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邮轮产业的发展,不仅选择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优良海港,同时也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其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其科学性、未来发展预见性。
新加坡是亚洲发展邮轮产业最早的国家,已形成了以邮轮母港运营为核心的邮轮母港产业集群。新加坡邮轮产业已历经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邮轮母港运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邮轮协会(CLIA)誉为"全球最有效率的邮轮码头经营者"。现已建有新加坡邮轮中心和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两个邮轮码头,邮轮游客接待量在2008年51.41万人次基础上稳步上升到2010年的100万人次,并一直保持在100万人次的水平上,到2015年末新加坡邮轮游客接待量将达160万人。同时,以邮轮母港为中心形成的邮轮产业集群对新加坡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根据新加坡旅游董事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加坡邮轮产业总收入5.2亿美元,其中邮轮配套产业(邮轮维护、维修、燃油、食品补给、管理等)收入3.03亿美元,游客拉动消费(住宿、购物、餐饮等)额达2.08亿美元,国际船员的消费贡献达0.9亿美元。2011年到新加坡旅游人数双倍增长,达13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230万新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8%。新加坡旅游局透露,2014年邮轮旅游直接消费额超过5亿新元。
一、新加坡邮轮母港的选址和发展理念
新家坡邮轮经济发展所呈现出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归功卓有成效的新加坡邮轮旅游发展举措。新加坡在发展邮轮产业、建设邮轮母港时,充分利用该国已有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发挥邮轮母港在邮轮产业中重要节点性功能,通过重点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邮轮旅游服务来弥补国土面积狭小和旅游资源不足的缺陷。
1、邮轮母港选址注重自然水域与城市发展融合
(1)突出优良海港与城市交通的完美结合
近年来,邮轮趋于大型化,对航道和邮轮母港前沿水深要求高,港口区位、自然条件直接影响邮轮母港未来发展前景。此外,在邮轮大船时代到来时,单位邮轮载客数剧增,邮轮港客流量增大,对未来邮轮母港内外交通网络提出挑战,为保证游客交通便捷性和游客体验舒适性,新加坡在邮轮母港选址上充分考虑将优良港口与便捷区域交通进行最优组合。
新加坡在新加坡邮轮中心和滨海湾邮轮中心两个邮轮码头选址上均选择位于水域环境优良深水港区,其中新加坡邮轮中心前沿水深12m,滨海湾邮轮中心前沿水深11.5m,可供大型邮轮的靠泊。同时,两个邮轮码头选址融入到城市交通网络中,均位于城市中心区域,与整个岛屿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例如:新加坡邮轮中心拥有便捷的火车、大巴和出租车系统;滨海湾邮轮中心地处南滨海湾,有两条轨道交通线路,并建有新加坡第一条海底隧道(滨海湾快速公路),形成了"公交+轨道"站点或至轨道站点的驳接车交通系统。
(2)突出港口建设与母港产业链组团发展
邮轮母港建设、运营对区域经济产生十分显著的贡献,其贡献度与以邮轮母港运营为中心而形成的邮轮靠泊、维系、船供等一站式服务,游客休闲、娱乐、观光、餐饮等综合商业旅游配套,邮轮公司总部、旅行社及邮轮金融服务机构等邮轮母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有关。新加坡在规划建设和实际运营中都与城市旅游、娱乐、服务业发展密切联系,充分发挥邮轮母港品牌价值和客流量优势,以促进新加坡旅游、商业及服务集群发展。
例如,在兴建滨海湾邮轮港时,在现有区域商业及服务配套基础上,充分考虑邮轮港口建设而形成的邮轮母港产业链组团发展空间需求,其选址位于新加坡滨海湾CBD中心,周围聚焦了商业、服务、娱乐、休闲及办公商务区,从而形成以滨海湾为中心的邮轮综合商务中心;同时,临近物流港,便于邮轮船供业发展,并留有大片尚未开发土地,便于邮轮母港产业链延伸发展。
2、邮轮母港规划和服务理念
(1)邮轮母港规划理念突出预见性和发展性
邮轮母港与一般邮轮挂靠港不同的是,除了基本的邮轮靠泊和上下客功能,也是一个邮轮产业集群、邮轮在岸服务功能区,随着邮轮母港邮轮靠泊量和游客接待人次增长,其邮轮母港配套功能区也随之变化。因此,在规划邮轮母港时,对其发展规模应科学预测,预留充足拓展空间。
新加坡在规划滨海湾邮轮中心时,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规模。在其刚刚投入运营时,周边为保留用地和空白地,以进行后续配套开发。
(2)邮轮母港规划理念突出实用性和舒适性
邮轮母港作为某一邮轮旅游航次始发港,其主要服务对象是邮轮和游客,高效的通关效率和舒适的游客服务十分重要,因此,邮轮母港的规划理念和建造标准不只在于设计的艺术性和美观性,而是重在考虑其专业化、实用性,并强调邮轮码头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和谐性,最终实现邮轮靠泊、离岸等高效率运作以及游客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性。新加坡邮轮中心和滨海湾邮轮中心的建设和规划均体现出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性、现代化、实用性、便捷性,强调游客服务理念。
