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行山大峡谷范围
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 包括壶关县桥_卜乡、鹅屋乡、东井岭乡、石坡乡及树掌镇, 总面积 225 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 113°24′O″-113°39′30″,北纬 35°51′00"- 35°59′00″。主要地质遗迹面积 152 平方公里。分为八泉峡、红豆峡、五指峡、王莽峡、青龙峡和万佛山等6大景区。
天上观八泉峡
二、性质
太行山大峡谷是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是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又为人们提供或展示具有科学品位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产品的场 所。它以漫长地质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殊的科学意 义、稀有的自然属性、幽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并具有一定规 模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以繁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为支撑,以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以支持壶关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特征,大峡谷的性质为:以构造地貌、水体景观为主体,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并重,集科学研究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综合地质公园。
三、形成过程
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构成大峡谷最古老的岩石年龄可以追溯至距今 25 亿年以前的太古界,这是一种占老的花岗片麻岩,在青龙峡谷底底部可以略窥一斑。花岗片麻岩之上为距今 12 亿年前中元古时期沉积于滨海地带的紫红色的石英砂岩,砂岩层面上种类繁多的波痕和泥裂构造就是当时地质环境的写照。
丹壁同两侧重重叠叠的岩层,形成于距今 5 亿至 4 亿多年的寒武 奥陶纪,当时这里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那是一种现已消失的古海洋类型,温暖的海水浅而动荡,十分有利于生物生长和碳酸盐沉积,因此在这些地层中可以发现古生物三叶虫化石。
在形成上述岩层之后,区内又历经了多期次的大地构造运动,在这些岩层中产生了多组宏大而垂直的构造节理(岩石中没有位移的裂隙),成为大峡谷形成与演化的导控因素。
距今 2500 万年的新近纪以来,区内地壳迅速抬升。岩层重直节理处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山涧洪水浸蚀下,形成破碎带。破碎带进一步分化,形成峡谷。距今 15 万年的晚更新世以来,区内升降运动明显增强,山顶受季节性暴雨冲刷形成峰丛,山涧洪水沿着这里多组方向节理、裂隙迅速下切,形成峰回路转、蜿蜒曲折的嶂谷景观。在八泉峡、五指峡、红豆峡的谷底与侧壁上布满的冲刷槽和水蚀旋潭,都是峡谷形成过程中山涧洪水强烈冲蚀和涡流侧蚀作用的结果。
距今 1 万年以来的全新世,区内转为干旱少雨环境,大峡谷中水量明显减少,冲刷作用减弱,新生嶂谷的形成减缓。 目前,嶂谷的形成进入衰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