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委会日前正式将“奥运冠军之城”奖杯授予哈尔滨市。一座熠熠生辉的奖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哈尔滨从此以“奥运冠军之城”的名义继续在中国冰雪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铿锵有力。
积极保障队伍备战 冰城健儿闪耀赛场
70余年间几代冰雪人的努力,让哈尔滨在冬季项目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训练和物资保障体系,一些重点项目打破了欧美国家的垄断地位。还记得温哥华冬奥会上申雪/赵宏博如梦如幻的表演为中国队拿下历史上第一枚花样滑冰冬奥会金牌;索契冬奥会上张虹在夺冠后高举五星红旗,摘得中国速度滑冰第一枚冬奥金牌,这一幕幕历史的缔造者都来自哈尔滨。作为中国冰雪运动的摇篮和全国冬季体育项目“领头雁”,哈尔滨为中国冬季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资源,培养了申雪、赵宏博、张会、张虹等多位冬奥会冠军。在北京冬奥会上,任子威、张雨婷、隋文静、韩聪等哈尔滨运动员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摘金夺银的中坚力量。在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6名中国运动员中,有41名来自哈尔滨,参与了5个大项中8个分项的争夺,3金1铜,哈尔滨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的表现足够亮眼。
北京冬奥会周期,凭借着冰雪运动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人才资源储备,哈尔滨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强劲的实力。2019年花样滑冰世锦赛上,隋文静/韩聪在饱受伤病困扰的情况下时隔两年再度赢得冠军;任子威在短道速滑世界杯赛场屡获金牌;宫乃莹在单板滑雪平行回转项目世界杯崇礼站比赛中获得冠军,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突破;小将张可欣在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世界杯中国站女子组比赛中获得冠军……正是哈尔滨一代又一代体育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运动员们在赛场拼下的一串串耀眼成绩。
“需要哈尔滨做什么,我们就全力做什么;需要哈尔滨市体育局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哈尔滨市体育局派出专人配合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为哈尔滨运动员的训练保驾护航,并解决其后顾之忧,成为他们备战中最坚强的后盾。”哈尔滨市冬季运动训练中心负责人表示。
进入米兰冬奥周期,哈尔滨在“奥运冠军之城”的助力下,持续加大力度为国家队输送冰雪运动人才,并且更加积极参与到国家队备战保障中。11月,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与哈尔滨体育学院签署米兰周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局冬运中心表示,双方将在以往成功服务保障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备赛工作基础上,充分依托哈尔滨体育学院在人才、科研、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共建冰雪项目高水平国家队,共同打造冰雪项目运动科训基地,大力培养国际裁判、技术官员等专业人才,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和优秀教练员。
厚植冰雪人才储备 推广群众冰雪运动
深厚的冰雪运动人才储备让哈尔滨冰雪运动发展更有底气。哈尔滨冰雪人才辈出,得益于基层教练的精心栽培,让冰雪场上的“小苗”成长为驰骋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健将。
冰场上,黄冰俯身跟着小队员滑行,眼睛盯着孩子们的滑冰动作不断纠正。出身于滑冰世家的黄冰是哈尔滨市道外区业余体校的一名教练,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做一名花样滑冰基础教练,也就是孩子们的启蒙教练。对她来说,启蒙教练的意义不仅是要打好基础,更主要的是要让他们爱上冰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哈尔滨,由于冰场稀缺,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冰上多锻炼一些时间,黄冰还主动为家远的孩子提供食宿。白天她是教孩子基本功的黄教练,到了晚上她就成了照顾孩子起居的“黄妈妈”。如今三十年过去了,黄冰的学生有的踏上冰场成为教练,有的成为驰骋国际赛场的花滑运动员,黄冰却凭着对滑冰事业的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冰场。
有着“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冰雪运动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脉中,这也为哈尔滨培养冰雪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哈尔滨,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花滑了。”哈尔滨市体育运动学校花滑教练杨晓姗说,“只要家长能坚持送,孩子就能一直学。”哈尔滨冰雪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激发了市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在这里,学习花滑不仅是锻炼更是一种时尚。在世界冠军们的感召下,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很大希望。
哈尔滨冰雪运动场馆的增加、改造为冰雪运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目前哈尔滨市拥有滑雪场20余家、10座气膜冰上运动中心、中小学校园冰场530块,基本实现主城区上冰雪“半径2公里”辐射圈,全市常年参加冰雪运动的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1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15名。据统计,哈尔滨市每年冰雪运动消费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常年参加冰雪运动的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15%。“以前我们都是在室外冰场训练,现在哈尔滨每个区都建有气膜馆,冰场多了,练习冰上运动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而且现在哈尔滨的每个气膜馆还都设有免费开放时间,这对于冰雪运动的发展与推广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杨晓姗说。
一到冬天,在哈尔滨的松花江面、市区公园、广场、空地、校园操场、内河内湖等到处能见到浇建的免费公益冰场,热闹的景象是一道北国特有的风光。哈尔滨市举办的“全民上冰雪”“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满足了市民群众上冰雪的需求,也带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