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哈尔滨松花江左岸支流上有条河,人们称它为呼兰河,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一名东北著名女作家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清明节前我们和亲家一行四人怀着一种敬仰之情,走进呼兰河畔萧红故乡。踏入这记载历史,记载着沧桑,记载着左翼文化的小院,萧红故居。一尊汉白玉的萧红雕像屹立在面前,只见她手托下巴,若有所思的在遐想,在渴望,在找寻,在苦苦的等待属于自己的美丽家园。
这里即是萧红幼年、童年、少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也是萧红的思想、品格、精神成长的家园,这里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家庭的缩影。院子不大,能看出主人生活中过的比较殷实,屋子里八仙桌是老爷在和达亲显贵们喝茶聊天的地方,火炕上铺着干净的席子,炕柜整齐的码着被服,女人们围拢在火盆前取暖唠着家常。清晨家人一觉醒来迎着初升的太阳 ,做饭和喂着牲口。似乎还能听到那口葫芦井辘辘把摇的吱吱作响,马儿嘶鸣,鸟儿歌唱,萧红缠着老祖父在玩耍,幸福的童年。 我回味着萧红《呼兰河传》书中 “这是我的祖父,和所有人的祖父一样,童年里是他给我带来欢乐、带来慈爱、带来温馨。祖父爱笑,充满着童心,是照耀我童年天空的太阳……”的精彩片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好的期望,走出呼兰河的封建之家。开始她短短31年漂泊一 生,几次辗转迁移,几次婚姻多桀,以至于什么也没得到。她痛苦纠结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有这么漫长的夜啊?”。是啊,不砸碎旧封建的世界,哪来的黎明曙光,一个弱小的女性身躯又能抗争什么样啊,只有面对人生的失败和痛苦,并付出了生命的沉重代价。
还好她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定位,先后写下了很多流传百年的经典作品,至今令人们难忘。每次读到她的书籍,总会徘徊在故事当中,在字里行间兴奋,感动,焦虑,担心,感慨,动情之处两行热泪不禁汩汩流下,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久久拔不出来。萧红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及悟性,用8年的颠沛流亡中的体会,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用新的视角表现如火如荼的抗日氛围,小说《生死场》,被誉为“先声”文学、抗日的“号角”。风格别致的《呼兰河传》,最能体现作者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超前的现实主义理念,诠释了萧红创作的理想,百读不厌。还有《马伯乐》,充分展示了萧红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华,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无人可比,《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散文作品感性而灵动,成为传世之作。萧红始终关注着女性的悲惨和不幸,为女性呐喊,是一位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书写者代言人,她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备受海内外推崇,先后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多种文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院的热点。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另类的女作家萧红离我们远去,她的思想和灵魂还在鼓舞着后人,呼兰人民为纪念她盖起了萧红纪念馆,供人们参观。
离开了萧红的故居,顺便看看萧红曾生长生活的呼兰城。记得那还是女儿很小的时候拉着她的小手来过,现在的呼兰今非昔比,变化太大了,高楼林立,处处是景观。首先来到了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约有106年历史的法国式双塔型天主教堂,高有35多米,青砖瓦土木结构,建筑中所有的门、窗均用青砖砌成拱形,在主体建筑两座塔楼中央顶端镶嵌着红铜制成的十字架,在第二层楼两塔中间处悬挂着黄铜铸造的大钟。它是20世纪初的哥特式教堂,具有浓厚的欧式建筑艺术风格,它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建筑有相似之处,被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我也见过各地的天主教堂,但还是被它的建筑震撼。经过时代变迁呼兰天主教堂还能保存的这样完好,实属不易,它为呼兰增添了一处绝佳旅游景观。
徒步前行到了呼兰西岗公园,看见文庙和武庙两座并列的二层门楼,平常文庙大门基本不开,要从关岳庙侧门进入,这里供奉着关帝和岳王,还有孔子及弟子,文武在一起咱还是第一次看到,也是孤陋寡闻,不敢评语。公园内的超大仙人掌馆修建只能从窗户看一眼,很是遗憾。可能是北方早春季节,西岗公园没有花红柳绿给人的感觉没那么好,不过这里还是聚拢了很多老人孩子在此聊天嬉戏游玩晒太阳。
到过呼兰一定要看看近百年的清真寺,古朴别致,交错起伏,青灰色的垄瓦寺顶,窑殿顶端镶有银白锡,阳光一照熠熠生辉。窑殿顶四角镶有龙形雕刻,活灵活现。殿内可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大殿西墙上,有砖雕凹壁拱形门洞状,西北角是结构精巧的“敏拜尔”。南北面是砖砌拱形窗口,礼拜殿的窗户、门多系剔透木雕花卉,还有砖石浮雕图案。
在阳光夕下的时候,我们结束了呼兰之行。呼兰河畔-萧红故乡,人们瞻仰怀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