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成绩
一、文化广电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宿迁文化广电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传承,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专栏1 “十三五”文化广电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更加完善。
(1)全市有文化馆6个,全部达标国家一级馆。
(2)全市有公共图书馆6个,其中5个达标国家一级馆。
(3)全市有博物馆9个,其中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馆。
(4)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得到全面巩固提升。
(5)行政村(社区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2
创新推动公共文化便民服务。
(1)19处公园广场建有朗读亭、唱吧、群艺舞台,建成农村文化大院95家,县级以上文明村居实现文化广场全覆盖。
(2)市图书馆建成分馆25处,城市24h自助图书馆9处,城市书房5处,书巢50处,漂流书架15处,书吧等流通服务点15处。
(3)县区图书馆分馆建成率达95%以上,县区文化馆分馆建成率达85%以上。
3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
(1)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超6000场次,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
(2)市文化馆“文化进社区ž欢乐送万家”、宿城区“周末书场”、沭阳县“欢乐广场”等惠民活动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项目。
文艺精品创作
4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原创文艺作品年均达100余部,在省以上艺术活动中获奖、展演、入展作品200余个,其中获省“五个一工程”奖9个,省文华奖11个。获江苏省十三届五星工程奖作品5件,获江苏省第十四届五星工程奖作品8件,位居全省前列。
5
成功举办“兰亭西楚荟”——2017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书家精品邀请展、全国中国画名家宿迁邀请展等高层次、高水平书画展览30余次,入展省以上书法、美术展百余人次。
6
有中美协会员15名,其中4名入展全国美展,有2人获得江苏美术奖,2人获提名奖;有中书协会员52名,其中10人次入围中国书法兰亭奖,3位书法家获得江苏书法奖,1人获提名奖。
7
获得省级以上艺术资金资助项目21个,国家级资助项目4个,其中艺术创作项目16个。
8
创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省书法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省戏剧家协会三台山写生采风创作基地。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9
(1)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
(2)开展大运河中河(宿迁段)文化资源普查,整理沿河物质文化资源131项,非物质文化资源55项。
10
(1)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21项,市级非遗项目91项。
(2)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81人。
(3)连续5年开展“非遗大集”活动,建成市级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18处,其中2个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文化市场管理
11
(1)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支队,依法相对集中行使文广旅新闻出版电影等领域6大类行政处罚权。
(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定期公示行政处罚结果。
(3)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检查达32000余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案件534起,关停违规经营场所170家,收缴非法出版物16100件(张)。
(4)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执法办案有功集体、全省文化市场十大案件办案单位。
广电
发展
12
应急广播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1个市级应急广播平台、8个县(区)级平台,11500个终端点位,其中安装应急广播专用喇叭16000多个、音柱3000余个,形成四级贯通、可管可控的应急广播体系,全市广电系统每年投入安全保障人员达5000多人次。
二、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断培育壮大。围绕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旅游+、品牌打造、项目突破、创新引领”五大发展战略,旅游业质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指标整体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游客总数达1.0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8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78%和10.2%,是“十二五”末的1.92倍。实现旅游业投资超过420亿元。
专栏2 “十三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内容
旅游经济指标
1
2015年
2019年
2020年
年游客
接待量
(万人次)
年旅游
收入
(亿元)
年游客
接待量
(万人次)
年旅游
收入
(亿元)
年游客
接待量
(万人次)
年旅游
收入
(亿元)
1602.5
120.6
2169
253
1251
146
2
2015年旅游收入
占GDP比值
2019年旅游收入
占GDP比值
2020年旅游收入
占GDP比值
GDP(亿元)
2126.19
5.7%
GDP(亿元)
3099.23
8.2%
GDP(亿元)
3340
4.4%
获得荣誉
3
荣获“2017最美中国生态、自然旅游城市”“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旅游品牌创建
4
国家A级旅游景区46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40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省级工业旅游区6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
(1)洪泽湖湿地景区获评5A级景区。
(2)骆马湖旅游度假区年度考核连续3年苏北地区第一,2019年全省第四,正在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3)湖滨新区成功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在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4)宿城区耿车镇刘圩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泗阳县卢集镇成河村、沭阳县钱集镇钱集村、泗洪县陈圩乡大王村被列入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5)洋河新区成功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三年连续进位。
旅游节庆举办
5
形成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国际沙雕展、沭阳花木节等旅游节庆品牌,举办衲田花海音乐季、骆马湖生态四项赛等特色文旅活动。
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6
