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上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站站内(资料片)
站内有南北两个线群,北线群有11条线路,用于接、发客货列车;南线群有9条线路,用于货车编组。轨距与俄国轨距相同,俄国旅客列车可直达哈尔滨站。1903年11月,哈尔滨站至海参崴通站车;1906年3月,哈尔滨站至依尔库茨克站通车。1911年2月,哈尔滨站开始发售至俄国、日本境内联运火车票。进出车站的火车昼夜不停,汽笛的嘶鸣声回荡在车站上空,下车旅客潮水般涌向出口。有资料显示,从中东铁路通车到20世纪上半叶,侨居哈尔滨的几十万外国侨民,几乎全都是乘坐火车抵达哈尔滨的。
2、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图3、原哈站一站台安重根开枪处(左三角形),伊藤博文倒地处(右四边形)(笔者摄)
1909年10月26日,韩国抗日民族英雄安重根在哈站击毙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震惊全世界。
安重根(1879年—1910年),出生于朝鲜黄海道海州府一个名门世家。在他成长的年代,正是大韩民族遭受日本残酷统治时期,使他对侵略元凶伊藤博文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1909年10月中旬,安重根在海参崴得知伊藤博文将到哈尔滨的消息后,便与密友禹德淳密谋刺杀计划。10月22日深夜,他们乘火车来到哈尔滨,住进“韩国民会”会长金成白家。经多方打探,获悉伊藤博文将于10月26日上午9时,乘中东铁路专列由宽城子站(今长春站)抵达哈尓滨站。
图4、伊藤博文走下专列(左数第三位摘帽者)
10月26日晨,安重根带手枪来到哈站。车站戒备森严,他混在欢迎的日本侨民中间进入站内。9时许,伊藤博文专列驶进一站台,日本侨民欢呼,俄国乐队高奏欢迎曲、仪仗队军人敬持枪礼。伊藤博文走下车厢,与俄、日众官员握手。安重根站在俄国仪仗队后面,待伊藤博文检阅完毕折返接近时,闪电般掏出手枪,向伊藤博文胸、肋、腹部连开三枪,伊藤博文胸当即倒地。安重根怕漏掉伊藤博文,又向其同行者连开四枪,将日本驻哈总领事川上俊彦等三人击伤。伊藤博文将被抬上专列,经随车医生和从中东铁路医院赶来的医生抢救无效,30分钟后毙命。安重根行刺后泰然自若,高呼“韩国万岁”被捕。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在旅顺监狱就义,时年31岁。
事后,俄、日统治当局在伊藤博文被狙击处设置一块方形铜质地面标志,上书“伊藤公遇难地”,在四周设置了金属栏杆。1945年日本投降后,地面铜质标志和金属栏杆被拆除。今天,哈尔滨站南站舍一站台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仍保留着这一历史标记。
3、出入哈尔滨站的客、货列车
图5、哈尔滨站中东铁路时期的旅客列车(资料片)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形形色色的客、货列车驶入哈尔滨站,车站俨然成为多国车辆博览会。
当时,旅客列车分为三种,除旅客列车外,还有邮政列车和混合列车。邮政列车挂有卧铺车、一、二、三等客车和餐车,实行对号入座。邮政列车行车距离较远,当时从满洲里至海参崴的邮政列车,全程需行走56个小时。邮政车所挂的卧铺车不属于中东铁路,而是属于国际睡车公司管辖。该公司的卧铺分成一、二、三等,十分豪华,票价比中东铁路自备的卧铺车高出一倍。长途旅客列车挂有餐车,但只供应西餐,服务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中国的显贵。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卧铺车办理租赁男女睡衣的业务。站台、列车无广播设备,旅客上下车由列车员通告或听站台上手持喇叭筒的站务员喊站。
混合列车是低等级的旅客列车,挂有不对号的一至四等车和餐车,在哈尔滨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安达间运行。但在哈尔滨至安达间的混合列车上不挂一等车,二轴、三轴车厢居多,都是由美、英、俄国制造。车厢设备简陋,采用油灯或蜡烛照明,直到1916年开始采用蓄电池电灯照明。此外,还备有称作“列车旅馆”的高级旅游列车。有宽敞的露天瞭望台、会议厅、包房和阅览室。地面铺高级地毯,还备有理发和淋浴设备。每当旅游季节来临之际,“列车旅馆”便被挂在邮政列车或旅客列车上,往来沿线风景优美一面坡、横道河子和扎兰屯等地。
