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6岁的胡海波是现在洼里盘鼓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村里想将这一传统艺术重拾起来,于是在1996年时,组建了洼里盘鼓队。由于搁置多年,当时村中几乎无人会演奏,只有个别上年纪的老人能零星敲打几下。为此,村里特意从千里外的河南开封请来盘古艺人指导居民们排练。胡海波说他也是从那时开始加入盘鼓队的,敲响盘鼓那一刻,鼓声便砸在了他的心里,让他自此爱上了盘鼓,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1997年,盘鼓队正式亮相的第二年,便在青岛市举办的“迎新春民间艺术广场会演”上获得了最佳表演奖。也是从那时起,在城阳区举办的大大小小文艺演出活动中,洼里盘鼓的演出总是名列打击乐组前茅,洼里盘鼓也打出了名气。为了更好地传承,2008年“洼里盘鼓”被列入城阳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洼里盘鼓重的要20多斤,轻的也得15斤左右,队员在演奏时,还得配合武术动作及队形变换等,一个7分钟的节目表演结束,表演者往往大汗淋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洼里盘鼓学起来更加不易。“盘鼓是个力气活,不练就真本事,便打不出来气势。因为学起来非常累,所以队伍里男女比例一直稳定在三比一,能坚持学下来的人,我都非常敬佩。”胡海波说。
盘鼓的学习分背鼓谱、学鼓法、练动作、走队形4步,将鼓谱背到滚瓜烂熟,是学习盘鼓最基础的一步。相较于五线谱上变化多样的音符,仅由几个汉字组成的鼓谱看起来要简单很多,但背起来却并不容易。背的时候该如何停顿,声调如何变换,不同的汉字代表着哪些不同的打击位置,这些都有讲究。鼓谱学习起来只能通过口口相传,从有经验的老鼓手那里学会后,自己再背诵记忆。胡海波说,他刚学习鼓谱时,不管手里干着什么活,嘴里总会念叨着,就连晚上最梦都是在背鼓谱,仿佛“着了魔”。
第二步是学鼓法,这一步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站在原位置,根据鼓谱的节奏练习击鼓。
练动作是最难也是最累的一步。盘鼓用到的大多是武术动作,幅度大,力量足。由于盘鼓是用绳子斜跨在身上,移动时很容易跑偏,队员们刚训练时,花了好长时间才让鼓身保持稳定。为了让动作看起来更加扎实,蹲马步是队员们要练习的最基础的动作,几个小时下来,有时候都累得直不起腰,甚至回家都要人搀扶。还有令旗手,由于要不断挥动令旗,完成各种动作,时间久了,手掌上尽是血泡。
动作练好了,最后便是走队型。三角队形、弧形队形、正圆队形、叠罗汉……一年年过去,盘鼓队在阵型上不断创新,现在已能熟练掌握10多种队形。一整套流程都学过之后,便是加紧训练,每晚训练三四个小时,连续训练两个月后,盘鼓手就算是“出师”了。
胡海波说,在练习的过程中,敲断鼓槌是常有的事。有时候敲地太用力,鼓槌猛地断了,把手都划得鲜血直流,学盘鼓的人手上要是没伤疤,那肯定是没学扎实。虽然练得过程很累,但每当练好一个节目登台演出时,队员们都特别兴奋。“我还记得1996年盘鼓队第一次在区里正式演出,为便于表演,大伙穿着单薄的演出服赤膊上阵,尽管天气寒冷,但每个人都热情高涨,从始至终台下观众掌声都没有断过,我们都非常自豪。”胡海波回忆道。
表演盘鼓时要全身活动,身体素质不好的人很难坚持下来。随着年龄增长,一些老队员表演不动了,被迫退出盘鼓队。虽然这么多年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学习盘鼓,但是真正能吃得了苦,坚持下来的并不多。“为了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