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校年级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答题一律不给分))阳高四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什么是“梗”?《火影忍者》 之中不断重复口头禅“艺术就是爆炸”的迪达拉是一个“梗”,小品《卖拐》之中“要啥自行车”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采访之中“你幸福吗?”也是一个“梗”……“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所以,一种观点认为,“梗”即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我贬损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②“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③“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且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④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