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石窟艺术的爱好,麦积山石窟是我们计划从敦煌至龙门系列石窟艺术游的重要一站。行前我们阅读、观看了一些关于麦积山的资料和纪录片,到麦积山后又请了个资深讲解,并申请获准参观了几个“特窟”,所以2018年金秋的麦积山游学受益良多。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南30公里的小龙山,因外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与敦煌、龙门、云岗并称中国四大石窟。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是游览崆峒山后(@https://imfw.cn/l/294057194,见《问道崆峒一一崆峒山自上而下一日游记》),一早从平凉自驾过来的,通过导航一路在国道、省道、县道中交换穿梭,到麦积山景区时己是下午二点。停车场旁边有几家小吃店可以解决简单温饱。然后需换乘景区电瓶车(如步行约需30分钟),下车后还要走十多分钟经过瑞应寺,才能到东崖上行入口。
新旧瑞应寺对比
如果你不是特别了解麦积山石窟,建议你还是在入口游客服务处请一位讲解,这样你才能对麦积山的石窟艺术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学习。如果你什么都不了解就凭一双眼睛去看,那么眼前的这些艺术可能由心颇有遗憾。我们到敦煌、榆林等石窟艺术景点,只要景区允许都会另行交费申请参访“特窟”。这次也不例外,我们除参观大众路线外,还特意申请了几个特窟。
游览麦积山石窟有1号线和2号线。 1⃣号线:途经检票口→37窟→13窟东崖大佛→9窟(中七佛阁)→3窟千佛廊(北周)→4窟散花楼(北周)→5窟牛儿堂(隋唐)→天桥→135窟→94窟→98窟西崖大佛(北魏)→191窟→至西崖出口。1号路线较陡峭,最高处垂直距离84米,游客参观时能体会到古代先辈开凿大型洞窟的宏大场面。 2⃣号线:途径检票口→经37窟(隋)→13窟东崖大佛(隋)→14窟(隋)→44窟(西魏,特级洞窟)→中区通道→78窟(北魏,特级洞窟)→74窟→62窟(北周,特级洞窟)→94窟至西崖出口。2号线较为平缓,可以体会麦积山石窟“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精髓所在。
母子供养人像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的南北朝十六国后秦时期(第76窟“南燕王安都侯”的题名及全窟供养人题记的发现,专家初步确认了麦积山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姚秦时期),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一个王朝的开凿和修缮,现存194个洞窟,7200余尊塑像,壁画1300多平方米。窟龛全部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54个,西崖140个。大部分泥塑彩妆造像以北朝(南北朝时代指北方政权)原作居多。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建于隋代的37窟,圆卷龛,前部毁,龛内塑主佛一尊坐身,右侧一胁侍菩萨。主佛高2.10米,顶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残损,面形方圆,着通肩架裟,善跏趺座于方形座上,中踩半圆莲台,体躯健美,神态安详。右胁侍菩萨,高1.85米,顶蓄高髻,戴华髻冠,面容丰满,形体修长,双手自然交叉于胸际,姿态优美,表现手法简练、生动,是麦积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都是人类珍贵的艺术宝库。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在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在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
37窟出来,抬头就可以看至东崖壁有三尊非常高大的塑像呈现在崖壁上,它就是麦积山最大的、开凿于隋代的石胎泥塑佛像窟,编号第13。麦积山石窟层层叠叠,在此观景要深谙“远观大佛,细看小佛”的要义。作为有着麦积山最大佛像的13窟,最佳观赏位置是在山脚下,三尊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17米),文殊、普贤菩萨(13米),悬立在崖壁之上,气势宏伟、俯视着前来朝圣的芸芸众生。讲解员说,唐代大地震时,破坏了造像表面泥层,我们现在所见的大佛表层是南宋重修的。1982年麦积山研究所修复大佛时从中发现了《金光明经》和定窑瓷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第13窟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经历代名工巧匠连续不断的塑造,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13号窟右侧往上爬一段很陡的“之”字形栈道,进入一个长廊大殿,那就是1号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中七佛阁”,编号第9窟。9窟开凿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是大型崖阁式建筑。前有栈阁,后并列开七龛,分别塑一佛二菩萨或二弟子。现存造像19身,宋、明、清时后人予以了重修,虽改变了原塑像的精美,塑像上我们见到的有些服饰的沥粉堆金的工艺,就是明代的主要文化遗留,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你住足仔细观赏。
