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竹海
•山中有竹
竹林有雾
用声音记录一切美好
让我们聆听城市发展的声音
这里是“聆听邛崃”第70期
竹,
集山川河流的清秀宁静于一身,
桃红李白、柳影婆娑
都抵不过十里竹海生机勃勃。
平乐的竹文化历史悠久,
而竹文化更是贯穿了
平乐的生活起居,
成为了平乐的文化符号。
以前看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特别喜欢李慕白和玉娇龙竹林追逐那一幕。诗词里面讲到的意境,武侠小说里总是提及的侠义精神,在这一场戏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像是风吹竹林的沙沙作响,像是水汽氤氲的迷迷蒙蒙,也像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点到即止但又意味深长的动作和对白……多种要素集中在一起,在“竹林”这个容器里得到充分接纳、融合,以及完美的释放,让所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所见即所想。甚至在抽象的概念之外,另外还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据说这场戏的拍摄地之一,就在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蜀南竹海我没去过,但目前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就有一个相近的好去处,那就是成都人都爱去避暑并探险的川西竹海。
川西竹海在邛崃的平乐。平乐也即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至今还保存有一节完整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先辈们就从如今看来毫不起眼的石头筑就的小路上出发,将本地盛产的陶瓷、黑茶、蜀布、邛竹杖等运往南亚、西亚甚至欧洲。除了地理上的便利,历史上的平乐,也还以竹产业的发达闻名川内。很长一段时期,平乐以竹材利用为核心的手工业,在整个成都的经济版图里,仍然占据重要部分。特别是造纸业,曾经有着“成都草纸半平乐”的辉煌,鼎盛时期据传有篁锅上千口。平乐境内如今还有一个叫纸坊沟的地方,尚有许多当年竹材加工的遗迹留存,也可看作过去竹产业兴盛的一个明证。
支撑起当年产业繁荣的,就是境内覆盖几座大山的竹林,据统计面积已逾万亩。但凡到现场领略过的,便可晓得“竹海”这称呼,是恰如其分的客观陈述,绝非言过其实的夸张修饰。而也正是因为有着千百年的深耕厚作,即便是造纸业已经没落多年了,竹林的魅力,又在诸如川西竹海、瓷胎竹编等旅游、文创产业里得到体现,有了新的诠释和表达。
我第一次知道川西竹海,还是在几年前的夏天,我们一些朋友相约着去芦沟里面看萤火虫。芦沟就是竹海里面的一条沟,是藏在两山之间的一条很窄的峡谷,据说那里面同天台山一样,有着很多的萤火虫。我们特意等到晚上,驱车到沟口,然后步行朝里面探寻。当时夜并不深,然而峡谷之中的黑暗,浓厚得像是有了实质,如同黑洞一般,将所有的光都吸收了,伸手不见五指,即便是面对面,也只听得见彼此的呼吸声。
在那里面,天地混沌,界限不明,如同初生一般,还没有建立“自然万物”的概念,我们如同穿越者一般地闯入,收获的只有一种渗入骨髓同灵魂的寂静。而所有人共同盼望的点点萤火,也没有像影视剧里那般浪漫地升起,只是在流水的岸边、石头与石头的缝隙里,偶尔见到一些微光闪烁,节奏平缓、均匀,如同人的呼吸。但所见到的这些,不过是增加和扩大了我们对那份黑暗与寂静的感知而已。后来我把芦沟里面的路都跑熟了,常常也还觉得,在那世外桃源般的山谷里,曾经有过的经历,似乎比梦境还要梦幻。
那时城区往平乐的S105景观大道还没落成,但无论是经由成名高速,还是经孔明、下坝的乡间小路,沿途风景都颇有可观。金鸡谷之类的游览,同样也很惬意。景区内最惊险也最有意思的,当属金鸡谷吊桥,虽然离地的最大高度只有150多米,但因为是悬在两山之间,吊桥中间离地最高的地方刚好在峡谷中间,视野其实是很开阔的。成片的竹林随着山势起伏,延伸出很远,天气好的时候,远山都只剩一些相近的轮廓与不同的颜色,是水墨山水画里或浓或淡的点染,视之所见,如在画中游。
除了登高的胜景,竹海之内的漫游,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竹林比之树林,或者因为枝杈少得多,所以显得疏朗一些。下山的路虽然迂回,却也总不离山底小小峡谷这个核心。要么是于草木中望见清浅的溪流,要么是于阴翳里听到淙淙的水声。深谷中间或也有鸟鸣,似上似下,似左似右,似近似远,只轻巧地几声,整个人似乎都变得通透了。《醉翁亭记》里写到“太守归而宾客从”,那种自笔端流淌而出的快意,与此时所感所得,颇有相近相通的地方。
最近几年,川西竹海景区又进行了许多升级,打造了成都首座高空玻璃栈道,也有说是全球首座双层高空全景走廊的,名称不论,内容上总之是比之前更加丰富了,原有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做了提档升级,观景、攀岩等业态也在不断丰富。景区以外,围绕着整个竹海片区,也有着全新的规划图设计,核心区、花楸山、芦沟、川西竹海等不同板块之间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