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我没法直接跟你们对话,
只好委托两位守护人,
代替我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分享我的前世今生。
这次我的守护人不是大明星,
更不是专家学者,
而是站在讲述文物故事第一线的
浙博武林馆区的讲解志愿者们。
首先,有请浙博讲解志愿者谢博敏,
为大家解开我的前世秘密。
前 世
浙博讲解志愿者谢博敏
黑夜降临,鬼魅浮现,篝火燃起,向天地之灵拜祭。在高高的祭祀台上,神圣的玉琮被通灵的王举过额前。子民们,做好祈祷和狂欢的准备了吗?
远古的良渚王手举的玉琮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重6500克,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玉琮王上的图案是这样的:一个头戴20多支羽毛装饰羽冠的露齿神人展开双臂、似乎想用双手握住骑下兽面的耳朵,可惜兽面眼睛太大了,无从下手,只有张开手掌凝固在那一瞬间的五根手指。兽面也不是善类,而是大眼獠牙,好一个鼓吻弄爪的凶狠劲,确是传神。
不过这只是笔者对图案的解读,您也可以试着给出自己的解读。
拥有神秘图案的“胖墩”玉琮王,是否真的用于祭祀?其实,这只是笔者的猜测,后人对它赋予了很多意义。而它更确切的身份,还有待专家学者们的考证。
那么,玉琮王当年所处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说到这,不得不提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下游 ,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距今有5300到4300年,位于杭州城北十八公里的良渚遗址群,是其文化的核心区。在莫角山四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基址,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据了解,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发现的同时代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如果以上的介绍还不足以让你对玉琮王的前世有一定的了解,那么通过下面10个关键词,相信大家会对玉琮王前世所处的环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01
文字雏形
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中出土的一些陶器上有很明显的刻划符号,这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
02
农业文明
石犁
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
03
工匠精神
玉梳背
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制陶、治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精致的治玉工艺,体现了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水平。
04
等级差别
玉钺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这在墓葬遗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良渚的反山、瑶山、等贵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宽大的墓穴以及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与其相对的则是一些小型平民墓葬,它们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可见,良渚社会已在激烈的冲突中显现出等级差别。
05
文化礼制
刻纹玉璧
礼制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的隶属关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关系。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这无疑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
06
社会秩序
玉权杖
良渚等级差别蕴含的财富聚敛,则是通过凌驾于氏族社会之上的某种社会权力来达到。大型墓台的营建工程量巨大,使得我们不得不十分钦佩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营建能力。如此大规模的营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来加以保证。而建立这种社会秩序,又是与当时社会等级差别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良渚文化时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经出现了具有很高权威的领袖人物,有着组织大量劳动力进行这类大规模营建工程的社会权力。
眨眼之间,几千年就过去了。创造灿烂文明的良渚文化,以及历经几千年时间洗礼的我,如今又是什么模样呢?且听我的下一位守护者——浙博的讲解志愿者王祺程,来讲一讲我的今生故事。
今 生
浙博讲解志愿者王祺程
我们再来看一看如今的良渚古城:
良渚遗址的价值不用赘述,自2007年古城发现以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给我们惊喜。2016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荣获了当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遗址”也出自于良渚先民之手,这些真实的遗迹,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史实。
玉琮王出土于余杭反山遗址编号为12的墓坑中,是该墓发现的第98件器物,因此,玉琮王的“身份证编号”为“反山M12:98”。现在,玉琮王就静静地站在博物馆展柜里。
浙博反山12号墓葬模型
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良渚玉琮王
很多观众在浙博参观时,看到良渚文化展柜中的多件玉琮陈列后,大都会产生以下几点疑问:
01
玉琮王的颜色为什么是“鸡骨白”色?
在很多人眼里,玉器可能是这样的。
福泉山遗址未受沁的玉琮
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
但实际上,我们在展厅里看到的玉琮王却是“鸡骨白”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五千多年前,这些玉器为绿色。由于在墓葬中埋藏时间过久,受到土壤中酸性物质的侵蚀,会发生化学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受沁”,最后变成了像“鸡骨头”一样的颜色,我们也把它叫做“鸡骨白”。埋藏环境不同,玉器的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一些地方出土的玉器,还保留着原本的绿色。
02
为何将它尊为“琮中之王”?
简单说来,这件玉琮有两个较为显眼和独特地方。
首先,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发现体量最大的琮。考古发掘报告中对它有这些描述,“整器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面为圆形的射,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通高8.9厘米,中部有对钻圆孔,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留有台痕。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玉料对于良渚先民而言,非常珍贵。良渚玉器绝大多数体量较小,这件玉琮却重达13斤,明显超过大多数玉琮,良渚先民赋予它的意义,可见非同一般。
另外一处特殊地方,则是雕刻于每一个侧面凹槽中的完整“神人兽面像”图案。图案上下各一个,总共有8个。其他玉琮通常只在转角处雕刻简化的神像,完整神像未曾发现。
凹槽处的完整神徽像
图片来自《良渚玉工》
“神人兽面像”又被称作“神徽”,像良渚王国的“国徽”一般,出现在各种玉器上。神像身上布满了“卷云状”的花纹,烘托出它的威严与神秘。
对于神像内涵的解读,专家们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这个图案上半部分是人,下半部分是兽,表现的是人驾驭着怪兽,像后世道教里神仙骑着自己的坐骑一样;也有学者认为,它很可能就是良渚古国缔造者的神化形象;还有认为,它本是一体,无人兽之分……但无论何种观点,神徽作为五千多年前江浙沪地区人们共同崇拜的神灵,得到了学者们一致认可。这种神灵崇拜高度一致的背后,是良渚社会作为早期国家文明的重要特征,尤其神徽的雕刻,最为震撼。
神徽的精细雕刻
图片来自《良渚玉工》
宽4厘米、高3厘米的神徽,在繁缛、精细、流畅的线条勾勒下完成,并且同时采用了阴线、浮雕两种表现手法,方寸之地,可谓鬼斧神工。在新石器时代背景下,如此玉雕作品,实属罕见。
因此,玉琮王的意义,不只在于重现了一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悠久、灿烂的史前文化,更为重要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古老、厚重、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03
玉器如此坚硬,
良渚人用什么工具加工它们呢?
考古学家发现,良渚先民会使用石英砂切割玉器,这种砂粒的硬度高于良渚玉料的硬度,可以用麻绳或者兽皮加水带动砂粒,切割出玉器的造型。同样的原理,他们还会用竹管带动砂粒对玉器进行钻孔。雕刻的时候就要用到锋利的“燧石”了。
江苏磨盘墩遗址出土的部分燧石小工具
图片来自《玉器的故事》
04
玉琮有什么作用?该怎么用?
良渚玉琮功能复杂。但它们都出现在高等级的墓葬中,每一件玉琮上都雕刻都“神徽”图案,因此,它既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也象征着“神权”。关于玉琮的使用方法,说法较多。有人认为,可套在木质的杆子上,作为巫师的法器;也有人认为,可和圆形的玉璧组合起来使用。
听了两位守护人的介绍,大家应该对国宝玉琮王有更深的了解了吧。千年时光将历史封尘,而这些可爱的活跃在我们面前的文博工作者们,却把文物背后的故事带到大家面前。感谢他们,给了文物诉说传奇故事的机会!
作者 | 谢博敏、邢运彬、马艺琳、王祺程、沈银雨
摄影 | 沈银雨、叶伟伟
来源 | 浙博宣教部
编辑 | 蒙奇奇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