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港文创村成为平潭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平潭乡村旅游开发示范地。有1/3以上的村民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赋闲劳动力得以重新利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北港村创业,餐饮、摊铺、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北港文创村的经营业态基本是以餐饮(吃)、特色民宿(住)、工艺品及便利店(购)、台湾文创展示及在地渔村文化(游)为主,极大促进北港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经营户年均增收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2019年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全村经济总产值达1.53亿元,其中旅游经营达21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3万元,2019年人均纯收入37600元,其中人均旅游纯收入8300元。北港村先后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福建省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石头会唱歌”艺术聚落
“风中旅行”艺术聚落
石头会唱歌
文创产品
台湾佛光大学参访北港村
2 流水镇山门前村
平潭流水镇的山门前村,又名“山门村”,这座有着7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散落着无数的珍宝和传奇:层层叠叠、依山傍海的石头古厝,明代布衣侠士林杨告御状的传奇,村民操练藤牌操抗击倭寇的故事,最为神奇的是村子里还有因抗击倭寇被奉为女神的“半山妈”……
山门前村的古老石头厝群,多次印刻进游人的镜头,历经了无数风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平潭人。如今,石屋静静地伫立在山间,高挑的风火墙仿佛像是跳跃音符,给远道而来的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说起山门前村,除了值得夸赞的山色风光,更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山门前村民为抗御倭寇侵扰,操练藤牌的历史故事。山门前村的藤牌操发源较早,迄今约有六百年历史。《平潭县志》记载山门前村人曾特聘水师守营教头为师,武功、舞技渐渐精进娴熟。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藤牌操的表演还十分盛行。山门前村的藤牌操还参加过县文艺会演,九十年代藤牌舞参加福建省文联举办的民间舞蹈展演获演出奖,并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分卷》。从军事——体育——娱乐,可谓藤牌操演化的“三部曲”,也可谓是山门前村历史的活化石。
3 澳前镇北楼村
北楼村居于澳前镇的偏隅一角,是澳前镇龙北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东北侧与官姜村相对,西与龙山村比邻,南至龙南村,占地约1100多亩。这个村落有300多年历史,村中常住人口约360余人。据村民林孔茂介绍,清朝时期,分别有一家吴姓和一家林姓的人搬迁至此,最后发迹形成如今的北楼村,因此村里以林姓、吴姓居多。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这句诗用来形容北楼村再合适不过了。站在村口远眺,浓浓古意扑面而来,悠远寂寥的村落,静谧中透露出沧桑质朴的气息。放眼望去,石头厝顺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石头厝群落前,是一大片开阔的农田,这里便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劳作糊口的宝地。正逢盛夏,绿油油的农作物点缀着多彩野花,煞是好看,别有一番趣味。
探寻村内,随处可见石头垒成的院落,村道纵横贯穿,使栋与栋的石头厝巧妙结合,给人以一种棋盘般的整洁之美。在古村转悠时会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们靠着竹椅,在树影斑驳的墙根下,闲话家常。一方窄窄的院落里,看一方蓝蓝的天空,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地过下去。
穿过村子,抵达村里的后山,令人称奇的是,这个落在山间的静谧古村背后竟是“别有洞天”。站在山头,你才豁然发现,原来北楼村与龙凤头海滨浴场仅隔一步之遥,看碧海蓝天,听涛声拍岸,不失为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这里远离纷扰,坐拥着欣赏海岸线的上佳视角,这头山、那头城的奇美转换,让人有一种站在云端里赏风景的味道。
4 流水镇东美村
东美村,早前又名东尾村,位于流水镇东海仙境旁。这里有一个渔港,当地人称之为“南澳”,在明代就是有名渔港。根据《平潭县志》记载,明代时流水镇的湾头街,也就是流水镇东海村(东海村是行政村,包括了东美村、下厝场村、平园顶村、三对排村4个自然村)是十分繁华的渔市。
它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商,成为平潭旧时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而散落在岛礁港湾、厝后庭前、茶余饭后的渔家文化,如同一坛历经岁月的家酿酒,持久弥香。2014年11月,东美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开发渔村文化,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旅游,渔村蓝图徐徐展开。
走进东美村,这个小小的村落沿山而筑,依山临海,几座别具特色的石头厝静静地立着,墙体是古早的乱石砌法。在村子中间有一座废弃的石头厝,据介绍当年日本人第一次侵犯南澳港时,这座石屋就是抗日据点,旁边有几座房子都被烧毁了。据平潭县志记载,1937年第一艘日本战舰来到南澳,东尾村的房子被烧了三座,1938年日本人的大炮挺进来,盘踞在崎头山,就是东美村后面的一座山。第三次1943年,日本人再次从外海侵入南澳。1945年3月,日本第四次派了六艘军舰入侵南澳,被士兵与渔民们打得抱头鼠窜,成为平潭抗日史中一段传奇历史。
炮火硝烟早已在历史的进程中飘散,现在东美村因为地处平潭著名的风景区东海仙境旁,成为许多背包客摄影采风之地。
5 敖东镇青观顶村
枕石听涛,卧看千里风云;农耕细作,静观百态秀景……这是中国传统村落青观顶村的真实写照,它盘踞高地之上,有着依山傍海的天然气势、古色古香的石厝风情,更有奇幻传神的“一片瓦”传说。
青观顶村位于敖东镇,从地图上看它处于平潭麒麟岛的后蹄。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青观顶村的古厝见证了历史的风雨沧桑,行走其间,感受着岁月遗留下的痕迹,让青观顶村充满着传统色彩。