(1)在央视、国内知名OTA平台、长三角城市楼宇框架媒体、地铁、公交和高速服务区及沿线高炮等平台投放旅游宣传片和广告,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媒体广泛覆盖。
(2)开通“项王故里、酒都宿迁”旅游品牌高铁专列,深度覆盖华东、华北重点旅游客源市场,拓展旅游宣传推广半径至1000公里以上。
(3)成立了宿迁旅游新媒体联盟、宿迁旅游(日本)推广中心,加大新媒体与境外旅游推广力度。
(4)成功举办全国重点城市旅游招商推介活动,在上海、郑州、南通等城市开展万人游宿迁系列活动,联合同程旅游在上海、杭州等高铁沿线人流密集区举办快闪路演活动。
(5)在上海旅游集散总站开通了宿迁三日游专线直通车。
(6)每年发布“欢乐过年”、“香约春天”、“炫酷一夏”、“乐享金秋”等生态四季游产品。其中“骆马湖放松一日游”入选首批“江苏人游江苏”14条精品线路;8条特色线路入选“江苏人游江苏”秋季精品线路;“来西楚过大年五日游”线路产品在上海市场销售火爆;1条线路获评“江苏省疫后旅游精品线路二等奖”;1条线路入选“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旅游配套服务
设施完善提升
7
(1)优化旅游交通体系,推进旅游风景廊道建设,增加停车场、旅游交通道路标识等功能配套设施。
(2)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十三五”期间新改(扩)建旅游厕所368座。
(3)开发“项府家宴”、“三台山鲜花宴”等特色餐饮品牌,举办“寻觅美食、寻味宿迁”旅游美食活动。
(4)新建花房里、隐花间等精品民宿和海棠湾轻奢度假酒店,提供了房车、木屋等特色住宿设施。
旅游商品开发
8
(1)每年举办“宿迁游礼”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征集赛事作品。
(2)与中石化宿迁分公司合作打造了首家“迁购游礼”旅游商品购物店。
旅游政策完善
9
(1)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宿迁市旅游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
(2)编制《宿迁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宿迁市特色风情旅游景点建设实施方案》、《宿迁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宿迁市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等规划方案。
体制建设
10
(1)成立了市文旅集团,各区(县)文旅集团也相继设立。
(2)成立宿迁市旅游协会,共有81家单位和个人加入旅游协会。
(3)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引导资金7500万元,支持和引导文旅产业发展。
旅游市场监管
11
(1)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推动旅游监管水平提升。2017年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以来我市一直居于满意档次。
(2)开展旅行社第三方信用评价。在省内首家开展委托第三方对市区的旅行社开展信用评价,并在行业监管工作中广泛使用评价结果,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3)合理回应游客诉求,将文明旅游、游客满意度评价考核工作列入旅游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初见成效
2019年,根据机构改革统一部署,原市文广新局、原市旅游局转隶成立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工作思路,积极践行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探索有效路径,推动文旅工作各领域、多方位深度融合。一是全市大力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加快产业结构创新、链条创新、形态创新,培育新的产业支撑;二是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西楚文化、酒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发挥“旅游+”融合功能,打造“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三张城市名片。文旅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文旅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专栏3 “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内容
机构改革
转隶组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区县也相继完成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机构改革工作。
融合
规划
编制
编制《宿迁市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宿迁市宿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宿迁市湖滨新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暨重点项目策划》、《洋河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传统文化+旅游”产品
推动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进景区、进集聚区(街区)设立工坊、体验馆、传习所(基地),重点打造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和技艺等项目;深入开展酒文化保护传承,促进酒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开发。
文旅产业
园区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建设沭阳、泗阳乐器制作产业集聚区等,创成省级示范园区1个、文化产业园区1个。
“产游融合”项目开发
(1)工业+旅游方面,完善提升洋河酒厂文化旅游区、双沟酒文化旅游区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功能配套和服务水平。建成5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区。
(2)推进东关口、古徐阁、胡家花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持续打造骆马湖生态四项赛、洪泽湖湿地国际垂钓邀请赛等体育+旅游赛事品牌。
(4)大力开展农业+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40家。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宿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升级的新时代,尤其在“文化强国”建设、全民文化和旅游“双循环体系”构建的背景下,宿迁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文化服务体系结构有待优化提升。一是宿迁文化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文艺创作环境有待优化,创作水平需进一步提升,高品质精品型文艺作品较少,叫得响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人才队伍需进一步壮大。二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结构与居民分布结构不匹配,场馆档次、规模、设施设备配套与群众需求不匹配等,服务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与传承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还不够,考古人才缺乏,无专业考古队伍,对现存文物研究不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不够。运河文化研究还不够系统,尚未能形成具有宿迁特色的运河文化带。
