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 。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布,2020年下半年,周一到周五工作日,山西国有A级以上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首道门票。
7月下旬,请了一天假自驾车到五台山观光。提前做了做功课,计划在台怀镇玩五爷庙、塔院寺、显通寺、罗睺寺、菩萨顶、黛螺顶、镇海寺、南山寺8个景点,由于时间关系,五个台顶就不去了。
从导航上查车程为170公里。早上5点起床,5时30分出发,算上临时停靠和高速不靠谱的限速,怎么着8时30分也到了。但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下了高速后就开始了蜗牛般的爬行,直到下午2点才到达景区。到景区后前面停车场个个爆满,最终被引导到最里面(北)停车场。接下来按计划玩起。
1.五爷庙
先去的五爷庙。五爷庙,也称五龙王殿,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万佛阁内。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由文殊殿、五龙王殿、古戏台三座主体建筑构成。在五台山众多的寺庙中,五爷庙是间不大的庙宇,但这里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也是名声最大的寺庙之一。这里终年涌动着香客和游客,哪怕是在淡季,也是如此。在信徒的心中,这里是五台山许愿的圣地。
五爷,传说中是东海龙王第五个儿子(五龙王), 是东海龙宫的财神,总管人间的收成。为了风调雨顺、财源广进,世人供奉五爷,把五爷当成有求必应的象征。五爷庙坐北朝南,走入殿中,能够看到中间供奉着两尊五爷的坐像,一尊是木雕,一尊是铜铸,两尊五爷坐像后面供奉着龙父龙母,大龙王、二、三、四龙王。在殿前的过厅处,还摆放着半幅皇帝赐予的銮驾。
传说中五爷(五龙王)喜欢看戏,人们就在五爷庙(五龙王殿)对面修建一座戏台,这就是五爷庙戏台,也是五台山唯一一座戏台,有时能够在这里看到当地戏曲表演(游客出钱点戏,唱给五爷听)。五爷庙的香火极旺,殿前殿内非常拥挤,敬香和拜佛的时注意别烫着别人和别被别人烫伤。
拜五爷的人排着长队拜五爷的人排着长队右面是万佛阁五爷庙对面是大戏台五爷庙后面是文殊殿。建于1997年,面宽三间,殿内供明代脱纱三大士像:骑狮文殊、坐象普贤和骑朝天吼观音,每尊塑像高约3米。文殊殿文殊殿文殊殿2.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爷 庙 北侧,因为寺中有大白塔,故称为塔院寺。寺中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也是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尤为壮观。据考证,如今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据说大白塔中包裹有一座“慈寿塔”,慈寿塔的准确建造年代目前无法确定,塔内还藏有佛祖释迦摩尼的舍利。塔院寺整座寺院以大白塔为中心,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山门、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
塔院寺塔院寺塔院寺门前,有三门木牌坊一座。这座木牌坊庞大宏伟,牌坊中的所有木制构件,都经过精工雕饰,用工精细,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木雕作品。三门木牌坊藏经楼,面宽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悬乾隆御书匾,二层檐下悬康熙御书匾。内供十佛八菩萨,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这座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26年)由憨山大师亲自设计并筹资建成。华藏世界转轮藏八角33层,高11.3米,上大下小,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底装圆盘,推之可转。这座转轮藏以珍藏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及元 、明善要经卷而闻名遐迩。藏经楼大慈廷寿宝殿,面宽27.4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此殿为祈愿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永寿而建。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左边为文殊菩萨,右边为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大白塔,本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元 大德五年(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明万历九年重建,现为明代重建后的风貌。塔高56.37米,基座八角形。塔身状如藻瓶,造型宏丽。其上由粗及细的13层轮状建筑,称为十三天。塔顶是4.52米高的风磨铜宝瓶。大白塔巍峨壮观,为五台山的标志。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各个角度拍的大白塔3.殊像寺
始建于东晋(317-420年)初年,明代多次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寺院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像而得名。
殊像寺内现存的文殊阁(大殿),是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较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大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长达约50米的巨型彩色悬塑,反映了五百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是降龙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听讲经,或是端坐习定,或是脚踩水兽,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飞行空中的各种形像。当你静静的观赏五百罗汉彩塑时,会有一种上下千年的博大之感。
参观殊像寺时,不要忘记去寺院门口的“般若泉”看看,“般若泉”也就是梵语“智慧之泉”的意思,据说喝了这里的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清代皇帝来五台山朝山礼佛,也专门喝这里的泉水。
