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树立整体课程观,通过教学和游戏活动促进生活活动质量的提升。一是针对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培养重点,生成教学活动内容。“只有实际的进行与每一个幼儿的生活密切相连的教育,才可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与幼儿个性相适应的教育。” 二是以与幼儿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例如,针对食品安全、健康饮食等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进餐环节,开展相应的食育活动。所谓食育,不仅指教育幼儿营养均衡、健康饮食,而且包括传授食材选择、食品生产、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等有关“食”的知识,进而引导幼儿体验丰富的食文化,开展健康饮食活动。三是通过生活活动检验、巩固集体教学活动效果。四是生活活动游戏化,即丰富生活活动组织形式,提高生活活动的趣味性。
02
打造具有生活化和生长性的教育空间
生活化的教育空间意味着活动室不再是一个模式化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个性化的生活空间。一是幼儿园的空间规划应当具有生活性,环境创设可以根据家庭概念设计。这个“家”可以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区域,如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建构区、自然角、娃娃家等,多种分区可以满足幼儿个别化的生活与学习需求。可以在区角铺设地毯,放置柔软的靠垫,摆放儿童沙发等,使活动室里具有家一般的温馨感。可以在活动室里投放大量生活性材料。生活性材料是指那些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来的废旧材料或真实生活材料,如废旧报纸、瓶子,水果、蔬菜等,从而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的。
二是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应当具有生命气息。所谓生命气息,是指在这样的空间里幼儿能够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看到自己成长的痕迹,这个空间里的东西是属于幼儿的。因此,幼儿园的空间设计应当包括幼儿创作的作品、幼儿成长轨迹乃至幼儿生日愿望等关乎生命成长的内容的展示。
生长性的教育空间则意味着活动室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充满着教育可能性和发展助益性的场所,能够全面促进幼儿的成长。发挥教育空间的生长性即发挥环境的内隐教育作用,以避免教师的反复说教。例如,利用不同的生活图标,发挥不同的生活教育功能。通过有提示的环境,如入园五件事、餐后活动示意图等,提高幼儿的生活条理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巩固和提高生活技能。通过有记录的环境,如心情卡、动植物日记等,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有规则的环境,如图书公约等,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等。
03
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更加自然、自主
一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应当注重完整性和流畅性,让生活更加自然。可以考虑改变原有的将一日生活时间划分为多个具体时间段的“碎片化”方式,改为根据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幼儿的兴趣、需求,整合一日生活,使之“模块化”,从而为幼儿提供大段充足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
一方面,可以将先入园再户外活动的两个独立环节整合为一个灵活的时间模块——晨间活动。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来园以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时候去户外。
另一方面,可以将如厕、盥洗、喝水、点心等环节整合为一个时间模块,并与区域活动灵活衔接。可以分为三条路线:集体教学—如厕、洗手、喝水—点心—区域游戏,集体教学—区域游戏—如厕、洗手、喝水—点心或集体教学—如厕、洗手、喝水—区域游戏—洗手、点心—区域游戏。灵活的路线选择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
另外,进餐环节可以不再做具体细致的餐前、餐中、餐后的时间划分,而是将整个环节归为一个模块,跟随幼儿的速度自然进行。此外,午睡、盥洗、点心环节的时间也可以模块化,以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活节律,从而为起床、吃点心速度不同的幼儿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归根究底,一日活动计划应当是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行动指导框架,而不是枷锁。在这个行动指导框架内,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状态,灵活把控活动之间的起承转合,保障一日生活的自然推进。教师拥有对一日活动计划节奏进行适当调整的权利,教师遵循的依据是幼儿的活动节律。
二是过渡环节的组织与实施可以更加灵活,从而让生活更加自主、自由。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指出,“完善的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思考和同时处理许多事情,并且通过合理的分工,通过有机的分解和衔接,来提高行动的效率。幼儿不必等到一件事情做完了才能够做另一件事情。这样的过渡环节既保证了不同活动的按顺序发生,又保证了一日生活的连贯性”。
教师应当打破原先的齐步走形式,采取更加自由、自主的过渡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之间自然转换。一方面,可以灵活把控过渡环节的时间,使时间安排更加适宜,从而保障活动之间的流畅衔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过渡内容,增加丰富的材料,充实幼儿的生活,减少过渡环节中的消极等待现象,从而使过渡环节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从幼儿生活的催促者变为幼儿生活的陪伴者,从带着幼儿生活变为与幼儿一起生活,不断提升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挖掘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04
不断提升通过生活活动进行教育的专业能力
生活活动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教师,但这有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转变角色,回到幼儿教育的原点,与幼儿一起生活,从幼儿生活活动的“指挥者”“监管者”转变为幼儿生活活动的“陪伴者”和“援助者”。例如,在如厕、洗手、喝水环节,教师可与幼儿一起洗手、喝水,并对有需要的幼儿给予适当提醒和帮助。又如,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与幼儿进行适当的交谈,以创设愉悦、轻松的进餐环境。教师要求幼儿进餐环节不要讲话主要是让幼儿明白口中有食物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讲话,而不是说整个进餐过程应该保持沉默。与幼儿一起生活,和幼儿良性互动,关心幼儿所关心的事,对教师来说,是最需要具备的素质。
教师还应当提升通过生活活动进行教育的敏感性和专业能力。一是提升观察、记录和反思的能力。通过持续的观察、有效的记录和系统的反思,发现生活活动存在的问题,捕捉教育契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提升家园合作能力。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养成具有反复性,不仅需要教师在园的努力,也需要家园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沟通形式可以多样化,沟通内容可以多元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照片等资料,与家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沟通,以达成家园教育共识。
配图/网络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 相关阅读 ☟
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