旅游动力体系有待创新升级。一是宿迁高品质景区和旅游龙头项目有待进一步培育,资源整合盘活利用率有待提升,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品牌引领力有待增强。二是“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围绕三大品牌的项目、产品、业态、产业等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丰富充实。三是旅游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升级,旅游服务软实力有待提升。四是优秀旅游人才供给保障不足,尤其是专业化、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运营人才不足。五是旅游市场培育发展不充分,客源市场体量规模有待拓展,消费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培育。整体旅游业需要创新升级。
图1:2019年宿迁与省内部分地区旅游经济指标对比
图2:宿迁与省内部分地区5A、4A级景区对比
图3:2019年宿迁与省内部分地区星级旅行社、饭店对比
文旅融合发展有待全面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融合发展理念的强化引导,到体制机制顶层设计的创新探索,再到文旅产业、文旅要素、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市场营销等系统工程的融合发展,有待全面深化,整体融合发展体系与路径有待构建;同时在文旅融合发展扶持政策、融合发展组织培育、融合发展项目产品创新、融合发展管理体系创新等关键环节有待创新突破。
文旅市场培育有待精准发力。一是宿迁文旅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充分,全市主要旅游企业是政府主导为主,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整体上以政府主导的较大文旅项目有待由“开发建设管理、物业管理”向市场化导向的“运营管理”转变。二是宿迁客源市场有待拓展,目前文旅消费市场主要集中于本省及周边地区,在长三角地区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彰显,在华北、西北、西南、东北等全国其他地区客源市场潜力开发不足。三是市场营销推广有待精准发力,营销推广方式有待创新,新媒体营销运用有待加强,营销推广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营销推广人才队伍有待完善,营销推广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第二章 战略思考
第一节 对标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对标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深入挖掘和梳理宿迁文化脉络,提炼宿迁特色文化元素,加强本土特色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扎实推进宿迁“十四五”时期特色文化强市建设。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宿迁文化强市建设的重大任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要求,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升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文化推广传播,讲好宿迁故事。
第二节 对标江苏“强富美高”提升文旅贡献值
对标“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标准及要求,全力推进宿迁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产业对“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贡献值。推动文旅产业全面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提升文旅产业效能,促进文旅产业在GDP占比进一步增长。发挥文旅产业富民带动效应,通过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与“三农”关联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百姓致富。发挥文旅产业绿色经济特点,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宿迁“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
第三节 对标“水韵江苏”提升宿迁“水韵名城”品牌
以水为脉,对标江苏“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发挥骆马湖、洪泽湖、中运河宿迁段、古黄河等水资源生态优势,重点强化提升骆马湖、洪泽湖两大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及中运河宿迁段、古黄河两大生态旅游廊道建设,有效支撑宿迁“水韵名城”品牌建设和发展。
第四节 对标江苏“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打造宿迁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区
对标江苏“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紧扣世界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中规划的中运河宿迁段、宿迁皂河古镇,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中规划的宿迁泗洪洪泽湖湿地、三台山—骆马湖,把宿迁洪泽湖、骆马湖两大片区打造为对接江苏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节点,培育为具有宿迁本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第五节 对标宿迁“四化同步”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对标建设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发挥文旅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构建“产城乡一体化”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加强宿迁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宿迁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及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助推宿迁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宿迁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与现代数字化技术、智能设备、5G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促进宿迁文化和旅游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第六节 对标“全域旅游”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
对标“全域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建设。针对宿迁本土及周边近距离市民周末旅游市场、家庭亲子旅游市场、日常休闲市场、夜经济市场,推进本地居民休闲项目产品创新开发,促进本地客源“内循环”发展。针对外部客源市场,推动项王故里、酒都公园、骆马湖、洪泽湖、皂河龙运城、三台山森林公园等品牌项目产品沉浸式升级,拓展外部客源,助推“外循环”发展。
第七节 对标宿迁“三大名片”强化品牌支撑体系