货车以2轴木制车体为主,车体呈褐红色,载重有12吨至30吨等5种车型。后来普遍使用载重30吨、40吨车型。车种有瓦拉罐(棚车)、敞车、平板车等车辆。
4、日本统治时期的哈尔滨站
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日伪时期的哈站,全部业务都置于关东军严密监督之下,服务于侵略战争。1935年伪满洲(实际是日本)收购中东铁路后,对哈站进行了扩建。修建了一站台至三站台地下人行通道,以及通往双合盛面粉厂等处的10条铁路专用线。1935年8月31日至1937年6月17日,,先后将中东铁路宽轨距(1524毫米)全部改为准轨距(1435毫米),哈站内轨距随之改动。1936年12月31日,又改正标准时刻,将当日23时拨为零时,与日本本土时间统一。1937年10月,又将哈尔滨站改为哈尔滨驿。
图6、日伪时期停在哈尔滨站内的“亚细亚”号特快列车(资料片)
1935年9月1日上午9时,被日本满铁吹捧得神乎其神的“亚细亚”号豪华型特快列车首次由哈尔滨站开往大连。该列车由机车和瞭望一等车、二等车各一节、三等车两节加上餐车、行李车所组成,载旅客328人。机车天蓝色,车厢深绿色,整体为流线型,全程走行12小时30分钟,时速82.5公里。1943年3月1日,“亚细亚”号停止运行。
车站主要岗位都由日本人担任,工作用语一律讲日语。以1938年为例,车站管理人员30名,日本人23名,中国人7名。每月16日为日本驿长(站长)总点名日,先由庶务主任向驿长报告情况,后由驿长训话。车站的服务对象只限于贵宾室和一、二等候车室的日本旅客,而对于在三等、四等候车室的中国旅客却不屑一顾,在日本人眼里,中国旅客必须规规矩矩地受他们的“管”。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驿长和管理人员威风扫地,变成了丧家之犬。
5、站前反日大标语威震敌胆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在新京(今长春)成立,同月在哈站前建起一座建国纪念碑。此碑被中国人所深恶痛绝。1933年5月1日天亮,纪念碑上出现一条用红色油漆写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标语,令中国人拍手称快。写标语的人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张敬山、中东铁路总工厂工人柴好和电车工人杨光和。张敬山公开身份是道外祥泰铁工厂账房先生。
图7、1935年前后哈站前伪满建国纪念碑(资料片)
1933年“五一”前夕,张进山三人秘密商议,用书写反日大标语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开始,他们选了两个地点,一处是道里同发隆商场大楼墙上,另一处是秋林洋行外墙。但经反复考虑,总觉得这两处地点不够显眼。最后决定写在哈站前伪满洲国建国纪念碑上,这里是市中心,还有外地上下火车的旅客,能够最有力地打击敌人。
5月1日凌晨2时许,三人赶着租来的马车乘夜色来到哈站前伪满建国纪念碑下。柴好负责放哨,张敬山左手提油桶,右手拿刷子,双脚踩在杨兆顺肩膀上,站稳后杨兆顺挺身站起,两人加起来近4米高。张敬山一边写,杨兆顺一边往下蹲,用红油漆自上而下写下“打倒日本帝国主义”8个大字。然后,三人跳上马车迅速离开站前广场。
天亮以后,哈站前一片哗然,众市民、旅客争相目睹,奔走相告。日伪统治当局惊慌失措,急忙派宪兵、警察驱赶民众,紧急处理。标语是用红油漆书写的,一时难以除掉,只好用白布将纪念碑包裹起来遮丑。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通过旅客迅速传遍全国,鼓舞了全国人的抗日斗志。
6、建国后候车大楼变迁印记
图8、上世纪50年代初的哈尔滨站舍(资料片)
建国初期,哈站客流猛增,为扩大候车面积,1951年新建军人、母婴候车室。1955年,增建736平方米的售票厅。进入50年代末,候车室旅客拥挤不堪。1959年冬天,哈尔滨铁路局经上级批准拆除老站舍,原地重建新站舍。1960年春天,经1250名职工拆解施工,久负盛名的老站舍变成一片瓦砾。
图9、1960年春天,拆除哈站老站舍部分人员留影。李玉滨提供
