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文化
"大窑文化"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东郊33公里处,保合少镇大窑村南。这里分布着由古代花岗片麻岩和燧石构成的小山,其燧石质地坚韧、易击打成形,是制造石器最理想的原料。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古代人类就陆续到这里开采石料,制成生产、生活用具。在遗址范围内,人工打制石器及石料遍地散布。1976年、1983年发掘,先后出土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大窑文化遗址发现于1973年10月,当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外国考古工作者也都相继来呼考察。经1976年到1984年进一步的发掘和科学研究,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裴文中和吕遵谔先生鉴定,肯定为旧石界时代早期的遗迹,是一石器制造场。几位教授研究证明,这一遗址是国外罕见的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大窑村南山坡是横亘在内蒙古西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面的支脉,山下有溪涧流水,适宜于远古人类的居住。山上盛产燧石(通称做打火石),远古的居民就用它来打制各种石器。他们就地打制石器,使用过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随地可见,打击剥落下来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积如山,偶尔还可从地下堆积层中找到已经使用过的石器。人们估计,远古人类的居地,应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代太久,地表变化太大,再也无法查找了。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人类发源于黄河流域,而北京周口店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由于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北方阴山之南也已有原始人活动,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共存。大窑文化遗址,在世界上目前也是独此一处,它的面积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场面之宏观是少见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新的史料和充分的证据。一九七九年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大窑文化"。
著名的大窑八景久负盛名,第一景"无字天书"。它位于兔儿山四道沟人工发掘的百米长廊中,高15米。它是一个完整的地层剖面,土质层次分明,虽然无字,但鲜明记载着大窑文化的历史年代,即记载着人类旧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万年前到五十万年前的漫长岁月和地球所经历的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一部令人难以读尽的"历史巨著"。
第二景是"磨光巨石"。此景位于天书东北不远处。两块巨石突兀,似有关联,相互照应,质地坚硬,表面十分光洁,专家教授们分析,该石是燕山运动时期,从山上往下滑时受到强烈摩擦所致。这一景也可叫"飞来石"。它的存在证明我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一系列地壳变化运动的理论是正确的。
第三景叫"凤凰展翅",它与兔儿山的兔头毗连,形似凤凰双展翅,飘然欲举,望之心驰神飞,欲静欲动,遐想不已。
第四景为"双龙戏珠",也叫”龙含蛋”。位于兔儿山南坡八道沟之西侧。两条龙的身子,就是曲屈蜿蜒的山脊,龙头昂首向东崛起,龙口大张,二龙各含圆形巨石一块,似双龙戏二珠,形象逼真。当你站在龙口或登上龙头之顶,只见龙眼之中常有无根之水,堪称奇观,使游人大为迷惑不解,大开眼界。
第五景为"莲花并蒂"。位于双龙戏二珠西北百余米处的山间小涧之中。莲花并蒂也是一块巨石,东西有一罅隙,一分为二,一人可从中间穿过。当你站在罅间,举首仰望,蓝天形如一条监色飘带,这块巨石"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并蒂莲花,因而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莲花并蒂"。据当地传说,这块巨石是清圣祖康熙皇帝西征噶尔丹凯旋回军路过归化城(现今呼和浩特市),到此打猎,试剑时一剑劈为两半,因此得名"试剑石"。
