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塞外古城大同,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古城风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九大古都之一。
大同除作为都城400多年,作为县邑(平城县)600多年外,作为府城(包括道、路、州)长达1300多年,具有丰富的府城文化底蕴。明清时期的大同府,有其标志性建筑府城墙、府衙、府文庙、云中书院、府城隍庙、关帝庙、鼓楼、钟楼、魁星楼、太平楼、四牌楼、乾楼等,这些建筑的遗存仍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遗存的已经修复和计划修复也是要体现府城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价值。
大同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古城内的历史街道格局基本完整,尚有传统街巷180条(段),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尚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历史建筑7处,传统民居四和院1529处,传统风貌和历史上延续的空中视廊基本保留;她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居住着特殊的人类族群、又有着特殊的历史,创造了有地域特征、有民族特色、有时代特点的特殊文化。
大同历朝历代都是军镇,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地形、地势等决定的。明代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更筑起了高十四米的砖包城墙。大同作为边防重心,兵力达到全国总兵力的十二分之一。内外长城环抱,堡屯烽燧遍布,其遗存到处可见,这是其军镇文化价值之所在。
大同古城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颇有名气的古城墙。大同城墙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元故城墙旧土城上增筑而成,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方形城池。墙体“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高约14米,比西安古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
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
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依辽、金、元旧城基础增筑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
南城墙修复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城墙上建有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永泰门,寓意永远安泰。
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
到大同的古城墙上走一走,最能感受古都的历史磅礴之气。方形城池一般的建筑端庄大气,透出无言的力量感。触摸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瓦,都好似在与历史对话,令人遐思万千。
两千多年未变的城市中轴线、北小城的北魏平城宫殿和粮仓遗址、古城东南角的坊里格局、明堂和辟雍及灵台”三合一”的北魏明堂、方山永固陵、土城墙中的北魏夯土层都是北魏平城城市规划、封建礼制、社会治理、皇家陵寝、都城防御等珍贵的文物遗存。两院院士、全国著名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周干峙在评价北魏平城时指出:“ 公元5世纪初,北魏平城的规划建设也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平城时代积累的比较完备的规划理念及方法,对于我国后来规划建设的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是大同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是保护大同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重中之重! 以世界文化遗产北魏云冈石窟为代表的佛教遗址,其中包括北魏鹿野苑石窟,还有北魏北岳恒山悬空寺,辽金皇家寺院华严寺,辽、金寺院善化寺,元、明、清佛教寺院法华寺的白塔和佛殿遗址等等,都是大同佛教文化的载体。可以这样说,大同佛教文化遗存就是一部活着的中国佛教史。
如今的大同,依然有着掩饰不住的皇家古都之风范。尤其是在登临古城墙,俯瞰整个城区的古建筑布局时,感触更是深刻。那种严谨的排布感,透出宫廷的大气磅礴,浓缩着悠悠的古韵。
穿过厚重的大同古城门,就像打开时光的宝盒,置身让人身心沉浸的文化情境,如在厚重历史中穿行。
我踏着青灰色石板排列起来的台阶,缓步而上,脚下回荡的足音,有着悠长的余韵,走上高高的城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色的炮台,散发着凝重的古老气息。
人们可以看到北魏、辽金、明代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层的叠加,恰如此境,漫步在这座千余年未易城址的古城,也许举步间就会遇到北魏的遗履、辽金的旧瓦,触摸到明清的余温,感受到多元文化在此交融、激荡、碰撞的印迹。
