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文化拥趸众多 生存发展忧喜参半
一盅两件、饮茶看戏,这就是老广东人一个午后最惬意的生活,粤剧也是许多广东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广府大戏,粤剧已有200多年历史。2009年9月30日,广东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岭南地区首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比国剧京剧还早一年。
一直以来,粤剧始终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拥趸众多,粤剧生命力之活跃令中国曲艺家协会有关专家前往广东调研之后发出“广东粤曲无淡季”的感慨。但粤剧界人士认为,粤剧想要再现辉煌,还必须跨越行业老化、编辑奇缺、大师渐少、精品难得四道坎。
四重困境
目前虽兴旺 发展几道坎
尽管目前粤剧生命力仍然强旺,但是不少业内人士反映,对于其长远发展,仍然存在种种困境。
行业老化
观众老了 演员穷了
“南方剧院的拥趸基本上就是那两三千人,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广州粤剧院有关负责人徐碧坦言,粤剧目前最大的问题仍是观众群体单一,年龄层多数在40岁~50岁之间。
徐碧告诉记者,虽然广州粤剧院每年有近600万元票房,但是要养活院内广州粤剧团和广州红豆粤剧团共200多人仍然非常吃力。
人才奇缺
编剧难找 苗子不好
缺编剧缺好剧本也是粤剧发展的掣肘之一,已故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生前多次指出粤剧编剧青黄不接,女姐甚至直言:“编剧现在只剩下‘一个半人’了。”据业内人士介绍,全省能基本独立完成粤剧编剧创作任务的编剧仅有20~30人。广东粤剧院下辖3个粤剧团,竟没有一个专职编剧。据一项在全省范围调查显示,24~40岁年龄段的作者仅有3~5人。
徐碧告诉记者,除了缺编剧还缺好的表演苗子,现在真正愿意从事粤剧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广州粤剧院现在每年大约只能招到2~3人,很多还是从湛江、茂名等地的粤剧学校招来的,但是当地粤剧教育水平不高,所以招来的学员也是不甚理想。
大师渐少
前辈逝后 难觅高手
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副理事长孔庆炎认为,人才青黄不接、好剧本难得一见、观众不成气候,导致现在的粤剧界难出大师级人物,大师级的艺术家对于扩展粤剧的声誉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比如红线女,即使不是广东人,全国仍有很多人认识红线女,听过她的《荔枝颂》。但是,红姐去世后,广东粤剧界就再也没有一个能够跨界叫响名头的表演者了。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粤剧演员,距离大师级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缺乏了有号召力的大师,也会影响粤剧的影响力。
精品难出
新剧不旺 老剧撑场
在今年三月举行的广东粤剧工作者座谈会上,老剧作家林榆如曾举了一个例子,今年初,中央举办全国优秀剧目演出,由他编写的《伦文叙传奇》在北京登台表演,听到这个消息,林老有喜有忧:“19年前就出去演过,19年后还是这个剧本!”至今还靠近20年前的老剧目撑门面,粤剧缺精品的现状可见一斑。
据悉,近年来,粤剧界也不乏佳作,但是像昆曲《牡丹亭》那种能够演遍全国,叫好叫座的精品还是不多。
出路何在
改革兼保护 造血要投入
粤剧的出路何在?针对其面临的问题,国内粤剧界也面临着思考自身未来发展的路向。就目前来看,运营主要靠政府和剧团的共同作用,而未来发展还是需要培养新人。
双管齐下
政府多扶持 剧团新尝试
一直以来,广东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对粤剧的扶持和发展,从1990年开始,广州市就举办了“羊城国际粤剧节”,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2012年的第六届国际粤剧节吸引了来自海内外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个粤剧团、258个剧目参加52场演出,吸引了逾1.4万名观众捧场。2009年,粤剧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获得了政府部门的空前关注和扶持。在粤港澳三地提交的申报书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粤剧的保护,三地向国际的承诺非常明确,即一旦粤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在5年之内投入2.84亿元人民币进行推广保护。
在粤剧的创新方面,广佛两地针对粤剧表演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创举,徐碧表示,这几年为了不断创新粤剧形式,剧团针对传统剧目做出了大量改革和创新,每当有新剧上演都会吸引一些新的观众走进剧场。2005年,佛山青年粤剧团策划创作了新编大型粤剧《蝴蝶公主》,结合现代音乐元素,运用先进的灯光技术,使粤剧更具现代观赏性。这一剧目多次进入大学巡回演出,深受追捧;2010年2月,由著名喜剧明星麦嘉编剧和主演的原创粤剧《痴英台憨山伯》在广州首次试演,主演甚至带领观众唱起《老鼠爱大米》。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从2011年开始就着力于进行粤剧数字化的工作,他告诉记者,他们准备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动作捕捉仪,将粤剧名家唱念做打的动作记录下来使之数字化,并建立三维影像,进行存储,今后进入这些粤剧数据库,就能够通过三维动画看到名家表演。
培养新人
演员从小抓 编剧要敢用
为了培养粤剧接班人,广州市荔湾区少年宫开办了少儿艺校粤剧曲艺班,建立了三元坊小学生粤剧示范班,班上学生结业后有针对性地升到广州四中,西关培正小学成立了“粤剧曲艺班”,广州十一中学增办粤剧曲艺教育课程,还以光扬幼儿园为试点,在西关小红豆、广雅幼儿园、粤剧銮兴堂少儿培训班开设粤剧兴趣班。