第六景为"百米古洞"。其东口在并蒂莲花附近。东西布向,古洞曲屈蜿蜒,幽深莫测。古洞现虽有淤塞,但洞口尚存,西口被一巨石堵塞,游人不得从中而过。此洞的形成据传是在清代人们为取燧石(通称打火石)而人工开掘成的,似为一"窑",因很大而得村名为"大窑村"。
第七景为"登临远眺",当你从古洞继续西行,便是兔儿山的兔背了。从这里登临高点,极目远眺,则青山如嶂,河水蜿蜒,层层梯田,黄绿相间。
第八景算是"遗迹斑斑"了。在无字天书下有猿人烧火的灰烬遗迹,古人吃过的肿骨鹿和普氏羚羊残骨化石,人工打成的大量的石器和半成品石器,其中以龟背形刮削器最富有特色,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性。还有石渣等等遗迹到处可见。考古工作者仔细编号立案,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已编到五十号,晚期的已编到三百多号了。
大窑文化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文化发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
长城文化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沿大青山南麓东西走向的赵长城,在保合少镇的沿山的面铺窑、北水泉、李三成窑、奎素、野马图、古路板,仍断断续续保留着十几公里,每隔一华里有一座将台,界台村由此得名。这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长城,曾是秦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烽燧亭障十余处。除南麓长城,还有峪口长城,主要分布了南北贯通的山沟内,砌筑石墙,扼守咽喉。面铺窑沟、小井沟、奎素沟均有,当年因山制险,成为巨型屏障,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还有南北走向的秦长城,这条长城从红山口村东侧的坡根底村顺山势陡起,向北沿山脊蜿蜒翻越数座山峰,经羊场、牛场北行入武川境,在高山峻岭之颠如蛟龙飞舞,气势磅礴,甚为壮观。秦长城和山前东西走向的赵长城在坡根底村形成“丁”字型长城。遗憾的是2009年“丁”字长城北端的秦长城被淘金者挖断,造成整体破坏近50米,文物部门评估,损毁长城不可恢复,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遭受了重大损害。山脊长城在境内有筑墙、掘壕或墙壕并用的遗迹遗址,当地人称边墙或边壕。城堡遗址,主要是汉朝北击匈奴时建塞起亭隘而设的。上述长城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源,极具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新城区境内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2016年,新城区文化体育广电局委托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上报了《长城-秦汉坡根底段修缮立项报告》,拟对长城-秦汉坡根底村段进行修缮,修缮总长度为4320米,烽燧2处。长城-秦汉坡根底村段是呼和浩特市秦汉长城的东起点,它与大青山前破的战国赵北长城相接交汇,地理位置独特,文化意义深厚。中国遗产院、自治区文物局、长城项目办专家建议在抢救性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将此段落进行立项申报,重点修缮展示,使之成为自治区早期长城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亮点。
寺庙文化
寺庙文化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寺庙文化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由此产生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新城区境内大青山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遗迹遗址。其中,红山口沟的摩崖石刻浮雕佛像和寺庙建筑群遗址,已被市文物局于2009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哈拉沁沟中的“尊胜寺”遗址,又名班弟达召,俗称老爷庙,现更名为“乾通寺”。曾是呼市的七大召之一,寺院解放前被毁,现由私人复修重建。哈拉更村北的“龙泉寺”原在蟠龙山,被毁后移此地后建起。古路板村北清顺治十二年所建的“灵榆寺”,曾是呼市的八小召之一,民国时被毁,修复后又毁,现遗留有石洞和一颗古榆。蟠龙山的塔庙式结构的佛教圣地遗址,1931年小白塔被乡民拆除,上世纪九十年代塔基的塔墓被盗,早年寺庙被毁,现留有遗址。境内沿山各村几乎都有历史在百年以上的寺庙或寺庙遗址。