中七佛阁塑像
从中七佛阁走到尽头有一段很陡的石梯,可以通往上层的千佛廊,也就是第3窟了。据说此石梯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千年真迹。第3窟(千佛廊)是通向第4窟的廊道,整个廊道仿长廊建筑形式开凿而成,上部有脊檩、檐、椽、月梁等建筑构件,共计14间36.5米长,这种建筑是中国石窟中唯一的一个长廊。
千佛廊雕刻的千佛分两部分,上面二排92身,下面四排205身,全是石胎泥塑,上面两排的表层泥皮经过宋代重修,下面四排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改修。千佛不仔细分辩会误认为雷同,其实每个佛的发式、手印、坐式、衣着都有细微的变化。
第3窟
过了千佛廊,往上爬行几分钟就是麦积山东崖最高点的“散花楼”上七佛阁(4号窟)。此时你放眼眺望,远处千山万壑、山峦叠嶂、青松似海,顿时劳累尽销、心旷神怡。据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临空撒下,花瓣会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散花楼”一说也由此得来。
散花楼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崖窟,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所建,是中国现存仿宫殿式佛窟中最大的一个。这里的七间佛龛中有佛,菩萨塑像42尊,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历经唐、宋、元、明不断修缮,造像已非初始原貌。各龛装饰天龙八部的浮塑,面容狞怪而不丑恶,表现了男性的健美、勇猛、坚毅的性格。
散花楼塑像
过道旁有两尊宋塑身高4.2米的金刚力士,骨骼健壮、肌肉突起,造型夸张,气势逼人,是金刚力士中之杰作。
金刚力士
在散花楼中间的佛龛门洞上,有一“是无等等”匾额,是清初书法家王了望晚年游天水麦积山时,面对河山壮丽,怅然所感题下的。王了望,曾任福建泉州同安知府,晚年流寓秦州,寄身萧寺。 当时,清军入关,他一心要反清复明,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予望,即寄望于自己的意思。随着年事渐大,开始把希望寄讬在儿子身上,于是又改名为“子望”。 但是时局逐渐平稳,人民安居乐业下来,眼看复明无望,无奈之下,又把自己名字改为“了望”,了绝了此望。“是无等等”四个字取自经文“南摩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等等咒 ”。 “是”是指正确的,得到的,存在的东西,“无”是指错误的,失去的,不存在的意思,“等等”可以理解为如此而已,完整的解释就是:对也好,错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过如此。
窟外上方的崖壁上,有“薄肉塑”伎乐飞天五组,均为北周原作。每组飞天四身、面部、四肢等肌肉裸露的部分浮雕,其余衣纹,裙带及披巾等彩绘。有的手执乐器演奏,有的手捧供物飞舞,自由自在地飞旋于鲜花与祥云的虚空之中。“薄肉塑飞天”的这种独具一格技法,全国仅此一处,中国古代工匠在1400多年前就能创造出如此今人惊叹的艺术作品,有专家说可称之为“古代璧画艺术的绝品”。
走在散花阁西边的过道,你不要轻易的走过,此时你抬头向上望去,会看到其顶部有一幅残存的壁画十分精美绝伦。在讲解员的指引下,你会发现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尤以右侧偏东的那幅骑乘人物画最为突出。特别是那匹缓步前进的红马,不论是体形动态和神韵都绘制得维纱维肖,由于当时的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适当考虑到人在仰视中的错觉关系,每当人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角度来看,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动势。说明我国古代画师已掌握了透视原理及高超的技艺。
在第4窟西侧柱外下部,有浅刻题记一方,三行十六字:“坊石匠法知,赵获玖开三龛赵松朵”。此外,第二龛主佛两侧下层壁画中,有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重妆塑像的题记二处,在前廊左壁天王左侧墨书藏文六字真言,系唐以前古藏文题记。各龛内还有明末清初重妆龛内塑像壁画的发愿文和榜书题记以及柱廊内外的宋、明、清官员、香客游人题记16一方。
力士右脚下旁边有个门洞就是“小有洞天”通道
从4窟散花楼(上七佛阁)往西前行,有一可容一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上刻有“小有洞天”四个字。“小有洞天”应该是谦称,因为穿过小洞就从东崖到了西崖,西崖是麦积山早期开发的,许多精品窟都在这一面山崖,应该说是“别有洞天”。一过小洞,5号窟即“牛儿堂”就在眼前。5号窟初建于隋未初唐,宋、明重修,为仿木构建筑崖阁式洞窟,前有窟廊,后凿一窟二龛,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虽经后代重修,仍保持着随末到唐初的造像风格。中窟外两侧各开一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称唐代的菩萨如宫娃,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
