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丨地域记忆丨
《威海区域设县始末》
文字:陈强伦
文登县设置于南北朝之北朝,北齐后主天统四年,即公元568年。
文登县建县之初的地域,比现在大威海的地域还要大。辖地为今天的福山、牟平、芝罘、莱山、海阳东部、文登、乳山、荣成、环翠等市区。整个地域呈一个大写的字母D。县域西部的百里昆嵛山似屏障横垣,余脉直达南北海边,北、东、南三面大海环绕。境内高山巍峨,丘陵密布,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海资源极为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少遭受战乱的冲击。民族交融,文化多元,先人们过着相对安定祥和的生活。
文登在远古时期被称为青州嵎夷地,是“日出之地”,意指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五帝时代的羲仲,就是在这里的一个被称为嵎夷的旸谷山上(现文登界石镇)确定了春分节气。莱夷族建立的国家称为莱国或莱子国。文登地域属于莱国治辖。
◎方志馆丨宫举卫 摄
公元前692年,莱国被齐国打败,莱国又向东迁移,龟缩到半岛地区。后来,莱国又不断地被齐国讨伐,国家处于危险境地。于是,又退缩到昆嵛山以东的东部偏远地区,即今天的威海地域,史称东莱。莱国于公元前567年灭亡,并入齐国。
在设置文登县之前,威海境内已存在县级政区。据秦封泥“昌阳丞印”,秦代时设昌阳县,为境内最早的县级政区。据《汉书》中记载,在西汉初年即置有不夜、昌阳和育犁三县。
◎王斌 摄
不夜县,西汉初设置,县治在今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附近。不夜县原称不夜邑,有城。古书记载,“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昌阳县,汉成帝时设置,县治为今文登宋村镇驻地。宋村北有山,名昌山,县治设于昌山之阳,故名昌阳县,县隶属于东莱郡。
育犁县,在今乳山市育犁镇城阴村南呈东西走向的平原地带。古城北边紧靠城阴村南河,南边至北勇家村后,南北为山冈怀抱。
西汉时期在今威海这个狭小地域设立三个县,说明在西汉时期,威海地域的社会经济就已经很发达了。
◎召文台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至东汉,又有一次区域调整。光绪版《文登县志》中记载:“东汉,昌阳县省不夜,入之。属东莱郡。”民国版《莱阳县志》中记载:“光武建武二年,伪梁王刘永、大将军张步循胶东,步据胶东、东莱等十三郡叛,永自称齐王。五年建威大将军耿击张步,降之。”不久,胶东各县政区调整,育犁并入东牟,不夜并入昌阳。
从立县到撤并,育犁县、不夜县存续了230多年。不夜县的并入使昌阳县辖区直达东海边,昆嵛山以东全是他的领地,相当于现在的威海全境。西晋泰始元年,昌阳县废除,并入长广县,存续236年的昌阳县结束了历史使命。
此后漫长的历史时间里,因为政局动荡、人口不足等原因,昆嵛山以东地区一直没有县级政区建置。直到公元568年的北齐时代,行政区划又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胶东地区再次设县,境内有了县治。
◎召文台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县城建于文登山之西500米平坦之处,县名“文登”。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过此地。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载:“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
秦始皇曾两次东巡,两次到过文登。留下的传说和痕迹有辇道、驾山、送驾河、蔄山秦权、文登山。
文登县是从当时的牟平县和观阳县两县中析分出来而设置的。文登县设置时的行政隶属,为光州长广郡文登县。后虽然上级机构多有调整,文登所辖地域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文登县是山东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自设置至今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于1987年改县为市;2015年又改市为区。
◎王斌 摄
唐代初期,文登县改置为登州,贞观时又撤州为县。
文登县辖地,初设县时,自(烟台)福山以东地区皆为所辖。唐代在原东牟县设立牟平县后,文登县辖地仅限于昆嵛山以东地区。
清雍正十三年(1735),撤卫改县,原成山卫改设荣成县。
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侵华战争,建立于威海刘公岛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日军占领威海卫。1898年5月英国强租威海卫。
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威海卫,设立行政院直辖的威海卫行政区,后又改称威海卫市。
新中国成立后文登小观以西的部分村庄划给乳山县。改革开放时期,随时代发展需要,文登部分区域划到环翠区。
◎召文台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文登县县城所在地旧时建有土城。明洪武元年(1368),出于防卫需要,莱州卫镇抚韩整督军进行了加固修葺。城周3.5千米,高8.33米,厚3.33 米,楼堡15座。因城北有香山为障,未设北城门,在东、南、西分设望海门、新建门、昆嵛门。
明洪武五年又来了一次重修,有碑记为证:“钦惟:皇明革命,天下又安,边庭无警。皇天子安不忘危,爰命武臣,分镇四方。滁州曹春,陆安孙辰,兹命来守宁海军之文登县,是邑虽处山隅,然而三面环海,倭奴不时入寇,城池日以颓圮。于是亲率军士,兴工修葺,补筑垣墉,更新门郭,不逾年而阙功告成,未始劳民动众也。于以上达洪恩,下安黎庶,不其用勒坚以纪岁月。”
落款为:莱州卫文登守备千户所曹春、孙辰、李恕忠,百户所冯敬等官员。落款时间为:洪武五年夏四月二十五日立石。此碑的拓印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文登博物馆展有复制品。
◎王斌 摄
明嘉靖年间,知县胡景华、张先又先后继修加固。
明万历八年(1580),知府刘自化、同知韩屏、知县郭包田再一次大规模重修,将夯土砖墙改建为石城,历三年落成。周2.26千米,高6.67米,厚3.33米,更加坚固实用。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佟国珑;咸丰四年(1854),知县赵敏功又先后重修,焕然一新,更加坚固。
◎来源:《故事中的威海》
1938年冬,文登抗日民主政府为防侵华日军盘踞,易守难攻,发动群众将城墙拆除,只保留了东门望海门,1958年因城市建设需拓宽街道而被拆除。
文登县治的规模在历经1450多年后,至今仍能辨别出它四面城墙的位置。北城墙为现在的峰山路;南城墙为现在的天福路;东城墙为现在的香山路;西城墙为现在的昆嵛路,每两条路的交叉点就是城墙角,都设有炮楼。这四条路以内是城区,四条路以外是城外。穿越千年,这里由最初的文登县到今天的文登区,虽然区划有所调整,但是文登这个古老的名字仍然在沿用着,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原标题:《文登——山东省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