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要先澄清,电子音乐人王长存的新专辑《匿名者之歌》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AI作曲。形象地说,王长存用可视化声音编程软件Max/MSP像搭积木一样地编写音乐,创作者是人而不是电脑。电脑是工具,而他更接近乐器演奏者的角色。
近几年热起来的AI作曲则是让电脑通过神经网络生成新的音乐,很大程度上仍只是模仿的艺术。
1981年生人的王长存,是可视化声音编程软件Max/MSP在中国大陆最早的使用者/推广者之一,亦参与最早的中文版Max/MSP教程校对。2003年全球首张全部收录华人声音艺术家的合集《中国声音前线》收录他的六首作品,此后他在比利时、美国的实验厂牌发行一系列声音艺术与实地录音作品,并在欧洲多国演出,身兼艺术家和程序员的双重身份。
《匿名者之歌》是王长存花了一年多做出来的电子音乐专辑。它大于一张专辑的范畴,形成的体系王长存到现在也没有玩厌。在“电子羊”的巡演现场,王长存用一样的方法演绎非专辑内的曲子,“感觉好像打游戏打到附加关一样刺激”。
没有编程基础的人,看一眼他电脑里的Max界面会晕掉。幸而王长存自己并不以眼花缭乱的创作手法为荣,他更希望别人把注意力放在音乐本身。要警惕,“常常标榜复杂的手法做出来,结果却不见得有意思”。
学院派也好,实验流也罢,首先必须避免无聊。所以,先忽略复杂模块和奇妙曲线,听一听他做了什么。
《匿名者之歌》专辑封面1
《匿名者之歌》展现的是音色和节奏之美。旋律的改变是附带发生的,“音色一变,自然会发生旋律的变化”。
EDM(电子舞曲)是电子音乐里的重要门类,亦是最受欢迎的类别。但王长存做的不是EDM,他的音乐里没有大量可以跳舞的4/4拍。迎合身体律动,基本不用动脑的EDM“听多了人就傻掉了”。
令王长存着迷的首先是音色。电脑换了固态硬盘之后,留给采样库的空间不够用了。于是他开始学习合成器的原理,继而迷上声音合成的方法。
如何进入电子音乐的世界?他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电子音乐难懂,不妨先关注音色的变化,“音色就是音乐的变化本身。电子音乐有自己的审美体系,很多时候审美核心未必是旋律与和声,需要从声音的角度进入音乐本身。”
电子音乐的妙处,在于这些前所未有的音色还不是寂然不动的,它会在实体空间和人脑的想象空间中不断运动。王长存想做的,是“创造从未听过的声音”,构建从未存在过的声音空间。
制作电子音乐的软件有很多,他选择了乐高玩具般可以从零开始搭建的Max作为工具。“音乐和哲学很有关系,从工具的选择开始就产生了关系。”这几年他逐渐意识到,“音乐就是建立世界观的过程,不同的艺术门类间的确有通感的存在。”
软件版《匿名者之歌》的视觉化面板软件版《匿名者之歌》“背后”的patch图
2
王长存花名“小王老师”。“老师”之称名副其实,他曾多次在高校作客座讲课,曾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教授不同渊源的电子音乐体系。
“承袭自古典音乐的学院派和自成一体的实验电子乐各有不同的发展脉络。”他提到的法国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是其中的重要一支,强调从声音素材本身着手创造音乐。
具象音乐的先驱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对它的概括大致是:“不同于以往写在乐谱上,经由乐器发声才能变成音乐的方式,具象音乐是直接在听到的声音上面作曲,不再使用乐谱音符。听到的音乐就是想要的,若有问题则直接在声音上作调整。创作者理解这个声音的所有要素,这就是具象的含义。”
声音和音乐之间存在边界吗?舍费尔提出四种听的阶段: 注意、感知、认知、理解。即,音乐除了是物理学上的能量波动传导外,还能在人的精神意识里产生“形象”“寓意”等一系列的反应。
对电子音乐的槛外人来说,电子音乐只能产生当下的感觉。除了当时可能产生的脊背通电感,很难在事后记住具体的音色、旋律和节奏,更不用说产生“形象”“寓意”等更深层次的理解。
它也几乎无法唤起人对具体事物的联想,顶多令人模糊地想起年代的色彩。但受过训练的耳朵确实能从音色和声音里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