宋俊华教授认为,粤剧在广州地区大学内的影响和渗透还远远不够,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粤剧的主要原因是接收的渠道太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以中山大学为例,他们有一个几近专业的京剧社,并排演过全本《锁麟囊》,并在多个地方巡演。徐碧表示,他们已经连续10年坚持送戏进校园,就是希望通过让大学生群体了解粤剧从而喜欢上粤剧。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罗铭恩曾经专门撰文为培养优秀编剧献策,他提出要敢于起用编剧新秀,并以越剧界近年崛起的编剧新秀余青峰为例, 不足40岁的余青峰几年前还是一个无单位、无职称、无固定收入的“三无”编剧,正是这个“三无”青年编剧人员,近年来连续摘取戏剧大奖,其作品越剧《赵氏孤儿》200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越剧《李清照》荣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
本地现状
粤人爱看戏 尚有生命力
人气火爆 上座率近百 粤语区最爱
南方剧院是广州粤剧院的定点演出剧场,这个老字号的剧院最早建于1937年,1996年曾经进行过一次全面的装修和升级,它和江南大戏院一道成为不少广州老戏迷过戏瘾的定点场所。广州粤剧院有关负责人徐碧说起粤剧的市场并没有一味说难,徐碧告诉记者,每年如果有新剧上演,上座率甚至可以达到99.5%,一年的演出场次达到300~400场,票房收入接近500万~600万元。
根据广东省文化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内约有各类粤剧团300多个,其中一线的粤剧团体有9个,二线粤剧团体有10多个,三线的粤剧团体有30多个,活跃在佛山、广州、东莞、中山等地登记在册私伙局达1140多家,每年入场观看粤剧的观众超过千万人次以上。而根据广东粤剧院不完全统计,目前省内的粤剧爱好者达150万人次,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
粤剧作为以粤语为主的地方戏在二、三线城市尤为受当地居民欢迎,根据茂名市文化部门统计,茂名市农村登记在册的临时演出点达1200多个。以广东省粤剧院为例,今年12月至明年1月间在深圳、中山、电白、吴川等地的巡回演出就达13场。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副理事长孔庆炎告诉记者,中国曲艺协会专家前往广州考察粤剧发展情况时曾感慨“广东粤曲无淡季”,甚至超过京剧,而根据北京市2012年演出市场调查统计,全年北京地区京剧类演出1281场,观众仅40.6万人次。
未来一代 听过的很多 会唱的很少
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针对“传统与传承――粤剧文化在校园弘扬”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一次《小学生眼中的粤曲》调查,由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与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共同参与,共有743人次填答了问卷,参与问卷的小学生年龄在6~12岁之间。
戏迷生态 喜欢过戏瘾 私伙局火爆
云峰粤剧团是广州老牌民营粤剧团之一,也是目前广州唯一一家在茶楼上演折子戏的粤剧团体,已有14年的历史,该团团长嘉华说:“云峰粤剧团唱了14年,常来的戏迷就是那百把人,现在转了场所,依然是他们来捧场。现在不少戏迷已经不满足坐在下面听戏,每次他们表演结束,就会有很多戏迷按捺不住戏瘾,自己亲自上台,跟着剧团的乐队唱上一曲,尽兴方归。
在嘉华看来,现在的戏迷去茶楼饮茶看戏不单只是为了看戏,而是一种社交活动,很多老人退休无事,每天下午这三个小时看戏、喝茶、聊天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老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剧团的经营甚至稍有改观。云峰粤剧团团长嘉华告诉记者,云峰粤剧团成立了14年,积累了一大帮老戏迷,所以每天都能保证近百人的观众量。
在深圳罗湖口岸附近的华侨大厦、港城商贸楼、交通楼、火车站大楼和罗湖商业城曲艺园等地,共70多家供粤曲私伙局过戏瘾的曲艺社成行成市,根据香港一家曲艺杂志对罗湖口岸曲艺社的调查显示,深圳曲艺社消费对象超过90%为过关的香港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登记在册的私伙局共有1140多个,其中佛山就达500多个,其次是中山、东莞和广州,活跃在广州的粤曲私伙局有100多个。
他山之石
香港投入大 昆曲是模范
香港粤剧 大学开课程 戏曲拉产业
2009年,广东粤剧在广东省、香港、澳门的联合申报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港一直以来都是粤剧发展和传承的重镇。2012年,香港地区有记录的粤剧(包括粤曲)演出达到两千多场,其中数家历史悠久的剧院都有整本的粤剧上演,经营都相当不错。香港早在2000年就在数家大学开设了戏曲课程,极受欢迎。根据香港一项名为《粤剧观众拓展计划》的调查显示,香港每年粤剧业余演出全年消费总额达120亿元,业余爱好者学习粤剧每年学费总额达64亿港元,并带动多个产业发展。
香港粤剧发展繁荣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特区政府在西九龙这一近年最重要的、堪称大手笔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案中,把戏曲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戏曲中心不仅将是西九龙这个巨无霸式的综合性文娱中心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艺术演出设施,同时其位置也在最佳处,不仅邻近地铁出口,未来或许还可以直通京九铁路。这个戏曲中心预计将于2014年投入使用,将会包括一个千人大剧场、两个中型剧场和两个茶座式的、可供小型演出的休闲场所,同时还会有交流、研究、展示和从事社会教育的场地。
除了西九龙建设中的戏曲中心,香港特区政府还通过古建筑活化计划复建、增添了专门上演粤剧的剧场。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馆,粤剧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中保存了大量粤剧的相关资料。
数据观察 票友兴致高 消费很惊人
在资金扶持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对粤剧的资助,近年来增长明显。现在特区政府每年给予各粤剧团的资助总额超过八千万港元,完全不亚于任何其他表演艺术样式。粤剧表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