漫步古城内外,城墙巍峨壮美,名胜古迹雍容,皇都气象蔚然,典雅文韵流芳,格外让人赞叹。
远处,是一座又一座雄伟的城楼,城上竖立的长矛,傲然威武,仿佛一个又一个崇高的生命延续至今。再远,是一座座望楼,楼阁俊俏秀丽,建筑精美,依稀可见,历史的痕迹,斑驳了曾经。
站在高高的城墙眺望,并没有半城烟沙,兵临城下,也没有置身楼阙,乘风惆怅,只有秋风拂动衣衫,白云涤荡心怀。
城墙上还修复了一座高约17米的八角七级空心砖塔——雁塔(原名文峰塔),城墙上建塔,我还是第一次见识。
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
我看见深灰色的墙,斑驳陆离,宛如一圈圈年轮见证着一段又一段古老的历史。
在距两个城角垛子之外,又各建一座12.5×12.5米的“控军台”。控军台四面包砌砖体,与城墙同高,上架木桥连通,这可是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
大同城以四牌楼为中心,过去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一说。其实实际街巷远远超过次数,20世纪90年代初统计已达400余条,实际已达600余处。这些街巷是北魏、隋、唐、辽、金、元里坊制的遗存,穿梭其间,完全可以体会老大同的民风民俗。
来大同,九龙壁成为很多人打卡的地点之一。因为这处九龙壁是中国九龙壁之首。整个九龙壁是由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金碧辉煌,极富艺术魅力。九条龙姿态不一,腾跃于山海之间,气势非凡。中心正龙是一条坐龙,为正黄色,象征着皇权的中心地位,其他的龙均以此为轴,形态飘逸,栩栩如生。
北魏平城时期,大同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彩色琉璃烧制技术,在中国最早有了琉璃建筑构件。千年之后又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龙壁之城。据历史学家和当地地方志专家姚斌先生考察统计,大同龙壁直到新中国成立初,尚有大型龙壁16座之多。 其中:一龙壁10座:兴国寺门前双八字团龙壁4座,南北各两座,建于明代。县文庙门前双八字团龙壁,东西各两座。为清代建。东岳庙(在县角街、县楼西北)前八字团龙壁。为清代构建。三龙壁:观音堂门前有双面五彩三龙琉璃龙壁一座,为明代修观音堂时增筑。五龙壁3座:兴国寺五彩琉璃五龙壁,现移至善化寺门前,为明代遗构;天尊庙(道庙)五彩琉璃五龙壁,其址在新营街口,为明代遗物,建国后于上世纪70年代部分倒塌,整体拆后,原件保存在市古建所;县文庙砖雕五团龙壁,位于原第一人民医院对面,为清雍正二年知县佟时华修文庙时增建。五彩琉璃九龙壁一座:原建于代王府端礼门前,为王府照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二十九年落成。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另外还有原关帝庙对面建的元代戏台一座,该戏台在明隆庆年间代王出资维修时,于戏台后墙增筑“龙鳞照壁”一座,镶嵌在戏台后墙上。此戏台于1959年无端被拆毁,大同唯一的一座元代戏台与这座龙鳞照壁同归于尽。
代王府端礼门
位于华严寺广场东侧的大清真寺,糅合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阿拉伯经典建筑艺术,鉴证西域各国各民族与大同之间历史上的长期交流、交往与交融,成为大同海纳百川、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
纯阳宫,也叫吕祖观,据说是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刘道宁,号真常子,金元时浑源人,恒山道士,是丘处机的弟子,全真道后七子之一。《道藏?浑源县真常子刘君道行记》记载:“元光二年(1223年),邱处机西行回归,道宁执以弟子礼,受授全真道法,加号真常子。被推为道宫长,筑室西京。”西京,就是当时金国的陪都大同。在山西,共有三大纯阳宫,此为“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呼应,各有特色。
漫步古城,众多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星罗棋布,让人领略古城厚重而精彩的文化内蕴。
漫步大同古城,倍感古城处处文韵流芳,古典气质高雅高贵。
古城内处处充满着独特而浓郁的大同市井文化气息,辽、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鲜明而生动,让人举步流连,回味久长。
近十年,是大同古城保护与修复取得成果的十年。华严寺、善化寺、府文庙、关帝庙、帝君庙、法华寺、纯阳宫、清真寺等十大经典工程复兴重光。四牌楼及四大历史名楼重现古城,代王府恢弘再现,大同古城墙保护修复全面合拢,大同护城河全面贯通。
古韵朴素的城中,旧事新章,老调新歌,秩序井然,浓缩在古城中的点点滴滴。凝神静赏,依旧能看见历史的精华,仍是那么美丽。
大同拥有非常大气的名字,这不仅是历史机缘的巧合,更是文化气质的契合,大同文化的多元包容,最能体现天下大同的气象。总之,大同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极高的,而且其民族性、时代性、地方性是显而易见的,其特殊性、稀缺性更是突出的。它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煤炭资源是可利用的财富,但它不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有利生态环境、有利绿色发展的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只要保护修复得好,则是可持续利用的财富。只要对其科学合理的利用,则是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重振大同雄风”、”重现皇城气象”的特别重要的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