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上世纪20年代初至40年代初,上海外滩曾矗立着一座地标性的纪念碑,当时被称为“上海第一碑”的欧战纪念碑(胜利女神像)。图中照片拍摄于1930年代末,可以看到当时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旁的中国银行大楼仍在建造中
2 / 18 欧战纪念碑建成于1924年,位于现在的外滩与延安东路交汇处的黄浦江畔,气象信号塔的东北侧。延安东路的前身是黄浦江的支流洋泾浜,它也是英、法租界的分界线,1915年殖民当局填平了洋泾浜修筑成宽阔的马路,并起名为爱多亚路(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图中是1920年代初从欧战纪念碑位置向西侧拍摄的爱多亚路,画面右侧是1916年竣工的“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
3 / 18 1924年2月16日欧战纪念碑揭幕典礼。胜利女神铜像面朝西,其建立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上海出发奔赴战场的英法美等外国侨民。1923年纪念碑的地坪、碑体、围栏和地面建筑都已建造完毕,但由于“胜利女神”铜像是从国外定制,所以直到1924年初铜像运抵上海后才完成最后装配,两租界当局在1924年2月16日举行了纪念碑揭幕典礼
4 / 18 胜利女神像左手抚摸着一位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右手正要触摸另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以抚慰战争在他们心灵上留下的深深创伤。碑身正面碑座上刻着一战中死难外侨的姓名,碑座背面刻有“功炳欧西,名留华夏”八个汉字。塑像并未显示出胜利者的荣耀,而是寄托了人类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祈祷,因此建成后很快被上海的各国人士所接受
5 / 18 1924年11月11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又称“和平纪念日”),英军苏格兰士兵在外滩欧战纪念碑举行纪念仪式。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英联邦国家以此作为每年的“阵亡将士纪念日”
6 / 18 1924年11月11日的“阵亡将士纪念日”,英国在沪人士在外滩欧战纪念碑进行祭奠活动
7 / 18 1925年11月11日, 外滩欧战纪念碑的纪念仪式
8 / 18 1927年从外滩南侧航拍的照片。左下方可见气象信号塔和它东北侧黄浦江边矗立的欧战纪念碑。当时海关大楼尚未封顶,沙逊大厦(现和平饭店北楼)刚动工建设,其北侧的现中国银行大楼位置还座落着德国总会俱乐部
9 / 18 1930年,从亚细亚大楼上拍摄的欧战纪念碑。远处黄浦江面上停泊着法国等国家的军舰
10 / 18 1930年,从亚细亚大楼上拍摄的欧战纪念碑气象信号塔。远处黄浦江面上停泊着法国等国家的军舰
11 / 18 1930年代初,从爱多亚路(延安东路)和外滩路口西侧拍摄的欧战纪念碑,图中左侧可见路口处指挥交通的警察和双向信号灯
12 / 18 1931年的欧战纪念碑,围栏旁是休息的船工和车夫们
13 / 18 1937年拍摄的欧战纪念碑正面碑座,上面刻着一战中从上海出发奔赴战场的死难外侨名字
14 / 18 1937年从气象信号塔上拍摄的欧战纪念碑,抗战的战火即将燃烧到上海。但欧战纪念碑所处的苏州河南岸上海公共租界区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被日军占领,1943年8月正式移交给汪精卫政权。纪念碑南侧的法租界区也在1943年7月移交给汪精卫政权。从1845年始,历时近百年的上海租界历史宣告结束
15 / 18 1943年8月,汪精卫政权的上海市长陈公博在日本当局要求下下令拆除黄浦江畔西方国家所有的纪念雕塑,这尊矗立在黄浦江畔的胜利女神铜像至此永远离开了她注视了20年的上海滩。图为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收复上海后,一辆运送投降日军的卡车经过欧战纪念碑,可见胜利女神铜像连同碑身的青铜装饰和文字都已被拆除
16 / 18 1945年12月,俯拍的欧战纪念碑,只剩下碑身和底座
17 / 18 1947年11月,英法当局曾向民国政府提出重建纪念碑的方案并得到批准,但由于在战争和经济上的溃败,这个重建计划也只能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18 / 18 这是1957年左右拍摄的欧战纪念碑碑座和气象信号塔,纪念碑的碑身四周已经设置了围挡,这也许是它留下的最后一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