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至新河间连接着一条路,在我小时候这条路的大半段还在。路两侧多是盐滩和池塘,或许还点缀着许多碱蒿。从白河引出并行的一条路和一条河,两侧是良田、菜地和荒滩。这路叫“小梁子道”,河南岸就是小梁子。这河就是赋予新河名字的“直沽新河”,是明代开掘的人工运河,晚清时已经淤废了。它们在新河东面叉开,那路一直通往北塘,那河则连向金钟河口。在河与路之间是沼泽和草甸,能看到大清军营和炮垒坐落其中,这里曾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与英法联军血战的地方,中外近代史书多有详细记载。
新河的村落比塘沽民居区域要大很多,历史也要久远,且地势很高,周边被河流环绕。我记忆里的新河与绘制的样子差不多,其中标出小镇的十字街,一条是前街,一条是大胡同。其实与前街并行的沿河还有路,一条叫后街,一条叫河堤街,更有许多窄路与胡同把镇子切割成若干区域。当年,在新河的最高处还建有一座娘娘庙,庙的山门对着海滩。我见过的这座大庙已经残破,据说是庚子年被八国联军给烧毁的。
北塘距新河大约二十里地,就在金钟河与蓟运河交汇的入海口岸上,小镇规模跟新河差不多大,是一座临海的渔村。当年英法联军曾这样描述:“北塘是个小城,居民数千,可谓人口稠密,但脏乱不堪,像涨潮时大海和退潮后沼泽淤泥所包围的小岛,呈椭圆形,由宽沟环绕,一条长街将它一分为二,连接许多小街巷道……城中不长一草一木,郊外平原光秃秃。”原本连接北塘一条街道的还有一座石桥,至少在英法联军入侵那会儿还有。至于如今建的“北塘古城”应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该是后人想象的产物。
大沽在白河以南,呈马蹄铁状倚岸坐落。大沽有东大沽和西大沽之分,以海神庙为界。虽然只有一水之隔,与塘沽、北塘和新河却不是一个属地。当时的大沽归天津县,而前者归属宁河县。大沽是七十二沽最靠海的一个,因其“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又是通达北京的海陆咽喉,战略位置尤为重要,明清朝廷都在大沽设防,更以大沽口炮台闻名中外。晚清时西方列强多次进犯中国,再次发生过一场场战斗,留下一段段故事。
还有一幅地图是民国八年由直隶陆军测量局测绘的,塘沽的城墙已经不见了踪影,那是英法联军1860年给炸毁的,但土城根儿仍留有遗迹。或许是塘沽没有了围城的约束,地盘儿也比先前大了许多。图中最醒目的是通了京奉铁路,白河边的码头也增多了。塘沽与新河间的那条路还是那样,新河连接北塘的道路上也不见了军营炮垒。图中白河一个转弯处特别标出了“新河口”,佐证了当年的直沽新河就是从这里开掘的。还有那条绳套儿似的铁路,说明了后来塘沽“老弯道”地名的确切来由。
我从谷歌地球荡下相应区域的塘沽地图,塘沽这片百年沧桑的土地已经完全变了样,只有白河的水依旧流淌,河水冲刷的河道也扭曲了。原来的水塘、沼泽和盐滩上大都建起了高楼、工厂和港口,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滨海新区正在建设中。遗憾的是,早年的北塘、新河、大沽几座古镇已经在城市改造中面目皆非或夷为平地,新河更作为多年“烂尾镇”变成一片废墟。比较几幅地图,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除白河之外,大片的城区中几乎看不到河流,绿地、水塘都已经远离城市,塘沽正在变成一座巨大的钢筋水泥的城堡,压抑得几乎令人透不过气来。外围仅有的可以透气的地方也正在快速地减少,用不了多久就将在图内消失。有人甚至把塘沽的区域名也被去掉了,或许再过多年,后来的人们会不知道塘沽,以及北塘、新河、大沽等村镇,连同他们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