对标宿迁“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强化提升以文旅项目、城市共享系统、营销推广体系为基础的品牌支撑建设。以项王故里、皂河龙运城、新盛街等文化龙头项目、洋河双沟酒业等酒产业及酒文化体验项目、骆马湖洪泽湖等水资源生态旅游项目、皂河龙运城和运河风光带等中运河文旅项目为依托,重点进行项目产品及业态升级提升。以“三张名片”为主题,以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等重点文旅节庆活动为引爆点,以新媒体为突破点和载体,以精准整合系统营销为手段,大力推进市场营销推广。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文化强国、旅游强省、全域旅游等目标思路,抢抓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宿迁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精品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为提高宿迁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全市范围内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盘活及高效开发利用,强力推进文旅项目产品精品化开发建设,有效提升产业效能,进一步推动宿迁文化和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坚持全域统筹。构建全市文化和旅游“一盘棋”发展体系。以全域旅游发展为途径,通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系统整合全市范围内文化和旅游相关资源、要素及产业,统筹构建全市文化和旅游和谐发展体系。
——坚持主客共享。综合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代化、旅游化创新发展,拓展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充分考虑及满足宿迁本土居民日常需求,结合游客市场需求变革推进旅游项目产品类型与业态创新拓展延伸,构建本土居民与外来游客差异化共享产品体系。
——坚持融合创新。通过“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等发展路径,挖掘文化元素,融合旅游要素,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新产业,把创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全面促进宿迁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结合宿迁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的发展定位,围绕“项王故里 中国酒都 水韵名城”三张名片,着力实施推动宿迁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八化路径”(发展全域化、资源整合化、文旅融合化、建设品质化、产品创新化、服务优质化、管理规范化、消费沉浸化),全面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把宿迁打造为发展环境全面优化、产业业态全面升级、配套设施全面完善、市场竞争力全面加强、文旅发展全面融合的文化强市和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文化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持续努力把宿迁打造成为文化服务设施齐全、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体制活力迸发、区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一、公共文化服务力显著增强
注重文化民生保障和改善,“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程度达到95%以上,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达到100%,到2025年,年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人次6人次以上,年文化活动惠及群众不少于500万人次。
二、文艺创作力显著增强
文艺创作规划引导更加科学,文艺作品评价标准体系和创作激励政策更加完善。“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创作文艺作品100部以上,五年内精品艺术获得省“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五星工程奖”作品25个以上,力争在国家级奖项中实现突破。
三、文化遗产保护力显著增强
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健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西楚文化、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十四五”期间,力争国家级文保单位、省文保单位各增加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推进,非遗名录体系更加完善健全,非遗传承扎实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不少于1个,省级不少于5个。
专栏4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指标
“十四五”预期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
1
市县级图书馆
6个(国家一级馆5个)
6个(国家一级馆6个)
2
市县级博物馆
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
国家二级博物馆1个,
国家三级博物馆2个
3
市县级文化馆
6个(国家一级馆6个)
6个(国家一级馆6个)
4
市县美术馆
2个
3个
5
市县级剧院
2个
3个
6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无
争创达20家
7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121个(国家一级站14个、二级站14个、三级站25个)
121个(国家一级站25个、二级站40个、三级站56个)
8
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1452个
1452个
9
农村文化大院
99家
119家
10
宿迁文化云
1个
1个
11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
达90%以上
95%以上
12
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
达95%以上
100%以上
13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均达100%
100%
14
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
4.04
6次以上
15
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1200场以上
1200场以上
文化
遗产
16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处
2处
1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处
8处
18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处
14处
19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83处
88处
20
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
4项
5项
21
省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
21项
26项
22
市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
91项
96项
23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人
2人
24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1人
26人
25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81人
290人
26
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1个
2个
27
市级非遗传习所和基地
18个
20个
28
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个
4个