1960年5月16日,新站舍破土动工。新站舍由天津第三设计院模仿北京站设计,站舍模型是由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制造的,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公司施工修建。据见过新站图纸的朱俊峰老人介绍,新站舍规模宏大,外貌美观,设备完善。设有贵宾、软席、军人等候车室,建筑高25米,长275米,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正面对称有两座自鸣钟钟塔,从地面到最高点为45.4米。进站天桥由普通候车室到高架天桥,可直接到站台上车。
图10、1960年夏天,哈尔滨站站舍施工场面(朱俊峰摄)
谁料,1961年,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主楼没等建起工程被迫停工。因哈站候车室28年没盖主楼,坊间戏称“哈尔滨一大怪,候车室两边盖”。1972年5月,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乘火车访问哈尔滨,哈站候车室没有主楼不雅,经有关部门组织工人经昼夜抢建,在主楼空缺处建起一道“艺术栅栏”,以此迎送这位外国元首和夫人一行。
图11、1972年5月,西哈努克亲王乘火车离开哈尔滨(资料片)
1986年4月,哈站主楼扩建工程通过国家批准。同年7月,由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的主楼方案,在11个设计方案竞标中脱颖而出。1988年8月,主楼扩建工程动工,翌年10月1日竣工。新站舍有4个主候车大厅,6个辅助候车厅,建筑面积42122平方米,大于1903年老站舍约16倍。1999年5月,哈站高架候车室及第四、第五站台开始施工,接发列车线路由5条增加到9条,且现代化候车设施齐备,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型火车站。
图12、1989年竣工的哈尔滨站站舍(资料片)
7、毛主席两次莅临哈尔滨站
毛主席两次到过哈尔滨站,第一次是1949年12月8日,出访苏联时途经哈尔滨;第二次是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结束访苏回北京,在哈尔滨站下车并视察了哈尔滨市。
1949年12月8日17时许,毛主席乘坐的9002次专列驶进哈尔滨站。专列挂10节车厢,毛主席乘坐的车厢位于第七节。随访人员有汪东兴、李家骥(警卫员)等9人。还有专程护送毛主席到满洲里的李富春、罗瑞卿(公安部长)、滕代远(铁道部长)、毛岸英等人。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乘坐的车厢,秘密挂在毛主席的专列上。
哈尔滨站灯火通明,几十名持枪的警卫战士背向专列设起一圈警戒。专列在哈站除进行检车、加煤、加水外,还要处理车厢里被冻坏的暖气。这列专列是美国赠送蒋介石夫妻的礼品,难耐北国严寒,专列路过沈阳后毛主席乘坐的车厢暖气就被冻坏了。专列在长春站停车时,虽经抢修未修好,到达哈站后继续抢修,因停车时间有限仍未修好。
图13、1950年2月,毛主席访苏回国在满洲里站走下苏联专列(资料片)
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结束访苏乘火车抵达哈尔滨。当日14时15分,毛主席专列抵达哈尔滨站。同车到达的还有周恩来和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人。毛主席神采奕奕地走下车厢,同松江省和哈尔滨市负责人一一握手,乘轿车到南岗颐园街1号下榻处。
毛主席在颐园街1号稍事休息,便去哈尔滨车辆厂视察。回来后,毛主席又应松江省和哈尔滨市负责人请求,题写了“学习”“奋斗”等几幅字,很晚才准备休息。当他发现弹簧床和床上新锦缎被褥后,便对工作人员说:“我不习惯睡弹簧床,还是改换木板床吧。”毛主席又吩咐李家骥到专列上取他自己的行李。李家骥让工作人员撤下弹簧床垫铺上木板后,便去哈站内专列上取行李。然而,李家骥赶到哈站却没有找到专列。李家骥急忙返回向汪东兴报告。原来,哈站按东北铁路总局指示,已将专列牵引到道里江边的铁路材料厂院内存放。李家骥乘汽车赶到铁路材料厂,从专列上取回毛主席的行李:两条灰色旧军用毛毯、一套两面白棉布被褥和一对荞麦皮枕头,还将毛主席睡前看的书、洗漱用的毛巾等用品一起拿了回来。
1950年2月28日上午,毛主席在哈尔滨站登上专列前往长春。
图14、2017年3月25日,哈尔滨站1989年站舍退役前最后之夜(笔者摄)
参考书目:《哈尔滨站志》《哈尔滨铁路历史编年》《哈铁史志》《安重根和哈尔滨》《毛泽东与黑龙江》等资料。
2021年5月13日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