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团,大多数人是第四次来巴马了,我第一次来巴马是12年前。”11月1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赐福湖游船上,新加坡游客林仁耀和夫人刘莲珠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这边的空气很好,水好,青菜也特别好吃。来到巴马,睡眠更好了,我们70多岁,觉得好像还很年轻。”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地区,近日,记者跟随“点亮灵山秀水 共享美好生活”2023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采风团,在5天的时间里探访了水晶宫、百鸟岩、百魔洞、巴马长寿博物馆等地,实地领略游客们眼里的“巴马好山水 长寿养生地”。
好山好水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名词就是“生态”和“长寿”。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也是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国内双认定为“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的县。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指出:“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你们巴马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很多,这些都是发展生态产业很好的条件。”
命河 邓敏敏 摄
这段话不仅篆刻在巴马各大景区的墙上,也篆刻在了巴马人的心里。在接受采风团一行的采访时,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委副书记、县长余浩学表示,近年来,巴马紧紧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赋予的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和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三大战略定位,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路,打文旅康养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做精做优特色旅游文章,努力推动巴马旅游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巴马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今年1至9月,巴马预计接待游客722.39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73.91亿元,游客人数和社会旅游总消费与2019年同期相比较,都实现了增长。
水晶宫 张莉娟 摄
盘阳河流域作为巴马长寿文化的主要载体,串联了水晶宫、命河、百魔洞、百鸟岩、赐福湖等重要景点。今年4月25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中央歌剧院的音乐家们在水晶宫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山洞音乐会,现在人们还能在水晶宫看到中央歌剧院巴马(水晶宫)山洞音乐会的标牌。一位刚刚开始实习的河池市小姑娘腼腆地告诉记者,她已经是今年第3次来水晶宫游玩,除了第1次是自己慕名而来,后面的几次都是带朋友过来玩的。
百鸟岩 邓敏敏 摄
让采风团大多数人留下印象的百鸟岩则位于甲篆镇烈屯西北面的漠斋山下。百鸟岩全程没有其他溶洞常见的那种七彩灯光,除了水声,就是导游娓娓道来的讲解声。因进出此洞有“三明三暗”处,仿若“三天三夜”,故英国洞穴探险队曾由衷地感叹,在洞中探秘可体味在地球上消失三天三夜的感觉。
养生福地
“我来巴马之前是听朋友介绍的,来了之后发现这里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水好、空气也好,很适合度假养生。”70岁的付明义是盘锦人,现在已经是旅居巴马的第3年,并大有继续旅居下去的劲头。他说,“我后来也介绍了好多朋友过来,现在每天晚上有空的时候,大家就会约着来百魔洞这边跳跳广场舞。”
“我也算见证了巴马整个旅游、康养的发展。”77岁的旅居人士尤庆辉祖籍湖南,在贵州工作,2007年来到巴马,他对巴马不一样的地磁、土壤、水、空气、阳光等“五个不一样”如数家珍。
99岁的巴马老人 邓敏敏 摄
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百魔洞开发后吸引了大批的旅居人士来此康养疗养、长期生活居住。如同百魔洞景区门口广场上那块写着“我们如此热爱巴马”的牌子一样,这也是记者采访过程中的强烈感受。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旅居人士多数会选择在百魔洞周边的村屯租房或购置房产,而百魔洞所在地甲篆镇坡月村则是他们最活跃的聚居区之一。除了百魔洞景区周边,盘阳河畔也经常能看到旅居人士唱歌、跳舞、锻炼的身影。记者在百魔洞还遇到了当地一位99岁的老人,健步如飞地穿过洞穴返回山上的瑶寨,有一位游客拉着她兴奋地举着手机对她说:“看!3年前我拍的视频里就是您!”
旅居人士和团队游客在巴马 邓敏敏 摄
余浩学告诉记者,文化和旅游部各级领导曾先后多次率队到巴马调研指导,12个司局、7家单位和3家社会团体与巴马建立了联系。文化和旅游部还指导编制了《巴马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他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巴马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长寿养生文化为核心,融合自然生态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康养美食文化、红色文化等,以‘康旅融合、文旅融合’为两大抓手,统一布局,做好核心景区‘点’、串好特色主题‘线’、铺好乡村旅游‘面’。”
振兴之路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神秘的瑶寨、悠闲的百岁老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居人士陆续前来,为了让这些旅居人士和巴马人民获得更好的体验,乡村振兴正从巴马随处可见的标牌上,融入巴马的方方面面。
甲篆镇百马村坡纳屯成立了坡纳农家旅馆协会,农家旅馆是公司负责经营,协会统一管理调配的“公司+农户+协会”的管理模式。游客住宿,统筹安排,经营收入全屯有份,农户按股分红,形成了人人有工作、个个有事干、家家当老板的创业氛围。
现场制作养生捶 邓敏敏 摄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的文旅项目,位于巴马最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新民社区的壹秋堂非遗工坊,是经文化和旅游部挂职干部前期调研、自治县人民政府审议同意设立的。项目以瑶族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巴马文旅资源为依托,立足当地长寿文化及民间民俗,开发文创手工艺品、建立产学研创基地、培育瑶族新手艺人,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灵活多点就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工坊非遗展示及产品展销区摆放的色彩缤纷、带有浓厚巴马特色的养生捶、养生枕等手工艺品,获得了采风团一行的青睐。巴马镇新民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9月揭牌启动以来,工坊采用“培训+订单+新手艺人”的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居民就业30—50人,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家庭照顾”的迫切需求,“谁不想在家门口工作呢”。
采风团团员们在巴马水谷 邓敏敏 摄
在巴马的“五个不一样”中,唯一能轻松带走的就只有水,有此想法的还有深圳市四季甘泉食品有限公司总裁张文胜。他告诉记者:“2014年,我们几个朋友到巴马旅游,感觉这里生态环境好,水质更好,当时就以‘消费扶贫’的方式买水,帮巴马水扩大市场。”意识到帮扶效果有限后,他们一起成立了广西巴马四季甘泉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并在巴马燕洞镇投资打造了一个由四季甘泉水厂、水文化博物馆、水源地景区和酒店组成的巴马水文化庄园——巴马水谷,完成了从“助销售”到“自生产”的发展路径。“除了我和水厂厂长不是本地人,四季甘泉的所有员工都是当地村民。我们还会提供员工餐,手把手教村民们工作技能,他们收入高了,日子好了,也吸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