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临近洞口,眼前河谷、流水、翠竹、水车、农田、茅舍……像画卷般逐一展开。弃舟上岸,悠缓的水车,仿古建造的“鹊桥”,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悠长的复古木栈道,恍若人间仙境。
当你游走在坝美,坝美的桑竹与河谷,绿水与青山,肆意生长的绿是大自然对世外桃源的独有宠爱。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山水有意、旅游有景、生活有爱”的田园牧歌和游子心中的诗和远方。
在坝美文化小广场,当地旅游部门为游客设置了铜鼓拓片体验区、香包制作体验区、画彩蛋体验区、舂粑粑体验区、特色食品制作体验区、自制荞凉粉体验区等八大体验区,有30多个体验项目。广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遗工作者黄兆达介绍,做拓片力度要均匀,快速而轻巧地拍打浸湿的棉纸,墨迹才能相对均匀地在拓片上留下痕迹。他不断给大家示范,体验者在他的协助下,做出了满意的拓片。
“畅游世外桃源秘境,仿佛走进人类古老家园,让灵魂诗意栖居。”广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农娟说,坝美景区自2001年开发建设,至今仍保留着纯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民风民俗,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田园牧歌情趣,复刻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千年绝唱,铸就了世界级桃花源山水隐逸地脉。
“2019年3月起,广南县关闭坝美景区实施提升改造;2021年2月,景区恢复对外开放。经过提升改造,景区完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道路设施完善、环境提升绿化等项目,并形成了智慧化旅游,提供人脸识别、智慧厕所、游客投诉处理等服务。” 农娟说。
游客体验区
据广南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兴江介绍,景区将对壮家美食、歌舞、民俗文化等进行开发,带动乡村振兴。
张兴江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提升景区质量,按照国家智慧化景区标准,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实现全数字化管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丰富产品内容,引入精品民宿及农耕研学项目。另外,扶持群众共建高品质餐饮、酒吧等服务项目,丰富景区游览游乐设施,提升景区质量。
激情夏日 李明/摄
据介绍,景区于2011年4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12月18日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曾先后荣获“最美中国榜之魅力乡村”“云南省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景区”“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华最具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等殊荣。
十里荷路 朱荣/摄
富宁:探索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景区
富宁县位于云南东南部,地处两国三省十县接合部,近黔南、交桂西、毗越北。境内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是连接西南地区与岭南地区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有“滇粤津关”的美誉。县内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仡佬等6个民族的群众,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9%。各族群众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坡芽情歌”“云南壮剧”“壮族彝族铜鼓舞”,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深挖民族文化
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
近年来,富宁县通过深挖民族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旅游文化新业态,打造文旅融合建设项目等积极措施,激发旅游市场消费增长,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目前,拥有8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条包含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边境风情旅游等精品线路。截至今年5月,全县累计接待旅游者206.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6亿元。
“近年来,富宁县通过抓科学规划,架构文旅融合旅游发展蓝图;抓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抓突出特色,建设乡村旅游景点;抓精心策划,树立丰富多彩富宁旅游形象;深挖历史,推动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做优民族文化,打造非遗深度体验旅游业态。”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舒军介绍,富宁具有3项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14项州级非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以“坡芽情歌”为代表的壮族情歌文化,更是蜚声海内外,是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
为此,富宁县以“坡芽情歌”为切入点,宣传推介壮族、苗族、彝族、瑶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坡芽歌书、壮剧、铜鼓舞、葫芦笙舞等为代表的富宁民族歌舞戏剧类艺术资源;以民族刺绣、银饰、壮锦等为代表的民族工艺资源;以袁隆平院士题名的“中国富宁壮族稻作文化民俗研究基地”为代表的壮族“那”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文化元素植入旅游景区,做到“N+旅游”。
坡芽歌书合唱团
神秘的“坡芽歌书”
坡芽是壮家儿女的“爱情密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的发现地。
坡芽村位于文山州富宁县剥隘镇甲村村委会。这里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村寨。全村有65户324人,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
2006年,富宁县对全县壮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时,在坡芽村内发现了一本以原始文字记录在土布上的古老歌书,歌书共有81个图案,每个图案代表一首情歌;每个图案背后都有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充分展现了坡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坡芽歌书的面世,坡芽村的建设也开始加快。2012年,为进一步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要求,在保留原有壮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坡芽村进行改造,建成了目前错落有致的房屋及村内外硬化道路、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
“2018年,又完成了村内污水处理工程,进一步净化了村内环境,建成坡芽水库,为坡芽旅游规划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翻新建成坡芽传习馆,为坡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效保障。2019年,在云南省红十字会‘博爱家园’项目的资助下,村内的蓄水池和饮水管道已全部安装完成。”富宁县剥隘镇甲村村委会坡芽村党支部书记农建斌介绍,在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团结和努力下,在坡芽村建设中共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用10多年时间,把坡芽村从2006年只有羊肠小道蝶变成了今天山清水秀、村容整洁、交通便利、古色古香的壮族文化特色旅游村寨。
“坡芽村的寨门,就是用坡芽情歌里的第一个符号——月亮,还有代表稻作文化的犁铧,一间房和最后一个符号双生笋来组成的,形象地展示了坡芽村民对美好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剥隘文化站工作人员黄丽萍,一边讲解一边带大家进村参观。