殊像寺大文殊殿大文殊殿善男信女礼佛伽蓝殿街景传统刀削面传说中戴脖子上吃三个月的饼子远处是菩萨顶4.显通寺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座寺院,建成仅晚于洛阳白马寺。当年汉明帝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同年两人来到五台山,建造了显通寺,揭开了五台佛国的历史。显通寺在五台山寺庙群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俗称“祖寺”,也是历朝历代的皇家寺院,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显通寺的主要建筑都排列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等,寺内苍松翠柏参差其间,佛教气息非常浓郁。游览显通寺有三大看点:全木结构的大佛殿、全铜铸成的铜殿、纯砖结构的无量殿。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北魏时称大孚灵鹫寺。唐代称大华严寺。明初赐额大显通寺,万历中改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得名大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显通寺观音殿,清代建筑。五开间,面宽23米,进深15.5米,单檐硬山顶,前设廊,门上访挂着乾隆御笔“霞表天成”横匾。殿内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大士,也称三大士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以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设在这里,故又名水陆殿。 观音殿大文殊殿,清代建筑。面宽25.5米,进深11.6米,单檐歇山顶,后置重檐抱厦。殿内供六尊文殊菩萨。正中为大智文殊,其坐骑形如威猛的雄狮,名曰狻猊。大智文殊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吼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这五方文殊为大智文殊的五尊分身像。佛台后供奉韦陀菩萨像,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相传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全木结构建筑。大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皇帝御笔“真如权应”木匾。殿台上,并列三世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背面为三大士像,都是明、清时期遗留的雕塑。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显通寺的无量殿是“纯砖结构”,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殿内的四壁铸有佛像万尊,所以也称为“万佛殿”。殿身的柱额、斗栱、梁架、屋顶及吻兽脊饰等完好无损。四周隔扇的棂花图案和裙板上花鸟人物,工艺精湛。寺内还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包括幽冥钟、唐代的石碑等,都值得花时间细细品读。
千钵文殊殿,清代建筑。殿内供千钵文殊像,骑狮老文殊和骑象老普贤分立左右,造型脱帽露顶,敞胸袒怀,肋条毕现,极为生动。高约8米的显通寺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是一座铜铸成的仿木建筑物。铜殿的上层四面,各有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有八块格扇。格扇内壁铸有佛像,重重叠叠,号称有万尊佛像,中央台上端坐一尊铜铸大佛。格扇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十分生动传神,富有生活情趣。殿前原有同期铸成的五座铜塔,抗战时被日军掠去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藏经楼
5.罗睺寺
始建于唐代,之后经过多次修复,历史很悠久,罗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寺之一,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罗睺寺原来是一座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特别是为了“绥柔蒙古,大兴黄教”,又将五台山的一些青庙,改为了黄庙(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其中包括罗睺寺。如今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这里礼佛。
罗睺寺罗睺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大王,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民间称他们为风(持剑者)、调 (抱瑟琶者)、雨(持伞者)、顺(握蛇者)四神。伽蓝殿本尊殿药师殿文殊殿,内供文殊菩萨,不同于一般青庙,这里的文殊菩萨面部为乳白色,而非贴金黄色,肩膀两边伸出了肩花,花上还放置了经书和智慧剑,文殊坐骑是卧在莲花上,而不是站立砖台。这些都体现了黄教文殊造像的特点。观音殿大藏经楼开花现佛殿,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佛。其实,这是巧设机关人工操作的结果。这大莲花与下面的大圆盘用通柱连在一起,当僧人在圆盘下的暗室驱动木轮,通柱即会转动,莲花随之开启或闭合,遂出现“开花现佛”景观。另外,在圆台上塑24个神像,称“二十四天”。大文殊殿
6.圆照寺
显通寺钟楼前上方,有一条别具一格的通道:沿灵鹫峰小山瘠,从底到顶石台阶叠叠升高,左拐右折。石台阶通向的第一座寺院叫圆照寺。 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
圆照寺7.广宗寺
“广宗”两字,意为广弘正宗佛法。 广宗寺位于五台山灵鹫峰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 该寺的天王殿就在通往菩萨顶的路边。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坐北朝南,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列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8.菩萨顶
菩萨顶(满语),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当地俗称真容院或大文殊寺。也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寺庙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将菩萨顶由青庙(汉传佛教寺庙)改为黄庙(藏传佛教寺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代表皇权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自此菩萨顶成为了清朝皇室的庙宇。
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
敕建真容院天王殿大雄宝殿康熙书五台圣境大文殊殿下午7点结束游玩。计划的好几个景点没时间去了,留些许遗憾,下次再来。晚上十一到家,美美睡上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