第5窟佛、菩萨像
中龛外右侧,塑一天王像,身穿铠甲,两眼圆睁,威风凛凛的守卫着洞窟中的菩萨。他站在一只卧着的犊牛身上,卧牛昂首屈膝,挣扎欲起,姿态极其生动。这就是《玉堂闲话》中所谓的“金蹄银角儿”。所以该窟也称“牛儿堂”。
5窟天王像
5窟龛内壁画,全为明代重绘,仅龛外右侧上方留有初唐时期所绘“西方净土变”一块,并有女供养人及侍女数十身, 身穿窄袖悬裳,长裙系颈。此外,在右侧身部一平棋中,正中画马一匹,四周有飞天围绕,又有流云,彩莲、佛珠衬托,可能为太子逾城的寓意之作,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亦为初唐时期代表作品之一。
牛儿堂的“小有洞天”通道,开凿于明代,在此之前从散花楼到牛儿堂是在两窟之间崖面上部钉一木桩,木桩上固定一条铁链悬垂而下,在散花楼用双手抓紧铁链,飞身荡过牛儿堂。相传在明朝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时,一时兴起,从散花楼的摆渡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可当他站稳定睛向下观看,顿感头晕腿软,再也不敢返回。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鹞子翻身牛儿堂”的说法。
解放前照片
从牛儿堂继续前行便是麦积山石窟最为险要的地段一一西崖天桥,往下就可以看见西崖最大的石胎泥塑摩崖大佛塑像,编号第98窟。讲解员说,这个大佛开凿于北魏早期,比东崖大佛(13窟)早近百年。在东崖大佛开凿前,98窟大佛已是麦积山最引人注目的景观。98窟塑像是西方三圣,主佛阿弥陀佛高13米、两侧菩萨高9米。佛脚踩如意云头,屹立于绝壁,有一种大佛即山、山即大佛的视觉印象。现我们看到的东侧菩萨大部分己残破,露出内部的原凿石胎,泥层内可见北宋重修时为减轻泥层重量和加快塑作速度而附加的木桩。
麦积山酥松的石质,易于开凿石窟,却无法雕凿佛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泥塑的方法。 泥塑俗称“彩塑”,制作时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经过捣匀后,捏制成各种造型的泥坯。泥坯经过阴干以后,再涂上底粉、施以彩绘。 在造像时,麦积山的古代工匠们还采用了石胎泥塑的方法。石胎泥塑是先在崖壁上雕凿出大致的石头轮廓,然后在上面用泥塑造出具体的造型。为了将泥塑固定在石胎上,工匠们采用了打木桩、捆绑铁丝,以及在泥中添加棉花、糯米汁、鸡蛋清等方法。但唐朝开元大地震让麦积山石窟遭到了最惨重的损失,这尊佛像也不能幸免。
麦积山东、西崖壁的洞窟之间有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连接,上下多达12层,总长1100多米,它们回环相连。东西崖最上层的栈道惊险至极,被人们称为“天桥”。过了西崖的天桥一路都是下行,沿途你可以依次参观你心仪的洞窟景点。行走在栈道上即惊险又刺激,但不会很累。整个麦积山石窟的栈道,你边爬边看一圈下来约2~3个小时。我们第一圈由于专注听解说没拍照,下来后给工作人员说了,让我们又上去走了一圈补拍了图片。
在西崖的石窟中有121、123、127、133、135等众多精华石窟,其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天桥一下来左边就到了135窟,开凿于北魏晚期,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称“天堂洞”,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涅磐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
第135窟
127窟在天桥下来的右边,是大型顶窟,正壁龛内石刻一佛二菩萨,为宋代造像,明代重修。左右壁佛龛内的坐佛经宋代重塑,毫无生气。但两侧泥塑胁侍菩萨高髻宝冠,服饰华丽,风姿卓越,其形成是受南朝文化之影响,属典型的秀骨清相。左壁右侧菩萨宁静谦和。左侧菩萨则欢快活跃,斜欹上身略带夸张地表现出恭敬的姿势,极富生活情趣。
项光中央为一大朵复瓣莲花,围绕以曲蔓分枝莲花忍冬,上部中间雕莲花化佛,左右两侧为相向而飞的伎乐天各六身,构成项光的外周装饰。
第127窟壁画
此窟出彩的是壁画,现有麦积山石窟最为恢宏,最多精美的壁画,约99平方米,装饰了三个佛龛以外的全部壁画。除窟内佛座四周约1.21平方米为明代重绘外,均为北魏原作,内容丰富,形式完美,多为精品。
133号洞窟就在98号窟的傍边,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其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因窟内前、后、左、右所有的壁面全部贴满了十余厘米的影塑千佛,有万身之多,这个洞窟还有一个沿称千年的俗名一一“万佛洞”。
第133窟
133窟中还保存很多石刻造像,这些造像从组合、体量等方面综合判断不是洞窟中原始配置。讲解员说,经他们研究判断是北周灭佛时期,当地信众僧侣为保护寺院中的这些石刻造像,搬运到这里加以保护。因数量最多,133窟也因此又被称“碑洞”。
18块石碑中10号、12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16号碑除了千佛雕刻外,其中穿插雕刻的内容也是特别精彩,雕刻技法圆淳自如,刀法娴熟挥洒,不是一般的工匠所能达到。
