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水赋予了天津独特魅力,也注定了“桥”在天津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座座桥,神姿各异,互为风景。它们有的得过大奖,有的能开启升降,各有千秋、各显其能。那么海河上的桥,有哪些故事呢?记者沿着海河,走进桥的故事。
百年老桥
天津,一座古今交融,东西荟萃的城,在这里不仅仅有万国建筑,海河上每一座桥,同样书写着城市的历史,镌刻着城市的风骨。桥梁连接着海河两岸,历史上,从浮桥、木桥、石桥,到为了方便商船通行的而建造的开启桥,应有尽有。
天津,自开埠以来,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的规模、人口、生产经营活动等等,都在不断的扩展。百姓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居住地、生产地不断的增加,沟通河流两岸的桥梁也就多了起来。三道浮桥两道关,曾经,浮桥一直是天津非常有代表性的桥梁形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许熙巍告诉记者,实际上,从清朝康熙末年,天津就开始在重要河段修建浮桥来保证通行。如今的解放桥,正是从早先的浮桥演变而来,最早叫做老龙头浮桥。
1900年前后,老龙头浮桥的通行能力已经满足不了两岸繁荣的货物运输和人流的往来,因此,建设新桥的计划被提上日程。当年,来自世界各地的17家公司参与竞标,提出的方案多达31种,最终一家美国公司的方案胜出,负责施工的则是一家法国公司。“它的设计师是法国人,法国和中国都有出资,它实际上算一座合资桥,比利时公司运营,所以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万国桥,也是名副其实。” 许熙巍说。
大桥耗资190万两白银,这是当时海河上建起的造价最高的一座桥梁。建成后,每天开启4次,各国商船从桥下通过,这也让这座桥成为当时天津最繁忙的交通枢纽。
天津解放后,万国桥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解放桥开启的次数日渐减少,上世纪的最后一次开启是在70年代,1973年,桥梁严重锈蚀,开启功能停止。直到2003年,天津进行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对于如何更好的让老桥发挥作用,进行了统一规划。
年近60岁的韩振勇,是天津城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专家,他参与设计建造的桥梁有100多座,但他最欣赏的就是这座近百年前修建的解放桥。作为现代桥梁界的专家,有很长一段时间,韩振勇都想象不出在条件匮乏的上百年前,人们究竟是怎样完成这项工程的。带着对当年造桥匠人的敬畏之心,韩振勇和他的团队开始对解放桥进行修旧如旧。当时,没有图纸,这就要求团队工作人员对桥进行测量。桥的“年龄大”,都是用老工艺建造的,要想修旧如旧,并不容易。
韩振勇和他的团队在解放桥现场
修复前的解放桥,很多钢梁都已经锈蚀,但桥梁整体的结构保存得还算是完好。当时,传动系统已经不能正常启动了,电力系统也严重老化,要想让解放桥重新恢复开启功能,就需要对这些系统进行全面整修。尽管,解放桥从建成起到上世纪末,先后进行过13次不同程度的维修,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