黄丽萍介绍,2018年,坡芽村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的荣誉。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过程中,坡芽村同全国一道,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就像坡芽歌书中其中一个符号一样,其名为“刚竹”,意思为“沿着河边走,青竹十五丛,同饮一注水,同心同根生”,展现了坡芽群众始终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
走上村里的高处,迎面是一栋古旧的建筑——坡芽文化传习馆,这里就是传承坡芽情歌的基地。传习馆的大门上刻的符号,就是坡芽情歌81个符号。这81个符号从第一个符号月亮开始,到两棵笋结束,分为男唱的符号和女唱的符号,其中男唱41首,女唱39首,最后一首为合唱。
农建斌说,“千百年来,坡芽情歌一直是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2009年,村里组建了坡芽歌书山歌队,一举夺得州青歌赛、省青歌赛的冠军,并代表云南队征战第十四届央视青歌赛。后来,在山歌队的基础上,村里2012年组建了坡芽歌书合唱团。首次亮相是在2014年11月,北京召开APEC会议期间,合唱团受邀在国家大剧院及清华、中央民大等几所知名高校演出。这次巡演后,合唱团又受邀参加2015年央视合唱先锋,与全国近百个团队比赛,当时也叫‘百团大战’。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周冠军、月冠军、年度总冠军。2016年,参加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无伴奏民族组金奖……”
据介绍,合唱团在各地巡演的坡芽情歌合唱音乐会,除了13首坡芽情歌外,还融入了苗族、瑶族、佤族、傣族、彝族、布朗族、藏族、傈僳族等民族的合唱曲目。展示了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掀起了云南民歌风。
“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在世界舞台唱响坡芽情歌,就是唱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音符;我们用坡芽情歌讲好中国故事,用歌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歌声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旋律。”农建斌如是说。
目前,坡芽村将文化、旅游、产业高度融合,村内保留完好的乡貌、乡音、乡情及美食,切实让游客感受到坡芽美景、聆听坡芽山歌、观看壮剧表演、品尝壮家美食,实现游览在坡芽、美食在坡芽、休闲在坡芽、度假在坡芽、娱乐在坡芽。
《起舞》 肖关德/摄
丘北:擦亮旅游金字招牌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北部,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范畴。
进入六月,丘北县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万亩荷花竞相绽放,游客与日俱增,大家泛舟湖面,看峰林百态,赏荷花婀娜。
在天鹅湖、双甲山码头、白脸山、仙人洞村等景点,游客或乘船观赏,或俯身拍摄,尽情享受着赏荷的乐趣。湖南游客谭女士开心地说:“我们是坐高铁来的,普者黑景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景区天蓝水清荷花美,真的是不虚此行。”
“为了让游客在这优美的景色中体验到最优质的服务,丘北县多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整治,做到稳价格、提服务、强监管、保秩序。”丘北县文旅局局长戚斌说,作为旅游行业监管部门,如果游客遇到困难和问题,请第一时间找文旅局,我们一定会及时有效地解决。
“随着旅游服务的提质升级,游客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景区优质的管理、宣传和民宿体验等配套服务,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放心。”云南普者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松云说,“我们将以此次综合整治为契机,全方位清理景区卫生,为游客营造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
建成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
仙人洞村隶属于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委会,位于普者黑景区核心区,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196户980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为旅游服务业和种植业。
村寨内独特的峰群、湖群、洞群、荷花群、田园风光等自然景观与古老质朴的民族服饰、歌舞、语言、民居、饮食、节庆活动、宗教礼仪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旅游开发前,仙人洞村是一个贫困村、口袋村(青黄不接时扛着口袋到处借粮)。自1994年开发旅游业以来,仙人洞村依托地理优势和风俗民情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走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逐渐富裕起来。
2014年,仙人洞村着力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开始进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同时,抓住普者黑5A级景区打造机遇,仙人洞村党支部和村组干部引进电子商务,大力宣传推广本村的民居住宿。组织75户已改造运营的客栈,挂到“去哪儿旅行”“携程”“艺龙网”等大型旅游网站,通过网络销售客房,组建“美团”。
现在,仙人洞村的牌子响了、成本降了、利润高了、村民富了……仙人洞村实现了传统旅游经济向品牌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
仙人洞村还将普者黑旅游开发公司每年返还的资金,作为村级集体收入,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高达7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壮大后,仙人洞村投资40余万元修缮了水塘、桥梁,扩建村内道路,村容村貌极大改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有力增强了村党组织“有钱办事”的能力。
目前,全村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特色民居客栈有190户,床位3000余张,年经济总收入3000万余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5万余元,已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丘北县首富之村。
仙人洞村还先后获得了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省级文明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集体和全国文明村等称号,有效提高了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和幸福之村。
“非遗+”融合发展显成效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近年来,丘北县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指导方针,通过规范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数据库,积极开展逐级申报命名工作,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丘北县注重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和活态利用,探索并实现“非遗+产业”“非遗+景区”“非遗+校园”“非遗+社区”“非遗+电商”“非遗+民宿”“非遗+研学”“非遗+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模式,多渠道彰显了非遗资源的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
同时,丘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引导和服务以非遗产品开发为主的民营企业和民间工坊,加强产品创新及包装宣传,进一步扩大非遗品牌影响力,有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多年来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项目申报,丘北县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75项。其中,省级7项,分别是火草纺织技艺、弦子舞、瑶族蓝靛制作技艺、彝族羊皮鼓舞、纸伞制作技艺、白族太平节、花灯戏(丘北花灯)。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9人,其中省级11人、州级40人、县级58人。另外,授牌建立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传承点)6个。
专题策划:陶红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陶红 高燕/撰文
除署名外均为文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