“蟠龙山”沟里有股龙泉水,泉畔石崖下当年有座“龙泉寺”,不知那个年代被毁,但山前数十里内的村民相传蟠龙山里有龙泉寺,可没有人见到过“龙泉寺”,更没有人能说明寺庙的来历。据说当年寺庙是前后三进院,前有天王殿,后有玲珑小白塔,塔庙式结构,寺小名大,山上古松参天,林荫蔽日,龙泉水长流。寺庙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清水秀十分幽静,“窗前东山初日升,阶下西域不老松”,是人间仙境。遗憾的是年代久远,如今寺庙消失的几乎无影无踪,只留山地平台,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寺庙遗址虽然没有了,但有关寺庙的传说确在山前民间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也算是对龙泉寺的记忆吧。人们崇拜“龙泉寺”,敬仰“龙泉寺”的心理一直延续。前几年,在蟠龙山的西侧山脚下,就是今天的毫沁营镇哈拉更村北的大青山缓坡上,兴建了一座不小的寺庙,名字就叫“龙泉寺”,远近闻名,人们来这里祭拜,满足了当地民间对“龙泉寺”的怀念和崇拜心理,也算是对龙文化的传承吧。
在蟠龙山的半山腰,当年“龙泉寺”后有一座白塔。据《归绥县志》载:“蟠龙山有古塔,相传汉光武帝建塔。”这个白塔是三层四方八角形砖塔,造型和古丰州城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极为相似。辽、金、元时期,丰州城高耸入云的白塔和蟠龙山上的白塔遥遥相望,人们亲切地呢称“姊妹塔”。小白塔所临的山沟,当地人称“塔沟”,因小白塔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这白塔,那是古印度佛教圣地的建筑。印度在建筑寺庙的附近要建白塔,作用是存放释迦牟尼灵骨和经书。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建寺庙时一般也要建塔,寺庙是主建筑,塔是附建筑,由于我国南北纬度的差别较大,南方潮湿,北方干燥,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我国南方的佛教圣地多为塔庙式结构,而北方的则多为窟庙式。佛殿为主建筑,佛塔、石窟为附建筑,佛塔、石窟主要是藏经书和灵骨。凡是藏经塔,都要在塔身上涂一层白垩土,以示佛光普照,俗称“白塔”。蟠龙山当年的小白塔,近看塔角飞翘,玲珑秀美;山风习习,法铃悦耳。远望,绿荫之中,白塔耸立,亭亭玉立,夺目耀眼,显现出古塔峻峭之灵气,引人幽幽怀古之情。
小白塔内藏华严经书,外刻“镇山宝塔阿弥陀佛”八个大字。诗曰:蟠龙山上松柏翠,山腰古塔彩云绘,若问塞外何处好,白云青山百灵脆。
遗憾的是,如今小白塔早已被毁,但遗址尚存,遗址处散落着残砖剩瓦等建筑构件。据史料记载,小白塔是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被乡民拆毁的。小白塔拆毁后,仍留有塔基和塔墓,塔墓位于塔基部,在九十年代中期,塔墓突然被盗,塔基被盗了个大洞,洞外散落着汉白玉大理石石柜,但柜盖已脱落,柜里没什么东西了,洞口旁也散落着许多的石条、砖瓦等残损建筑材料。
古建筑文化
沿山的村庄目前发现仍保留有古戏台,在古路板村、讨思浩村等至今有明末清初的古戏台各一座,还有如生盖营村、讨思浩村的古民居,是极其珍贵的民俗古建筑文化资源,目前,这些古建筑面临残损境地,急需保护。新城区境内遗存的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古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是大青山的重要文化遗产。
景观文化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西起包头市昆都仑沟,东至乌兰察布市狄红岱谷地,近于东西走向。长约200公里,宽10至40公里。大青山主脊西高东低,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峰为今土默特右旗的九峰山,海拔2237.7米。大青山在本区境内长约40公里。新城区境内主要山峰有: 了目山(也可以叫料木山)
位于毫沁营镇北大青山中,海拔2050米,为辖区内大青山前山主峰,系元古代灰粉色片麻状花岗岩组成。山顶为一平台,山峰东侧比较平缓,西为悬崖绝壁。此地曾盛长松柏,故得名“料木山”。山上建有内蒙古电视台的706插转台。2004年,在此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大青山抽水蓄能电站。蟠龙山
位于毫沁营镇乌兰不浪村东2.5公里处,海拔1439米。山腰有一天然石洞,如龙口大张,其山又形似蟠龙,故得名蟠龙山。 骆驼山
位于保合少乡黄花窝铺村西南2公里处,海拔2018.8米,总体造型貌似雄伟的骆驼,故名骆驼山。 平顶山
位于小井沟东侧,海拔1976.3米,其顶为平面,故得名平顶山。可以沿小井沟国家登山步道一路向北到达。虎头山
位于保合少乡塔坝村南1.5公里处,海拔1824米。因山巅有一岩石崛起,形如一只猛虎,昂首蹲立,由此得名。虎头山前约1公里处,山涧泉水飞珠滚玉,冬夏不枯,形成瀑布。“虎头瀑布”是呼和浩特的旧八景之一。 猴儿山
位于保合少乡奎素村北,海拔1815.3米。猴儿山孤峰矗立,其形似猴,故得名猴儿山。 神水梁(圣水梁)
位于保合少乡煤窑沟村东侧,与卓资县相邻。海拔2149.5米,是境内大青山的最高峰。泉水从梁顶石缝涌出,水质清爽甘甜,故有“神水”之说,山名也由此而得。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周边蒙古族牧民多举行取水祭祀活动。周围草地如毯,林木苍翠。山顶建有成吉思汗影视城城堡及金顶大帐。 主要山沟
