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The Lantern Festival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时期,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我们以“红色起源”、“红色征程”、“红色基因”系列报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史,以及上海监狱艰苦创业史、改革创新发展史和红色精神传承史,讲好大墙故事,积极传播正能量。
《新人村》拍摄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批纪录片。影片纪录了上海市改造游民,将他们送到苏北垦区参加劳动,使其变成自食其力的新人的实况。
透过满是雪花的画面,穿越厚重的历史尘埃。有些人已经随着历史远去,还有些人也从幼稚孩童变成耄耋老人,但是有一种精神,却一直在四岔河流传,红色的基因一直在四岔河人身上代代相传……
艰苦奋斗 铸就红色基因
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陈毅市长主持下制定了一个改造游民的计划。上海市垦区管理局制定的建设草案经陈毅市长批准实施,在苏北黄海边建成一座新人村,用于收容由上海市劳动生产教养院遣送来的流浪儿童、男女游民。这些人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帮助下改造思想,学习生产技术,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新人村过上安定生活。
原上海市司法系统离休干部林传富回忆到:3月18号下午就组织四个大队,分批,以大队为单位,一批批上船了。那个船不是像 咱这个什么客船了,就是那个什么敞篷的大船,上船以后就是第二天到了扬州……从扬 州到兴化这段路就靠背纤,就是咱们绳子拉船了,一步一步地拉,一直拉到兴化。
原上海农场工作人员秦鹏岭回忆说:我们都是这样,小孩子睡觉就像那个油条一样,一根一根一根放在那里,这个头这个脚,这个头这个脚,这么头脚头脚这样子,我们都是两个人一条被子,下面是草……一个草棚就一百多个人好住,你想想看。刚刚解放初期,什么物资都匮乏的。百废待兴啊,白手起家啊!(曾经的流浪儿童秦鹏岭经过学习,后来成为了一名医生,直至在四岔河退休。)
出自上海电视台《上海故事—新人村的故事》
最初的四岔河和第一代垦民
在黄海岸边,他们翻开满是盐碱的土地,割掉满是荒草的滩涂,没有农具就向当地群众借,没有劳动技术就向当地群众学,让盐碱荒滩变成了沃野良田,让一些游走在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成了拥有生活技能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一任老场长黄序周,在建场之时于机关楼前写下“人地二易”四个大字。人之易,寓意着改造旧人而成为新人;地之易,寓意着改造自然而成为良田,人地二易,正是一代代上农人最真切的写照。
简易的茅草房、粗制的三角棚承载了第一代四岔河创业者艰苦奋斗的记忆,也构筑了艰苦创业的原始基因和改造新人的历史使命。
几度风雨 书写辉煌篇章
1950年,上海市民政局和苏北行政公署商定建立新人村;
1950年3月13日,第一批游民开赴东台;
1952年8月,苏北垦区改名为“上海农场管理局”;
1956年9月,改称“上海市地方国营上海农场”;
1974年4月,对外称为“上海市上海农场“
2009年,四岔河推行场所分开;
2014年6月,四岔河监狱挂牌成立;
……
经过数代人的艰辛付出,四岔河地区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就。住房、工业、水利、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精。四岔河也有了一个新的称谓——“苏北小上海”。
作为上海社会治安的“战略空间”和“蓄水池”,四岔河人七十年如一日,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先后承担过收容改造罪犯、游民、“四边”人员、劳教人员、“三类”人员以及戒毒人员等近20万人。
先后荣获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2009年至今连续六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2020年四岔河监狱一监区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奖励集体二等功。
在累累硕果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四岔河人的艰辛付出和不倦追求。
薪火相传 传承历史使命
2021年,随着教育整顿工作的有序开展,四岔河监狱紧紧围绕“四项任务”“三个环节”,认真研究部署开展五大类主题活动,精心制定英模教育等实施方案,深刻解读红色基因密码,大力弘扬四岔河精神,引导全体民警对照党的初心使命、群众期盼和先进典型,树立“山一样的崇高信仰、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铁一样的责任担当、火一样的奋斗激情”,以岗位履职新成效助推监狱工作新发展。
传承记忆
组织民警前往四岔河监狱史料展览馆参观
大家驻足细观墨迹斑驳的文字资料、泛黄的老照片、承载记忆的石刻标语以及廉政文化等资料,接受传统教育和廉政文化的熏陶。
全国先进工作者吴桂堂开讲
全国先进工作者吴桂堂同志为广大民警作报告,结合从警40年来的从警感悟和工作收获,勉励广大民警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珍惜韶华,再立新功。
青年标兵树榜样
积极开展“跟班先进找差距·比学赶超促改进”主题活动,由各党支部评选出的“岗位之星”,分别从承包监组、个别教育、心理咨询和劳动生产等履职尽责方面,给参加工作的新民警分享工作经验和技巧,并现场答疑解惑,使青年民警学有榜样、行有标杆、赶有目标。
在“学党史、见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热心公益事业,前往大丰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走进社区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在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中,拉进党员与群众的距离,也肩负起监狱的社会责任。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人地二易,法铸方圆;
相融相携,追求卓越。
二十四字“上农精神”涵盖了这片土地上70年的奋斗不息历程,折射了70年中四岔河人的顽强和执着,构成了不变的红色基因密码。
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新一代的四岔河监狱民警将继续弘扬这种精神,让其成为砥砺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成为每一个四岔河人的永恒的价值追求。
原标题:《【红色起源】70年,从“新人村”到“新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