10号碑局部
第10碑是麦积山石窟所有石刻造像中最具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一块碑刻,它将众多佛传故事用浮雕的手法集中雕刻在一石碑上,被称为佛传碑。该造像碑众多的画面,丰富的内容,以及采用了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多种艺术手法,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宗教价值、艺术价值。
除了上述的万尊小佛和众多石刻碑,133窟还有一处今人动容的小沙弥塑像,这便是著名的“东方微笑”。小沙弥的泥塑像位于133窟东北角第九龛,身高不足1米,细眯双眼,面带微笑,憨态可掬。这一已经“绽放”了上千年的微笑,祥和、宁静、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打动了许多参观者的心灵,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的不是小沙弥,而是我们周边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小孩,使我们感到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由于133窟是特保单位,禁止拍照摄像,以上图片来自麦积山资料。
121窟在西崖上层西端,开凿于北魏晚期,宋重修。该窟最出彩的是壁龛内的菩萨与弟子像,弟子塔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倍感自然与亲切。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从第121窟窃窃私语的佛弟子像中,可窥见当时的工匠们己突破了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提炼,创作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
123窟开凿于西魏,洞窟平顶方形窟,正壁塑一佛二菩萨,左壁维摩诘,右壁文殊师利菩萨,里侧塑二弟子,外侧塑男女二侍者(童男、童女)。窟内佛造像生动秀美,菩萨清秀、苗条。维摩诘造型清瘦,宛如封建士大夫形象,不同于壁画和浮雕中通常所见似病容的老者。文殊像服饰华丽,表现出沉静无畏,潇洒大度之风范。
讲解员说,该窟最精彩的就是着少数民族装束的这两尊童男、童女造像,天真、稚气、纯朴、活泼、生活气息很浓。塑像着力于刻划人物的面部,对于躯体和动态则作相对静止和简练的整体处理,从而突出了人物 神情和内心世界的表现,专家给予了这二身塑像高度的评价。
因44窟不在一号线上,我们是观赏完西崖的其他洞窟后又另行折返回去。44窟是西魏窟,也是麦积山石窟中的精华。洞窟四角攒尖顶窟,高2.25米,面阔3.20 米,进深1.9 米,窟前部塌毁,仅存后部造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主佛高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下摆部分层层叠叠,层次清晰丰富,像无数盛开的花瓣。佛面形方园适中,端庄典雅、眉目细长、微微俯视、嘴角内含、面带微笑、眉目中传递出一股浓浓的慈母之爱,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
讲解员说,人们时常会津津乐道于解读蒙娜丽莎画像的微笑,却鲜有人知麦积山石窟中更有一位泥塑女性已经在此微笑了上千年,她就是上面描写的主佛像一一乙佛氏塑像。她那温柔的笑容颇具东方韵味之美,只是祥和表面下却尽是唏嘘。这位泥塑女性为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据记载,乙弗氏在其16岁时,嫁与南阳王元宝矩,后随着元宝矩在长安登基,史称魏文帝,乙弗氏也随之册封为后。然而为拉拢柔然国,文帝只得与柔然和亲。生性善良的乙弗氏让出皇后之位,远走秦州,削法为尼。但即便如此,新皇后依旧心生嫉妒,且随着柔然大规模的大军压境,大臣们建议以处死乙弗氏来换取稳定。选择“望陛下长安百岁,天下富裕安宁,我无恨”的乙弗氏最终自尽而死,时年仅31岁。在其死后,她的儿子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乙佛氏塑像
由于是皇家工程,高级工匠所塑,44号洞窟的主佛像乙佛氏塑像,现今看来无论是雕塑手法,还是艺术造诣都无可挑剔,是一件今人称绝的十分完美的古代雕塑作品。我们也正是从纪录片中看到如此精美的塑像和她凄美动人的故事,才特意申请来此一观芳容,但却错过了旁边乙佛氏的墓藏窟一一特窟43号,有点小遗憾。
游览完麦积山石窟,站立于山崖之下,麦积山高达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很多人不免会好奇:如此之高的工程古人是如何修造的?工作人员说,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工匠是从下堆积木材,达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可见工程之坚难、用料之众多、技术之高超。尽管现代技术能够创造出更美的东西来,但依旧是比不上古人的智慧与技艺。面对经历千年沧桑的遗存,与那些具有灵魂的塑像,我们心灵有极大的震撼感。作为后人,站在1600年前就负有盛名的麦积山,再见眼前石窟泥塑之美,一股属于古老东方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