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入编有不少涉及宁波的作品,有些是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一些经由宁波海港出口,见证了古代中国出口贸易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繁华。
本栏目将结合正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及“大系”入编的相关画作,为您介绍一个用艺术方式打开的宁波。
中国宁波网记者顾嘉懿
《丹山瀛海图》,是元代画家王蒙的另一张名画。
中国古代描绘海景的文人画并不太多。《丹山瀛海图》可算是最明确的,直接在海洋中选取视角的一张绘画。
《丹山瀛海图》,上海博物馆藏。
这张画在研究史中有不同意见,一说画的是山东崂山,一说画的是四明山。近几年,后一种说法获得更大的声量。
四明山被称为道教“第九洞天”,汉代以来便流传刘樊升仙传说。古人来四明山,十有八九都是寻仙问道来的,这和去山东寻找蓬莱仙山的感觉略有相似。
从行踪来看,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王蒙与宁波、山东均有交集。他画的“海”到底是哪一片,不如了解全貌之后,你也来判断一下?
《丹山瀛海图》打样稿在宁波特展展出。
眺望还是回望?
无论是从著录还是从传世绘画来看,古人描摹海洋,基本上都跟神仙道释思想有关。苍茫大海,给人现实之外的想象。烟波微茫的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人间之上的神仙居所?这吸引着很多跃跃欲试的灵魂。
这个问题没有正解。山东与浙东沿海,都流传有类似的传说。在宁波,盛传徐福东渡的故事;李白梦游天姥山,诞生过“海客谈瀛洲”的名句;山东外海,更是“蓬莱仙山”所在。单纯以名称中的“瀛海”二字,很难确定方位。
那么就看看其他。此画水面的部分基本留白,境界开阔。岛礁山石被大海围绕,近处岗峦叠翠,群峰列屏,远处洲岛相接,茫茫无涯。两侧均有舟樯点点扬帆远行,左边一艘系三桅船——一般这种船都是海船。
迷你版的三桅船。
茂密的山林中有房屋建筑,右下角有长桥连接。桥上,一高士策马向前,一仆人挑担跟随。这说明王蒙笔下的“仙山”是可游、可居、可赏、可渡的。
《元画全集》长桥局部放大。
山林中的楼阁。
持“青岛崂山说”的学者一般认为,该画视角是一种“眺望”,即从山巅眺望大海。从履历上看,王蒙晚年虽笃信道释,仍摆脱不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人理想,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北游,放弃隐居生活,以62岁高龄,之官泰安,“使他有可能拜谒崂山”。
山东崂山 资料图。
崂山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海,近海有洲岛。该地为花岗岩地貌,山体成垂直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峰顶耸立,壁立千仞。作为道教传播要地,崂山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被称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故而有学者认为,《丹山瀛海图》所依据的是从崂山远眺海外洲岛的实景。此画也被归入王蒙晚年之作。
有人不这么觉得,比如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他从地理指称、画风演变、题跋所示等多角度认为,“《丹山瀛海图》是王蒙入明前往来湖州、四明、天童一带,描绘四明山腹地——丹山赤水景象之佳构”。
选取视角当自海上“回望”四明,创作时间在至正十一年(1351)前后,“应属王氏早中年代表作之一,与《太白山图》稍相前后”。
丹山赤水风景。记者 顾嘉懿/摄
“四明山说”的若干证据
凌利中所依据的理由有多条。
首先是“丹山瀛海”的地理指称。四明山,为道家三十六洞天第九的“丹山赤水之天”。“丹山”常被用作四明山的指代。如明代宁波人、礼部尚书屠滽,便自号“丹山”;书法家丰坊,也有“丹山赤水”书画印。
历代文人诗篇,常有登四明观瀛海之句。如元诗四大家之一范椁《望瀛海一首,送危太(危素)之四明》,有“九月开帆指四明,要逐高秋望瀛海”的句子;鄞人沈明臣在《钱江潮》中将“瀛海”视为钱塘潮水的来源;雁荡、天台一带海域,被称为“瀛海”的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