大青山内沟壑纵横、曲折蜿蜒。各条大沟多呈南北走向,主沟大都可纵穿大青山南北,既是沟通土默川平原与乌兰察布草原的重要通道,又是穿越山南与山北的要冲,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大青山众多的沟壑中,多有清泉涌泻,潺潺流水孕育出草丰林茂、鸟语花香的迷人世界。红山口沟俗称“红螺谷”
蒙古语称作“乌兰察布”,位于毫沁营镇境内。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隘口,也曾是清代乌兰察布盟诸旗的会盟之地。沟长16.8公里,宽30—100米,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52万立方米。主沟呈西北、东南走向。上游有5条较大支沟,中、下游又有4条小沟。沟内泉水常流、植被茂密。距沟口3.5公里处有古寺遗址,可游览。此处沟弯水曲,树木葱郁。在北面的垂直岩壁下,依次有四级人工修筑的台地,台地周围山环水绕,环境雅致。每级台地上都有建筑物遗迹。岩壁上有摩崖雕刻。 哈拉沁沟
位于呼和浩特市正北,明代此处曾设有“哨所”。沟长58公里,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262万立方米。沟中流水常年不断,源于武川县北黄花窝铺村西南2公里,武川境内称东河。河水由北向南顺哈拉沁沟流出,经哈拉沁、毫沁营、如意和村东,在讨号板村东汇入小黑河,沟外河道全长58公里,是小黑河的主要支流。2002年开始在上游卯独沁建哈拉沁水库。沟内盛产兰片石。有金矿及储量丰富的大理石矿,是呼市水泥厂、白灰厂的原料基地。有“迭水瀑布”、老爷庙等风景区。 哈拉更沟
位于毫沁营镇境内。沟长11.4公里,流域面积37.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50.4万立方米。有七条小沟,每沟都有泉水流淌。沟两侧山峰阴坡盛长白桦、胡荆等树木,阳坡则多产蒿草、菅草,植被较好。 古路板沟
位于保合少乡境内。沟长15公里,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10万立方米。该沟为古今要隘,是土默川平原通往山北的要道,现有呼锡公路直达锡林浩特市。在沟口水磨村北有战国时期的“当路塞”遗迹。沟中储有黄金矿、大理石、铁矿等。古路板沟,有主要支沟三条。其中,东沟建有生态旅游区,正沟的劈柴沟建有苁蓉山庄,沟口建有太伟休闲运动度假村。古路板林场位于沟口。这里人工种植的松树繁茂,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使人心旷神怡。 奎素沟
位于保合少乡境内。沟长20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79万立方米。距沟口5公里处的猴儿山下,又分为东西两沟;另从大沟沟口深入3公里向东还有一条支沟叫小东沟,其沟口北侧有一山,山上有二洞,俗称“子母洞”。奎素沟盛产花岗岩,俗称“奎素石”,质地优良,较为有名。沟中植被良好,阴坡多为白桦树和山杨,亦有少量松柏。沟内有一奇观,在一处石壁上,只要用水喷洒即有四行文字出现,水干字无。这四行文字是:“水若像春川尽媚,万遂蕴玉满山辉,飞人既抱在众峰。”面铺窑沟
面铺窑沟位于保合少乡境内,是新城区最东的一条大沟。沟长15公里,宽约100米,流域面积59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36万立方米。主沟由小东沟、大东沟、大西沟、白银不浪沟等5条沟组成。沟中泉水常流不竭,两侧山峰松柏、白桦、白杨极为茂盛。在白银不浪支沟产有白虎斑花岗石和雪花白大理石。沟内建有青山水库。入沟3公里处,有战国时期修筑的一段边墙,古称“当路塞”,为古代军事要隘。1999年建成吉思汗影视城时,造“仿居庸关”景点一处。春夏之季,山花盛开、碧水倒映,水鸟嬉戏、蜂飞蝶舞,构成天然风景游览区,令游人流连忘返。
区境内大青山上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这些自然景观造型奇特壮观。哈拉沁沟的“迭水壶”瀑布,古路板的生态林;奎素沟的“子母洞”、“猴山”、“虎头山”,曾是呼市旧八景之一;笔架山、砚台山、卧牛山、轿顶山、人头山、双乳山、蟠龙山,还有骆驼山、凤凰山、兔儿山、大窑山的“龙含蛋”,山上草原、草甸,约有60余处造型景观,这些造型历经数亿年地壳升降、海陆变迁、火山地震、霜剑风刀的雕刻,又食日月之精华,饮天地之灵气,孕育出雄伟波澜的地貌和众多奇异独特的地质自然景观,是大青山独特诱人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象上述地质、地貌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此集中,在大青山里是少见的。区境内大青山阳坡植被兴盛,阳坡和半阳坡生长着品种繁多的草本科植被。野生植物丰富,种类多,数量大,不少植被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常见的有七百余种,隶属9个科,370个属。丰富的植物分布于山地草甸、山地森林、山地灌木丛、山地草原和丘陵草原,是首府天然的植物“博物园”。境内大青山自然条件的多样性,鸟类和兽类的生态群较为复杂并趋于兴盛。因本地属于华北动物区,鸟类、兽类资源较丰富,大青山一千余种鸟类新城区境内70%的均有。大青山29种兽类中新城区境内有近20种,部分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或重要经济价值。
