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十八岁”到自信飞扬的“国风运动会”再到如梦似幻的“国风童话”......两个多月来,《国家宝藏·展演季》从前三季国宝的前世今生中汲取灵感,用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国宝故事。
12月25日晚,《国家宝藏·展演季》国宝盛典暨《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启动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播出。来自全国三十家参展博物馆的馆长们首度齐聚一堂,共同讲述即将在特展中亮相的国宝们背后的故事,并从各地重要考古遗址中集土,聚土成器,共同汇聚成“何以中国”装置作品,也宣告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主办的《国家宝藏》文物特展正式拉开帷幕。
聚齐文明之源流汇
特展国宝共述前世今生引爆网友期待
纵横东西千万里,悠悠上下五千年。文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不断积淀、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作为一次展现中华文明的展览,本次特展各单元也依水而定,一曰“源”、二曰“流”、三曰“汇”。在指导策展和大纲撰写的过程中,针对各单元主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金瑞国提出了打造精品的“金标准”:紧紧聚焦“何以中国”主题,在处处时空中讲述中国故事。
节目中,作为中华民族商代青铜器代表作的皿方罍、体现西周礼制的七璜组玉佩、见证战国时代军事制度进化的杜虎符、承载了汉字源头的甲骨片等国宝从政治、军事、文化、商业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之源”;而代表民族融合的花树状金步摇、展现滇人对生死两个终极命题哲学性思考的牛虎铜案、象征中国古代通讯文明重要标志的魏晋驿使图画像砖以及来自古代波斯地区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瓶等国宝则描绘了连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之流”;记录着颜氏一族耿耿风骨的颜氏家庙碑拓片、被称为藏医百科全书的《四部医典》和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道统传承的商周十供等国宝又让观众看到了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之汇”。数十件国宝级文物仿佛接力一般带领观众感受华夏文明的深厚广博,前所未有的顶级阵容更是令网友纷纷大呼:“通过节目的精彩呈现,让我觉得这次特展不是看不看的问题,而是去看几次的问题。”
从1921年到2021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薪火相传,通过对一个个文化遗址的发掘和探索,理清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从中国新石器时代第一个正式命名的文化体系——仰韶遗址到发掘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龙山文化遗址再到开创了中华大一统的秦始皇陵区......现场,三十家参展博物馆的馆长从横跨千里纵贯万年的考古遗址集土,用颜色不同却承载着同一文明的“厚土立方”汇聚成“何以中国”装置作品,令网友不禁感叹:“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厚重,这个装置简直就是实体化的中华文明历史!”
展现中华之精气神
多元形式助力文艺创新焕发文博新生
煌煌中华,巍巍吾疆,承载着流淌千年的文明精华、民族气节和历史神韵。伴随文明历史传承至今的国宝文物则如同点缀其间的明珠,闪耀着各个时代最璀璨的光芒。为了将国宝所蕴藏的精气神完美地呈现出来,《国家宝藏·展演季》广邀各界文艺工作者“揭榜挂帅”,通过舞剧、音乐剧、歌曲演唱、器乐演奏等多元的文艺形式,对文物的跨艺术呈现进行了大胆尝试。其在内容上不只是对国宝的简单还原,而是用当下的观念和思维,解构国宝背后的内涵和精神。
节目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编创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蹈艺术的诗性、抒情性描摹国宝的色泽与意蕴:中国艺术体操队从国宝“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中汲取灵感,将敦煌元素融进艺术体操创排出作品《飞天乐舞》;先锋电子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则将能代表人类进步文明的声音、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声音等与“天眼”FAST收集到的脉冲星声波结合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先锋实验性音乐作品《天·眼》......各种“脑洞大开”的创意结合令不少网友惊叹不已:“从来没想过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受和认识国宝,太神奇了。”
为将创演效果调校至最佳,《国家宝藏·展演季》还采用了“AI+VR裸眼3D”拍摄技术,舞美设计则延续了《国家宝藏》前三季的基本美术概念——“方寸之间见天地”,创造性的把“方寸之间”用视觉和灯光具象化为一个国宝盒子,在“盒子”里延展出各种符合国宝气质的空间,在空间中展演多种多样的精彩文艺作品,让演员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本季节目中,每一位国宝创演者践行着先辈的教诲,尽一己所能,开时代之生面;借现代技术,展祖先之才情,为全国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知识分享和文艺作品。此次特展的顺利举行也离不开国家文物局以及相关博物馆的鼎力支持。期待明年《国家宝藏》第四季继续“让国宝活起来”,能为观众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