2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防雷达标率
70%
100%
文艺
创作
30
文艺原创作品年均数量
108个(件)
120个(件)以上
31
省级以上文艺作品获奖次数、年国家级文艺获奖人次、年省级文艺获奖人次指标
25人次、1人次、4人次
不低于30人次、不低于1人次、5人次
32
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获省级奖项数
1个
2个
广播
电视
33
2022年,市台四大平台功效整合为一,真正形成以移动客户端为中心,电视、广播、网络为多翼的现代传媒平台。“十四五”完成市广电总台新广播电视发射塔工程建设、泗洪县融媒体中心新发射塔、沭阳县融媒体中心综合大楼建设;实现5G网络在部分地区部署建设和商用。
第二节 旅游发展目标
一、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
一是以打造长三角生态旅游度假精品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宿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观光游向深度游、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消费体验度;二是深化全域旅游发展,加快皂河龙运城、新盛街片区改造等精品项目建设,加速大运河中河宿迁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四季旅游线路等特色旅游线路谋划打造,推动骆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湖滨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泗阳县、洋河新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三是提升旅游特色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发展以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为龙头的智慧旅游系统;四是加强在线直播、区域协同联动营销等矩阵式精准营销,举办好中国酒都(宿迁)文化旅游节等主题旅游节庆;五是深化“旅游+”融合发展,探索发展在线旅游、夜游经济等新业态,构建宿迁特色旅游业体系。
二、文旅产能达到新高度
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力争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宿迁的优势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引擎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旅游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于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发展主要指标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到2025年,全市游客年接待量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旅游总收入410亿元以上。
三、区域旅游竞争力显著增强
全市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整合与有效利用,品牌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知名度明显提升,游客满意度不断攀升,宿迁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在全省乃至长三角旅游格局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
四、三大主打名片得到新提升
全面系统化打造“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以项王故里、洋河酒厂及双沟酒厂、洪泽湖、骆马湖为主体,全面整合宿迁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产业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等,深度挖掘文化要素,深化开发和提升三大品牌对应的文旅产品体系,大力拓展和延伸三大品牌对应的文旅产业面和产业链,以及全力提升三大品牌对应的软性服务与管理水准。
专栏5 宿迁市“十四五”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类型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指标
“十四五”预期指标
旅游经济指标
1
年游客接待量(万人次)
2169
3500
2
年旅游收入(亿元)
253
410
3
实现旅游业投资
年均投资额超80亿元
年均投资额不少于120亿元
旅游
品牌
4
5A级旅游景区
1家
2家
5
4A级旅游景区
8家
10家
6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无
1家
7
省级旅游度假区
4家
6家
8
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3家
4家
9
省级工业旅游区
6家
7家
10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家
3家
11
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
4家
15家
旅游业其他指标
12
星级酒店(五星级、四星级)
6家
(五星级0家)
7家
(五星级1家)
13
国际高水准度假酒店
7家
9家
14
省星级旅行社
26家
35家
15
导游人员(人)
1947
2200
第三节 文旅融合发展目标
一、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新成绩
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从文旅项目产品高品质开发建设、产业体系动力效能提升、项目产品服务规范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提升、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五个层面,推动和促进宿迁现有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转型升级,形成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产业体系,为宿迁文化和旅游长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深度挖掘整合宿迁文化资源,按照“宜融则融,应融尽融”原则、“文化+”及“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宿迁文化和旅游全要素转型升级,实现文化和旅游多领域、全方位、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专栏6 宿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指标
2025年目标
1
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
1个
2个
2
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1个
2个
3
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1个
2个
4
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1个
3个
5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无
1个
6
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1个
3个
7
智慧监管重点文旅场所覆盖率(包括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乡村旅游重点村、县区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三级以上博物馆)
覆盖8家4A级景区
90%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文化发展任务
