
左下角是桐柏宫
后来天色渐暗,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