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30日电(记者 杨维成 李靖)九河入海,众派同流。
天津,六百年时光变迁,六世纪沧海桑田,造就了这座城市中西合璧、南北兼容、雅俗共赏、鲜活灵动的独特文化风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风骨。没有文化的城市,必定缺乏生机。天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充分发挥城市文化资源、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激发市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在日益丰富城市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在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气质,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灵魂。
民间文化 熠熠生辉
天津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苑中的一朵奇葩,不仅享誉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九河下梢、合流入海的地理特征,孕育了天津“河”“海”兼备的文化特质。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的杨柳青年画,就是天津民间艺术海纳百川、吸收融合的典范,在明朝末年就已名震全国。天津拱卫京畿,漕运发达,被请入宫的画师极大开阔了眼界;天津水陆交通的便利,也使南方北漂的画师带来文人画的影响,使其具有浓厚的国画味道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中国传统绘画的皴、描、点、染技巧,也被杨柳青年画充分借鉴,并创新出“淡而不平、淡而有味”的独到风格,奠定了她稳固和悠远的地位与价值。
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泥人张”彩塑,是天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始初期,泥人张就以贴近民间、描摹生活、细腻写实作为艺术个性的追求。泥人张的第一代创作了上万件泥塑作品,静中求动,俗中寓雅,成为清末宫廷雅玩之物。泥人张第二代适逢洋务运动后天津对外交流日益增多,但仍忠实传承了她的“民间性”特质。民间艺术家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作品注重反映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传递出日趋丰富的心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泥人张第三代的作品更鲜活地体现了时代感,创作的多样性达到空前的高度,成为有广泛社会性影响的艺术事业。
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并称为天津四大民间艺术的,还有技艺独特的“风筝魏”风筝,以及精雕细琢、厚重饱满的天津砖雕,也都驰名海内外。
高度发达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但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更诠释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文化传播的永恒真理。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如果你对五颜六色的杨柳青年画已眼迷五彩、目不暇接,那么,请你坐下来,走进茶馆,听听天津曲艺。
天津被称为“曲艺发祥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曲艺之乡”。天津曲艺曲种繁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除了当地独有的一些曲种,北方的大多曲种一流入天津,都很快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入夜,华灯初上,海河上的画舫仿佛一道流动的风景在徜徉,民间文化的气息在海河两岸弥漫开来:茶馆里人头攒动,笑声不迭;商店橱窗内,天津民间艺术熠熠放光,引得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
看似寻常最奇崛,大雅恰从大“俗”生。悠扬雅致的鼓曲、辛辣诙谐的相声,唤起人们心底共鸣,激起对平淡和谐生活的向往与珍爱。那些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品,本是来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收藏于民间,如今已登堂入室,成为高雅的文化享受,并为这座城市绽放出和谐的文化风采。
文学艺术 精彩纷呈
文学艺术,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高点和城市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天津文学的发展也有着辉煌的历史,呈现出琳琅满目的独特风光。
“津门好,诗酒兴飞扬。风雅吟成沽上集,烟波人访水西庄。花月醉千场。”天津水西庄园林位于南运河南岸,清雍正年间启用。水西庄的主人是天津文化名人,重义好客,博学多才,聚集了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宴游觞咏,留下了《沽上题襟集》《津门杂事诗》等精湛之作,流传至今。
清代的水西庄文学,以其卓越的创作实绩、强大的创作队伍,使天津本土文学跻身国内文学的主流,并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天津文学独立发展和兴盛的显著标志。
步入近代,伴随着工商业大都会的兴盛,天津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文学启蒙的高地。严复翻译出版了引进西方“进化论”理念的《天演论》;梁启超、黄遵宪等维新派先锋人士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口号。梁启超移居天津,筑建“饮冰室”,成为天津文学近代转型的标志,并影响全国。夏曾佑、李叔同、吕碧城等人的诗文,也从创作实践上将天津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化。
从天津崛起的曹禺,是“使中国有了足资同世界优秀剧作相媲美作品”的戏剧文学大家;作家孙犁创立了“荷花淀派”,著作等身,影响深入广泛;穆旦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奠基者;梁斌的《红旗谱》是新中国代表作之一……这些灿烂的名字,都被深深地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当代文学创作——天津作家蒋子龙、冯骥才曾引领新时期全国文学思潮,影响至今。