一、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按照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宿迁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优化提升,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1. 市级层面:进一步推动市属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提升,确保实现市有“四馆”。一是启动宿迁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三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设立市少儿图书馆;二是开展宿迁市美术馆新馆、宿迁曲苑项目可行性研究,陆续启动建设;三是实施市文化艺术中心整体提升、市博物馆展陈改造提升晋级二级馆;四是依托“宿迁文化云”加快推进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建设。
专栏7 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和服务拓展
序号
类别
主要内容
1
市图书馆
宿迁市图书馆新馆计划总投资3亿元。按照国家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要求,将宿迁市图书馆建设成为集图书借阅、培训、讲座、教育、研究、展览、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新馆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进行建设,注重休闲服务设施及空间的配套设置,结合宿迁文化云、线上数字技术及现代智慧设备建设智慧图书馆、掌上数字图书馆,加强市县区线上数字图书的互联互通共享。结合宿迁老旧小区和厂房改造等,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
市博物馆
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结合宿迁文化云、数字技术、VR技术、动漫游戏设计,以主题历史文化故事为主题主线,开发沉浸体验式休闲娱乐项目产品,建设线上数字博物馆;结合现代智慧设备,建设智慧博物馆;加强与省、国家云博物馆衔接。
3
市文化馆
结合宿迁文化云建设掌上数字文化馆;加强文化馆与非遗传承人、非遗组织、旅游景区项目、文创企业等合作,推进非遗活化转化,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设立景区非遗体验工坊、非遗微演艺空间;引入智慧建设打造智慧文化馆。
4
市美术馆
新建宿迁市美术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有3 个大型临时展览展厅,2 个常设展览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藏品储藏室等多个功能区,能够正常开展近现代美术精品收藏、进行学术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开展审美教育、组织对外交流等重要活动,拟计划投资 2亿元。
按照国家一级馆规划建设市美术馆,注重馆内展示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建设,加强美术馆与协会、学校等合作,注重展示场馆空间与休闲化配套服务空间的结合及对应服务设施的配套。
5
宿迁曲苑
曲苑建筑及内部展示空间结合宿迁本土戏曲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建设,突出本土特色戏曲文化元素。加强曲苑与旅游景区项目合作,设立景区戏曲演艺空间,开展游客参与型沉浸式体验项目产品。结合宿迁文化云、智慧设备技术,建设线上同步数字曲苑,打造智慧曲苑。
2. 县区(含功能区)层面:力争实现县有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或非遗馆)。一是陆续完成沭阳县图书馆新馆、宿豫区图书馆新馆、泗阳县博物馆新馆建设,泗洪县图书馆创建国家一级馆,沭阳县博物馆等创建国家三级馆;二是到2022年,各县区确保建有高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三是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美术馆、主题文化场馆、特色文化街区等。
3. 镇村(含街道社区)层面:一是重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引领,充分整合文化活动功能,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提升服务效能,确保各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二是加强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保障正常开放;三是新建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建有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
(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宿迁专题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
2. 依托“宿迁文化云”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大数据管理系统,打造以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功能为主导的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共享平台,重点加强智慧图书馆、智慧文化馆、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打造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加大力度支持文化微视频、艺术慕课等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3. 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提供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及发布制度,深入推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二是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宿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4. 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宿迁全域文化共建共享。
5. 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三)加强文化惠民活动建设
一是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全民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地方文化惠民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举办“金鼎”文化艺术周、“金鼎”群文广场演出等系列活动,形成具有宿迁特色的多元化文化惠民服务体系。
二是依托公共文化场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名家讲堂、读书会、公益艺术鉴赏会、文化沙龙、非遗手工技艺等多种类型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式公共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三是继续组织实施送戏、送电影、“文化五进”、“艺术普及进基层”、“地方小戏曲艺展演月”等惠民工程,每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不少于1200场次,到2025年人均年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6次以上。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探索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赢模式,为群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