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 (记者 娄思佳)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而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盛赞四渡赤水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马卫防为您解读。
说清楚这个问题,要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说起,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但当时,中央红军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局面,国民党军队集结了约40万人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而当时红军只有3.7万余人,敌我力量悬殊甚大。这仗是没法打的,正是看到这个局面,中央红军把目标定在了北渡长江。
要想北渡长江,就要抢占一些渡口。1月28日,中央红军发起土城战斗,战斗打响之后双方很快陷入对峙的僵局,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对红军很不利,因为敌人兵力多,这时毛泽东当机立断放弃北渡计划,指挥红军主力轻装西渡赤水河,暂时摆脱了围追的国民党军,一渡赤水。
红军一渡赤水后,于2月9日在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完毕。国民党看红军立足未稳从各路纷纷扑来。毛泽东此时再度决定,避实击虚指挥红军出其不意的杀了个回马枪,掉头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贵州北部地区发起进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渡赤水。
2月24日,中央红军出人意料的发起了遵义之战,5天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几个要地。红军再占遵义,蒋介石感到奇耻大辱,飞往重庆亲自督战,调兵遣将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此刻的毛泽东以心中有数,决定在运动中调动国民党军,在茅台及其附近地区再次西渡赤水,也就是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同时为迷惑敌人并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此时,国民党军果真上当,其各路部队纷纷追向川南,毛泽东决定乘敌不备折返向东,从而完成了四渡赤水第四渡。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用一连串的战略机动调动敌人,顺利地摆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在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可能有人会问,在毛主席一生的军事活动中,经典的战役确实很多,为什么他认为四渡赤水是最得意的?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看,这一战役,是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决策核心后,指挥的第一个重大战役行动,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对毛泽东所主张的正确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能力的一次大考,其实也是能够巩固毛泽东在中央红军中地位的一个试金石。如果只是一次简单的战役,也就谈不上得意。
四渡赤水与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依托根据地指挥作战不同,四渡赤水作战,是在失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又经常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说我们在《长征组歌》当中有一句“毛泽东用兵真如神。”在某种意义上指的就是这次战役。
所以说在解放之后,再反问他:“你最得意的军事指挥之作是什么呢?”毛主席就笑称:“我最得意的军事生涯指挥之作就是四渡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