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寺旗是锡盟的南大门,与河北省交界,总面积3426平方公里。辖7个苏木乡镇、176个行政嘎查村和6个社区。户籍人口20.0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万,蒙古族人口7147人,是锡盟面积最小人口最多的旗县。在自治区五大任务考核中属于农牧业旗县类。
2023年,太仆寺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4亿元,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18.46亿元,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3亿元,增长2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亿元,增长5.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3643元和17604元,增长5.1%和6.5%。
太仆寺旗于1991年被列为自治区贫困旗,1994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2011年再次列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同时列为自治区革命老区旗,2020年退出国家贫困旗序列。
地区主要优势及特点: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距张家口市150公里、北京市350公里,是内蒙古进京车程最短的旗县。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贯穿全境,周边有锡林浩特、张家口机场,正在建设的锡林浩特至北京快速铁路也途径太仆寺旗并设站,这将使太仆寺旗从时间和空间上融入京津冀和华北地区。二是气候环境舒适宜人。地处阴山北麓,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海拔1300—1800米,年均气温1.7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农区森林覆盖率40%,空气纯净、富含负氧离子,获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镇。兼有丘陵草原、林网田畴和高山峻石等丰富地貌,130万亩贡宝拉格草原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绵长。太仆寺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蒙元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交融,曾是蒙古族察哈尔部落的发祥地,被誉为“御马文化之乡”。太仆寺旗地区自远古开始就是内地通往大漠的重要商道、盐道和驿道,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长江以北最早的锡矿遗址。太仆寺是秦汉至明清为朝廷主管马政的机构,太仆卿为六部九卿之一。辽代为狗泊盐司(后更名为西京盐司)驻地,金朝建立昌州后置领宝山县,元延祐六年(1319)昌州和宝山县合并称宝昌州,至正八年(1358)被兵取上都的红巾军所毁。明代为蒙古游牧地。清代为察哈尔左翼牧群驻地,直属兵部太仆寺管辖;设于左翼牧群的御马场直属内务府管辖。民国时期先后直属察哈尔特别区和察哈尔省。1950年划归内蒙古察哈尔盟,盟政府迁驻宝昌镇。太仆寺旗地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带,贡宝拉格草原文化特色鲜明,其他乡镇两种文化水乳交融。这里也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旧址,红色基因浓厚。四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经济类型区,现有耕地158万亩,林地95万亩,草场227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马铃薯、蔬菜、胡麻、莜麦、青玉米等,是京津冀传统冷凉蔬菜供应基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入驻企业68家,初步形成以肉、酒、油、糖、药、塑、电、金刚石为支撑的特色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