呼和浩特市东北部新城区境内有一座东西长约20公里的名山——“蟠龙山”,就是大青山千万年孕育形成的。蟠龙,是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的龙,龙的形状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在桩梁上的龙均习惯称为蟠龙。蟠龙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壮美的自然景观,是一座迷人神奇的山。“蟠龙山”位于大青山这条青龙的龙头部位,具体位置在呼和浩特市区东北的十余里处,即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生盖营村北、乌兰不浪村东。蟠龙山是由石灰岩层高高隆起于地表形成的,山形如蟠龙翻滚,故称“蟠龙山”。据笔者所知,全国有叫“蟠龙山”的仅有三处,这大青山的蟠龙山就是一处,足见其稀有珍贵。蟠龙山毗邻举世瞩目的“大窑文化”遗址,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窑文化”遗址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唯一经过全面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证明大青山东段的大窑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的地理位置使蟠龙山的声名更加显赫,在土默川乃至内蒙古高原远近闻名,成为大青山里一段著名的山。
蟠龙山在这种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中,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山势与山貌。 蟠龙山虽说没有“大窑文化”那么闻名于世,但却绝不亚于大窑山的神奇;虽没有“大窑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却不逊于大窑山的俊秀与壮美。
蟠龙山是一坐神秘的山,脉形如龙,群山奔腾汇集,山峦绵延。相传:在古代,山上浓荫密布,松涛如歌,云雾起伏缭绕,仿佛神仙之境。会出现云盘山头,山入云中,云山雾罩的自然景象。远望似几条巨龙在云雾中嬉戏,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令人惊叹,人们远远驻足观望,欣赏这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神奇景象,此时,山上会下起濛濛细雨,十里开外却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唯独蟠龙山有云、雾、雨、龙的天象自然奇观。阳光此时在这里好像被屏蔽一样。云锁山峦,山在雾中,雾里藏龙,龙戏云雾,天地浑然一体,隐约可见龙、山、雾的壮美与神奇。约一小时左右功夫,云开雾散,蟠龙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阳光普照,晴空万里。蟠龙山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春天来这里踏青,夏天来避暑,秋天到此观景秋游,冬天来欣赏雪景。
2008年,新城区政府沿大青山前修筑了“大青山生态柏油路”,东西约30公里。此路开通后,到蟠龙山观山、赏景、郊游的人四季不绝,身临其境去感受美丽四季美景。
成吉思汗影视城位于保合少镇北水泉村南。由内蒙古仕奇集团投资建成。是为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而建的外景拍摄基地。
影视城主要由三处仿古建筑组成,即城堡区、仿居庸关城门和金顶大帐。影视城依山傍水,绵延10余公里。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城堡区由城墙、城门、墙堡和塔楼等组成,从东向西分三层三段,为不闭合式仿西亚古城风格的建筑,与举世闻名的大窑文化遗址南北相望。由此顺沟而入,过古烽台、跨赵长城,即见到影视城的又一仿古建筑——仿居庸关城门。雄踞神水梁上的仿古城墙,依山势而建,蜿蜒磅礴,别有一番神韵。在距神水梁城堡约2公里的山顶上,建有一座穹庐式的金顶大帐,大帐背依蒙古族祭奠和汲取神水的敖包。影视城具有塞北的自然环境和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旅游观光和影视拍摄的理想之地。