青观顶村的石头厝大都由花岗岩建成,色调统一,整体上给人和谐明丽之感。据了解,青观顶村的古厝大都集中在村落的南部,保存较为完好,现在村里最主要的两座古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些古厝多大都是少见的“六扇厝”结构,即房屋是一厅四房的布局。还有一种是更为少见的“三道厝”结构,这种布局实际上将整座房屋分成前房、中院、后房三套,在从前只有大户人家才住得了这样的房子。
站在村子高处,层层叠叠的石厝沿着道路在眼前铺展开来,不远处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依山靠海给这个村子带来绝佳的景致。村子里最著名的景点当属“一片瓦”,据了解“一片瓦”地处东边山山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1380年,距今已有634年的历史,被誉为平潭十景之一。实际上它是先人们在一块巨石下因势而建的石庙,据介绍,“一片瓦”前有一口石井,传说是铁拐李路过时留下的,因而古人在巨石上留下了“片瓦仙踪”的石刻。
6 苏澳镇斗魁村
斗魁村位于苏澳镇最北端,东与平原镇毗邻,西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临海坛海峡,北与大练岛隔海相望。这个全村户数451户,人口1755人的小村落,却拥有七座奇特的山峦围绕,当地人把这七座山称为——金山、银山、燕山、对面山、出芦山、葫芦山、大石斗山。由于这七座山如同“北斗七星阵”的排列法,“斗魁村”村名起源于此。
除了一村七山围绕,那一整片色彩斑斓的石头厝是斗魁村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另一个主因。站在当地人推荐的观赏点上,青山、村落、渔港、海湾一览无余,民居高低错落,共同形成了一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优美渔村风景。
绕过斗魁村头,眼前就是一片蓝色的大海。对岸是正在施工的福平铁路公铁大桥,而海滩近处是一艘艘靠港的小渔船,各种色彩斑斓的渔船系缆于小小的港口,如同一幅油画铺展开来,底蕴十足、风景宜人。
倚着苏澳天然避风港,斗魁村渔业和海上运输业比较发达,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据平潭县志《方舆纪要》记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入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
7 白青乡白沙村
白沙村位于白青乡,这里地处海坛岛北端突出部。如果把大岛形容成一只麒麟,那白沙村就刚好位于麒麟角的尖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面临海。
白沙村的地势较为独特,由西至东如同小山丘般逐渐降低。村落被5座山丘包围,最高的山叫做尖风山,位于村落的西侧,海拔高度近百米;东边的山丘形状如同骑马者突然勒住缰绳,顾名思义称为“骑马顶”。不知何因,骑马顶极其受欢迎,百年来,村民们依山而建房,居然占用了近一半的山丘。
村子的西边还有一片海域,称为白沙澳,当日,尽管海面稍有雾色,却能看到不远处的两座岛屿,站在村子里头的石阶上,便能一览远处海景,配以平潭特色石头厝,再添上高耸的教堂顶端,恍若之间,似是跑到了地中海一般。
在白沙村码头前,紧邻大海的是整片的石头厝,保存十分完整。这里依山傍海,层次分明,是摄影家眼中最为理想的聚焦之地。因为房子的年代久远,百年古厝也隐匿其中。因为火成岩的石头具有沧桑感,那深黛色的石头纹理加上红瓦的屋顶,形成一幅油画效果的石头厝群落。
白沙村,真是“村如其名”,依山而出,傍水而生,不同于其他临海村落的粗犷形象,如同邻家少女般,出落得干净秀气。停走之间,如同进入到一片极为纯洁的世界般,再与村民们寒暄一番,或是坐下聊聊村里的平凡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平淡中,却觉得心境安宁。
8 北厝镇山利村
走进北厝镇山利村,宛如误入世外桃源。如今的山利村正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处处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牛羊低头吃草,蜂飞自在蝶舞。一路上,树木葱郁,夏意甚浓。香樟树、榕树、芒果树经过细雨冲刷,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沿着石板铺就的蜿蜒古道,穿过一排排青瓦石厝,不一会儿就到达山利村的中心。
村中心是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石头房,门前尚堆着零零散散的老旧农耕物件,探头环视屋内,早已是人去楼空。
老屋房前,安静伫立着一棵参天大榕树,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斑驳交叠刻画在枝干上,如歌似泣。树上挂着一盏盏红艳艳的小灯笼,远远望去,似是挂在树上的祈福牌,默默为村民祈求幸福与安康。根据调查,这棵榕树已有300年历史。老树早已被村民们视为村子的守护神,成为当地的一大标志。
9 苏澳镇民主村
民主村原名玉屿村,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据平潭民俗文化研究者吴金泰介绍,明朝嘉靖年间,来自福清玉塘村的吴姓人家搬迁至玉屿村,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最后发迹昌盛。如今,村中户籍人口2000多人,以吴姓和阮姓为多数。
通过航拍镜头俯视民主村,整个村庄坐落于山海之间,远眺村里田野,连绵起伏,气势磅礴;近看石头房子,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依海而建的村落里炊烟袅袅,让人不禁想到了《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投身其间,立时抛却了城市的喧嚣,让人仿佛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气息。
民主村的古建筑非常有特色,放眼整个平潭,很难找到像这样特色鲜明的古厝群落了。。穿梭其间,细数村落风情,红砖古厝构造精美,颇具闽南特色,虽然大多都已荒废,但亦可见当年的气势雄奇。
在民主村北侧,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厝映入眼帘。其中,一栋砖石混合结构、门梁高挑的闽南风古厝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古建筑是平潭典型的“四扇一落两护堂”结构布局,整体看来十分气派。据介绍,这座古建筑其实是清代女诗人林淑贞的故居。
1952年,民主村成为了省级老区革命基点村。如今,在村中一处小山丘上还耸立着一座碉堡。碉堡作为民主村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总能勾起许多老一辈深深的红色记忆。
综合自大美福建、古村记等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