因此,新加坡在建设邮轮港客运大楼时,实现了邮轮母港基本邮轮停靠功能与配套商业设施完美结合。在邮轮客运大楼建设上,强调其便捷性、舒适性,强调游客体验感。以新加坡邮轮中心为例,新加坡邮轮中心由于建设年代较旧,建筑面积有限,为提高游客体验感,通过优化通关流程,缩小通关区域,增加游客休息区域和游客服务功能,并对候船大楼不断进行改造。自1991年建成完工以来,经历多次改建,1998年为适应邮轮产业发展需要,耗资5亿新元改善整个航站楼设施;2005年对安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达到国际ISPS标准;2009年改进旅客出入流线,并建设了新的VIP休息室;2011年耗资1.4亿新元再次对整个航站楼进行全面升级,将供游客使用的空间扩大了25%。
二、新加坡邮轮母港运营模式
新加坡邮轮母港除了科学的建设理念外,有效的运营模式也是推动新加坡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相互合作的双港运营模式
在发展过程中,新加坡邮轮中心和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两个邮轮码头加强相互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强调依据市场需求,错位发展,新加坡邮轮中心和滨海湾邮轮中心分别由独立的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其在资本上并未有合作形式。在发展定位上滨海湾邮轮中心主要目标市场是高端邮轮服务,而新加坡邮轮中心除发展国际邮轮航线之外,还兼顾轮渡航线。
2、专业化团队运营邮轮母港经营
新加坡邮轮母港的建设投资方与实际运营方是相互分离的。目前新加坡两个邮轮母港都是委托专业码头运营企业来经营,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也分担了邮轮母港运营风险,是新加坡邮轮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就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由政府投资5亿新元建设,由有多年机场运营经验的新加坡新翔集团(SATS)和有多年专业邮轮码头运营经验的西班牙邮轮业者Creuers del Port de Barcelona组成的财团SATS-Creuers Cruise Services(SCCS)经营该邮轮码头。
三、新加坡邮轮产业发展政策保障
新加坡邮轮产业主要集中在邮轮的母港产业链运营方面,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新加坡政府在邮轮母港建设、运营中积极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支持。
1、成立新加坡邮轮发展署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港只是欧美邮轮的停靠港,收益小。但是,1989年,新加坡旅游局成立了邮轮发展署。新加坡邮轮发展署的成立,对于新加坡邮轮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991年投资5000万新币修建了邮轮码头,到新加坡的国际邮轮和游客以平均每年超过60%的速度增长。2001年,有1200多艘国际邮轮抵达新加坡码头,旅游业收益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2、成立新加坡fly-cruise(机场与港口联运)发展基金
为了促进邮轮产业的发展,新加坡邮轮中心(SCCPL)与新加坡旅游发展局及新加坡民用航空局于2006年合作推出的1000万美元的新加坡fly-cruise发展基金(FCDF),用于提升港口与机场的联运能力。
新加坡邮轮产业的发展依托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服务理念。在建设邮轮母港和邮轮母港运营方面,在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建设上,其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其科学性、未来发展预见性,不仅选择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优良海港,同时也融入到新加坡城市发展中去。对于已建成规模有限的新加坡邮轮中心采用压缩游客通关等功能区域,扩大游客休息区域,提升游客体验度,来迎合游客需求。在邮轮母港运营上,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政府担任的主要角色是邮轮产业发展的服务者。基于以上多种因素,新加坡产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优秀的邮轮母港运营者。
而目前,我国邮轮港的建设和运营多数情况下是由政府推动的,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其建设的科学性有待考量,同时其运营发展水平也十分有限,我国邮轮母港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客源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新加坡邮轮的建设、运营对我国邮轮母港的建设和运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