新城区境内的大青山前坡十几年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持续养护和绿化,现在大青山前坡的绿化已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效。新城区沿大青山前已打造“一带三线”的生态旅游景观,大青山国家级健身步道、成吉思汗影视城、苁蓉山庄、小井沟的生态园、太伟高尔夫休闲渡假村、滑雪场、神水梁景区、奥淳原生态酒庄园、华新葡萄酒庄园、蒙锡王力马术俱乐部、万亩草场、面铺窑农家乐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入驻。2016年2月19日开工建设的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项目,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项目定位以自然景观为主,以体育事业和旅游业为基础,结合蒙古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打造以体育文化、特色文化、旅游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体育基地和综合性旅游基地。项目建筑风格融合了草原风情以及现代元素,建设内容包括看台主建筑、标准赛道、马厩及停车广场等,其中看台主建筑内除了具备国际赛马标准的所有设施外,还包含演艺大厅、搏击馆、马文化博物馆、射箭馆等。项目总投资72973.2万元,总占地2092亩。正如一首民歌所言:宝库一座大青山,太阳东升西落山,山北福荫后草地,山南禄泽土默川。
民俗文化
新城区境内大青山前的农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民俗文物如石磨、碌碡等生产、生活用具大量遗存。非物质文化如古路板村丰富多彩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野马图村六月六庆水节、奎素村独具特色的正月十五观灯节、四月十八的猴山庙会、圣水梁五月十三的圣水节、大窑村八月十五的火神节均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物、文化,是大青山孕育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也是民间历史的记忆。非物质文化中,还有山前民间的谚语、民歌、诗词、散文、游记等文学也较丰富,美术、竞技、舞蹈、戏曲、风俗、传说、神话故事、民俗故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也是极为珍贵的,虽属濒危,但目前仍存在,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急需抢救和保护。
古路板村二月二龙灯节:在蟠龙山的龙尾处小井沟口,有一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形成的蒙汉杂居的村庄,蒙古语称“古勒崩白兴”意为“三家村”。后来蒙汉语混杂,演变成不蒙不汉的村名—古路板。几百年来,这个村的蒙治村民共同生息,和睦相处,相互通婚,情如手足,不仅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穿汉服饰,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生产方式,而且还形成了共同的“龙”文化,并且绵延不断,经久不衰—这就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二月初二。
古路板村蒙汉民族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二月二,一方面有传承“龙文化”的出发点和动因;另一方面,也有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和喜悦,迎接新的一年的繁荣和富裕。主要内容有:
一、过庙会
古路板村北的河边有一处占地近7亩大的庙宇,那是龙王庙,庙里有龙王爷的塑像,还有东西佩服,东西厢房,祭典和供奉的是“龙王爷”,所以这里的香火也很旺,据说当年庙里每三年轮值一次,就是村里的二月二在祭祀“龙”的活动时由村里选举产生的“龙社班”、龙社班一任3年,龙社班是村里最神圣的组织,负责三年里每年从二月二到八月收雷时期的各种祭典、供奉、娱乐、交流活动的事宜。(有关古路板二月二祭典、供奉、娱乐、交流活动的事宜。古路板从二月初一由龙社班里分管龙王庙香火的专职人,“俗隐定老道”支持庙里的接香敬供,祭祀龙王的事宜,王阁在龙王庙的东厢房),其中最隆重的要数三天中每天起龙和卧龙仪式了,其中最要紧的是二月初二这天晚上了。龙灯每天从上灯,酉时正,开始祭龙、敬香祭龙有一个内容为饮龙),就是家家户户将上好的白酒饮给龙喝,将全村近千家的贡酒灌到嘴里,足有半吨多,可是这纸糊的龙嘴丝毫没渗侵的痕迹,这成了古路板二月二龙抬头的一大不解之谜。当祭龙完毕后,鼓乐班奏起“大德胜”乐就浩浩荡荡地起驾了,这时龙灯将要去东山,西山村里的主要街道走过,回九曲宫绕九曲完毕顺路回“龙王阁”,敬香完毕,戏台里大戏就能开演了。
二、绕九曲
九曲的全称—九曲黄河阵(现在把阵称为灯),是一种传统的社火形式,在呼和浩特市的周边农村,土旗和托县,深受广大城乡居民喜爱。