城市培育了作家与文学,文学不仅给天津这座城市增添了光彩,更增加了深厚的城市文化墒情与底蕴。
天津还有“戏剧码头”之称。在这城中,名角会聚,好戏连台——这里是戏剧名流的必到之地,中国京剧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先后莅临,评剧名家白玉霜、刘翠霞、新凤霞,河北梆子名家金宝环、银达子,豫剧名家马金凤以及越剧、川剧、晋剧、汉剧、吕剧等众多名家、名流都曾献艺津门……众多演艺明星都是在天津演出后,又名声大振于大江南北。
天津还培养了一大批歌唱家:李光曦、于淑珍、蒋大为、石惟正、关牧村、刘欢、刘维维……他们都是海河水哺育的艺术家,也为天津的城市文化注入了活力和魅力。
近代文化 璀璨夺目
海河,天津的母亲河,天津的血脉。
海河两岸的建筑,则充分展现着这座城市历史时代变迁的层次与精彩,堪称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各个时期的典型建筑布局有序,特征明显;每座建筑背后都隐藏着传奇的故事,好似一座座艺术的宝库,站在这座宝库前,你不得不赞叹:这是一座有历史,有故事,更有未来的大都市。
天津的小洋楼,北京的四合院,早已成口口相传的风景。
天津小洋楼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哥特式的紫竹林教堂,罗马式的西开教堂,西洋古典复兴式的法国公议局,西洋古典折中主义式的天津劝业场,浪漫主义式的利顺德饭店,现代式的渤海大楼,西班牙式的静园……凝聚了20世纪之初世界造筑艺术的精华——天津近百年建筑以其丰富的空间、复杂的造型和美妙的设计,蕴藏了多样西方建筑文化的气质。
天津的中外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如此丰富宝贵的历史人文资源,在世界大城市中也不多见。天津市将历史风貌建筑看成独特的城市名片。天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地方性法规,确认了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遗存,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延续和见证。
天津城市的风云变幻,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演绎了天津近现代发展的精彩。“百年中国看天津”,愈来愈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历史命题。
天津是中国汲取世界近代文明的窗口。晚清开埠伊始,天津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也是近代中国从封建帝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试验区”。天津创造了上百个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中国第一台自制蒸汽机车,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中国第一套邮票,中国第一家电报局,中国第一座近代化军事训练基地,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中国第一所自办西医医院,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近代中国,无论思想政治变革,还是经商济世、社会文化的新旧更替,天津都曾处于“前卫”和“中枢”。
作为中国北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发展近代生产力和对外开放的前沿,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给天津这座城市留下了独特的影响和魅力。
工业文化 群星闪烁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工业更是创造了无数辉煌:新中国第一只手表、第一部彩色电视机、第一部电话、第一架照相机、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这些“中国第一”若群星闪烁,在创造领域填补了新中国的多个空白,确立了天津作为北方工业重镇的地位,使这座城市成为共和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
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过,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是内化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哲学法则,是体现城市独特风格的显著符号。因此,城市精神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亦即城市的传统。
高度发展的工业,催生了工业文明,也孕育了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务实的文化、发展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反哺于这座城市,塑造出了务实、发展、创新的城市精神。在一次次历史际遇面前,天津始终体现出务实进取的锐气、开拓发展的胆识和开放创新的胸襟。在先进工业文化熏陶下的天津,务实与发展,图变与求新,开放与包容,成为城市市民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
如今,经历了连续5年年均16.5%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正发生深刻转变,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到2020年,天津将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在海河河畔,高336.9米的津塔作为天津环球金融中心的一部分,似远航的船帆巍然矗立。入夜,登楼远眺,近代文化的建筑群似灿烂繁星点缀在城市的夜空,工业文明的聚集地似一座座灯塔闪耀在海河两岸。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街头巷内,展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召唤,天津,这座文化灵动的城市,正越发开放、包容与多元,越发朝气、生机与活力,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喷薄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