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依托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做强烟叶、茶叶、箬叶“三片叶”文章,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牢牢把握产业这一关键,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大岩坝村的腾辉箬叶加工厂内,一股淡淡的箬叶香味扑鼻而来,顿时让人心旷神怡,工厂里的村民们熟练地对新鲜箬叶进行清洗、分级、捆扎、裁剪、包装,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流程后,这些深山中的优质土特产将出现在国内各大市场。据工厂负责人黄凤芝介绍,有的还会出口至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这个叶子比较细嫩,看起来比较柔软,叶子的用途很广泛。我们现在产值已经达到两千多万,销往全国,甚至是国外差不多很多国家都需要我们的产品,收益是相当可观。”黄凤芝介绍道。
晓关侗族乡山峦叠嶂,雨量充沛,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生长在这里的箬叶柔韧性强、气味清香、叶片宽大,凭借高山生态无污染的特点,市场供不应求。箬叶又名藤叶,可包粽子,可作装饰用,还可烤干后提取香精,经济价值大,当地很多村民依靠着毫不起眼的箬叶实现了发家致富。大岩坝村村民郭银苹就是其中之一:“早上我们七点上班,晚上七点钟下班,在这工作两年的时间了,一天一百多块钱,一天也轻松。”
虽然箬叶成了该乡的一座“富矿”,但在以前,产业链条不完善、基础薄弱、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却并不明显。2021年,黄凤芝在乡党委、政府工作专班的支持下,筹措资金500万元在晓关侗族乡大岩坝村,修建箬叶精深加工厂。2022年6月,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箬叶加工厂完工投入使用。
黄凤芝看着逐渐成型的箬叶产业链,发展信心满满:“我们现在也有冻库,也可以做熟作业,上面还有一个厂是做浸泡池,直接销售。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加工,工人现在上下两个厂共有八十几个。”
目前,箬叶已成为宣恩县晓关侗族乡林业产业稳定增收、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2023年,该加工厂产值预计可达3000万元,带动箬叶产区易迁群众及周边农户1000余户稳定增收。
“以茶兴企,以茶富民。”茶产业是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的农业主导产业,对该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仅在总人口2500余人的野椒园村,从事茶产业的就有1100余人。
时下正值秋茶采摘好时节,在野椒园村的茶园里,一垄垄茶树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景致,60岁的茶农李翠平忙碌其中,采摘秋茶。
“一天能摘五十到六十斤,一年四亩茶叶收入有七千至八千块钱。”野椒园村村民李翠平笑着说。
该村种茶,源于气候温和,土壤酸碱度适中,再加上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的自然条件,让这里出产的茶叶有了看得见的形、闻得到的香、品得到的甜。
“我们村茶叶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茶叶2683.6亩,预计年产值1300万元!”野椒园村党支部书记杨杰如是说。
在宣恩县晓关侗族乡维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加工厂内,也是机器轰鸣,浓郁的茶香弥漫整个车间。去年,维民实业年生产精制茶980吨,产值9000万元,带动3000多户1.2万人增收,合作社通过保底价收购鲜叶,让村民吃上定心丸,走上致富路。
“每天的鲜叶量从几百到几千斤不等,主要销往湖南、广东、福建一带。”维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碧珍介绍道。
晓关侗族乡以名优茶生产为重点,扩大茶叶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品牌整合,打造贡茶经济带,目前,全乡发展茶叶4.8万亩,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4000亩,发展壮大茶叶企业56家、专业合作社24个、农业公司5家。“绿叶子”在突围中变成“金叶子”,每年给茶农人均增收1至3万元。
与此同时,晓关侗族乡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2022年,该乡烟叶、茶叶、箬叶“三叶”产业种植面积均为全县第一,综合收入均逼近1亿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重中之重。晓关侗族乡高度重视产业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围绕烟叶、茶叶、箬叶,‘三叶’支柱产业,以绿色、有机、富硒为抓手,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硬实力,为宣恩争当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标杆,贡献晓关力量。”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党委副书记罗肖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李小平 宋思维 向俊霖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