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之谜
越王勾践宝剑出土在湖北江陵楚国贵族墓,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时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随葬品。
勾践剑令人惊叹之处,不只是因为它历史悠久,被国君使用过,而在于它代表中国古人在铸造方面的造诣,科技含量实在是匪夷所思。这把“天下第一剑”,在1977年作为全国首例接受质子X荧光无损检测的国家级文物,其结果掀起了研究热潮。而40年之后,在《国家宝藏》的录制现场,再次公布第二次科学研究成果:经历的问题上,推翻了硫化处理说法。据推测,不朽应该为三个原因:首先,越王千年不朽勾践剑不含铅,选材好;其次,墓葬的环境好;最后,出土时带着剑鞘,有双层保护。在500倍显微镜下的越王勾践剑,表面发现树枝形状的结构,名为树枝晶,这相当于是剑本身的“细胞”。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共1155枚,残片80枚,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背后故事
一开始云梦睡虎地秦简并不在重点推荐之列,主要是出于观众对云梦睡虎地秦简了解颇少;并且竹简本身的材质对保存和展出的严格要求;另外,竹简的观赏效果也不如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那么抢眼。但是秦简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决定了其展出的分量。
云梦睡虎地秦简令人惊叹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有如此丰富、详细律法,甚至包括环保、廉政等当下热点问题。有别于当时所有发现的汉简和楚简以及其他时间的简都是在棺室的头厢或边厢发现,它的主人——秦朝基层官吏“喜”将它们随葬在自己棺内,由此可知主人对其的热爱,和对工作、律法的热爱。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编钟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huǐ)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bó)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赠钟的原因可能是为报答其父楚昭王在柏举之战时到曾国避难一事。
奏响千年
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只奏响过3次。第一次是1978年出土后3个月,恰逢建军节;第二次是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奏了《欢乐颂》等曲目;第三次是在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军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并用编钟演奏。
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开设编钟古乐演奏的老师,谭军还成立了青年编钟乐团,带领这些“90后”、“00后”的编钟乐音传承人一起在国内外的舞台上演绎了“很美”“很酷”“好听到爆”的不一样的编钟,展现泱泱大国的文化传承,彰显巍巍中华的文化自信。
(由于微信时长限制,完整版请大家至源APP观看)
下一期,我们将一起走进华夏之中、上古文明开源之地——河南博物院。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且看刘涛刚柔并济,一展英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雷佳音,千年沉浮,见证强国智造!
千年文脉,传承不灭。看蔡国庆与蔡轩正温情传递华夏初音!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