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节日礼仪
壮族是我国的一个民族,那么你们知道壮族的传统节日礼仪是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壮族传统节日礼仪,希望可以帮
助大家!
壮族传统节日礼仪
花朝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壮族人民的花朝节。是日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他们穿着民族的盛装,怀揣五色糯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和绣球等
礼品,他们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抛绣球,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夕阳时分,人们从四周把绣
球向木棉高枝抛去,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
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晒布节
壮族妇女们在农历二月初二,将自织自染的布匹从箱柜取出,在晒台以至田垌展晒。姑娘们晒好布后,即精心打扮。小伙子们也换
上节日新装结队走村串寨,物色布匹多、质量好、手艺巧的姑娘。
传说壮族创世神布洛陀在这一天让太阳放出强烈光焰,撒下杀虫药,这一天晒了布,虫不蛀,不发霉,不褪色。
花婆节
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
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宴和香烛钱纸,供祭花
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
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
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
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多的三、五天,地点多数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以未婚男女为
主体,但各族群众都来参加助兴,人山人海,热热闹闹。每到歌圩,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歌圩,成双成对地进行对歌。对歌之后,还有抛绣球、送吉祥物等有趣活动。歌圩不仅是壮
族的盛大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进行公开社交,挑选对象活动的节日。
霜降节
霜降节,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
360多年的历史,传至今日成为广西大新县下雷、雷平、宝圩一带
及天等、靖西、德保等县部分乡村的传统节日。
霜降节的活动分为“降前”、“正降”和“降后”三天进行,壮族人民举行祭拜,乐舞和对唱山歌等活动。霜降日凌晨,人们便带
糍粑、年米、肉、香烛等聚集玉音庙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祀,州官也必身着官服,率众顶礼拜祭。1949年以后虽不举行供祭,但纪念活动依然十分热烈,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现在的霜降节和以前的大不一样,现在的霜降节在注重纪念女英
雄外,也在原来歌圩的基础上更注重商品的贸易。
药王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药王节,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
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
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
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以为此举可使
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
草药,买者踊跃。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达努节
农历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为达努节。从二十六日开始,家家祭祖。做一缸小米酒密封在香炉旁,祈词中说明是给布洛陀的,祭品
中必有三两黄麻。夜深人静,主妇悄悄包粽子,不让人看见,煮熟
后才叫家人来吃。二十七日,老人斗鸟。二十八日杀猪宰羊,远亲
近友互相往来,敲打铜鼓,高唱酒歌。二十九日全寨男女聚集一起,挑肉担酒背着铜鼓上山顶摆歌场酒宴。男女对歌赛鼓,中老年喝酒
诵“笑酒词”,孩子们燃爆竹学打鼓。也有赛马、射箭等。
牛魂节
牛魂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七,是壮族一个共同的稻作节日。在节日到来时,各地壮族村寨都要举行祀拜耕牛、为牛蓄魂的活动。
吃新节
吃新节是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又称开青节、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届时,水稻和玉米已开
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若稻谷未成熟,就
分别在自家的几块田地上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以示
尝新。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欢舞终日。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
人们对农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中元节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壮人认为今天是仙女
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
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
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
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到十六日。每
次用膳之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
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祀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
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
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擂背节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家家
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合家欢宴,并用米
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八月十五
桂西的壮族都有过“八月十五”的习俗,从礼俗上讲,其实就是汉族的中秋节,但叫法不同,意义也有所差异。这一带的壮族同胞
认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一天,
是一个很吉利的日子,天上地下,都很安乐祥和。故当晚家家户户
都要杀鸡杀鸭,办丰盛的晚饭,并在此前数日家家买好月饼,晚饭
后全家人在月下用月饼供奉月亮,之后分食月饼,祈求团团圆圆,
和和睦睦。
九月初九
桂西的壮族都有过“九月初九”的习俗,但与汉族“九九登高”的礼俗完全不同。壮族同胞认为,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田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