九曲都是横竖19根杆子,共361根杆子,中间的一根为老杆子,中间杆子高12米。九曲是以老杆为中心,根据一定的线路围成的正方形阵图。到了每年的二月初一至初三晚上,九曲阵中灯火通明,横竖成行,巨龙腾空,彩旗飘扬,中心门上的白鹅仰首朝天,九曲阵入口门,花灯闪耀,彩灯高照。参加转九曲民间祭祀活动的一般程序是舞龙班踩着德胜鼓点开道,一边舞一边奏乐,群众跟在后面绕九曲。九曲中的每盏灯碗代表着一年中的每一天,三百六十盏灯象征着一年,转完九曲表示一年顺利,五谷丰登,居家安乐,转完九曲走完九州,即是迹全国,走过曲折道路的人今后的路必定是畅通无阻,平步青云。俗话说“抱老杆一百三”,所以转九曲还可以灾祛病,益寿延年。至子夜时分,这是要响一声震天的铁炮,转九曲的人都可自发按照你的“愿望”去抢杆上的灯碗,想生儿子的就抢绿灯,生女儿的就抢红灯。在二月初二龙抬头活动中,所有心诚的善男信女都会如愿以偿得到心中美好的目的,但必须在第二年的二月二时,还香还愿、还灯碗,这是百年留下来的传统。
三、唱戏社
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活动的唱社戏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分管唱戏的也有专门的人,龙社班专管唱戏的人叫“会头”,二月二活动唱戏一般为五场、七场、九场,全是单数。古路板二月二唱戏,按照规矩必须唱正牌晋剧,不能唱一些不伦不类的剧种,如果在二月二龙抬头活动期间,唱一些傍道小戏种或演唱内容污秽的节目,古路板村邻近的村子当年气候反常,到夏秋季节时冰雹成灾。
古路板二月二,从清朝中叶开始唱戏,在解放前和建国后,康翠玲、杨胜鹏、任翠凤等呼市晋剧团的戏在呼市城郊周边影响十分强烈,这些老一辈晋剧表演艺术家以高度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在广大农村观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陶冶和感化了上世纪几代人的情操。
四、扭秧歌
古路板二月二龙抬头活动的扭秧歌活动比起其他活动来,显得比较次要了,在古路板村守了春节以后至二月二的一个月时间里,村里要在民众相聚的地方,都要搭建几处“秋千”“忽龙”架等民间体育健身活动场地供人们活动和健身,这些活动设施和场地直到过了二月二龙灯节后才拆除。
二月二活动时间,古路板的秧歌队主要有“跑旱船、打霸王鞭、踩高跷”等民间表演活动,这些活动主要以白天活动为主,一般是从上午九点起活动到中午时分,到晚上只有“旱船”跟着“龙灯”踩着鼓点进行活动,其他秧歌如“地奔”子也跟在秧歌队后边跟着绕九曲,祭龙王去了(地奔子就是只化状不附加任何器械的众人秧歌队)。
“天仓节”俗称“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也是讨思浩村民间重要的节日,已传承二百余年。
《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填仓”;大填仓则在二十五。《介休县志》:“二十日,名‘小天仓’。煮黄米糕,燃灯礼佛。”《大同志》:“二十日,为‘小填仓’;二十五日,为‘大填仓’,添买米面、柴炭等物。”
填仓,是指农家往仓房囤子里增添粮食,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天仓节,在各地的过节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天仓节这天,象征性地往粮仓里添加粮食,有的地方则在天仓节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把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名曰填仓。 填仓节还要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装甲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来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满族则在填仓节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匹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相传,古代北方大旱三年,皇帝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时至年关,穷苦百姓被逼走投无路,甚至饿死不计其数。管粮仓官不忍百姓受苦,不顾皇命,开仓放粮,拯救一方百姓,自知无法向上交待,后在正月二十五放火烧仓,共与粮仓共焚。百姓为纪念仓官,便把正月二十五这天定为“填仓节”以纪念仓官,从此,讨思浩村民间一直传承着这样一个民俗活动至今,成为呼市地区乡村保留罕见的独特的民俗活动。
新城区依托乡风文明大行动,在2016年以民俗活动的形式推出了“讨思浩天仓节”。活动内容除了过去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社火表演外,还植入了乡风文明大行动。活动期间,数千名邻村的乡亲、城区的市民纷纷前来参观体验,游人络绎不绝。满族的太平鼓、舞狮、脑阁、跑驴、高跷等传统民间技艺得到展示,同时还以此为依托进行了文艺演出、乡风文明书画笔会、文化古迹游览、花馍馍大赛、草莓采摘等活动,为节庆添色不少。这一举措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子的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