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北临广西北海市,东望雷州半岛,东南与斜阳岛毗邻,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西面面向越南。
涠洲岛总面积24.74平方千米 ,岛的最高海拔79米。涠洲岛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有“蓬莱岛”之称,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
涠洲岛3亿年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亿八千五百万年之后一直处于陆地状态。直到五千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早期,此处仍处于干燥炎热的大陆气候环境中。到2500万年开始北部湾地区才大规模沉降,形成浅海陆棚,到300万年北部湾北部海水又渐渐退去,一直到90万年之间,涠洲岛又成为陆地,呈现风化剥蚀状态。
气候仍然温暖潮湿间或出现干旱。90万年之后的中更新世早期,涠洲岛又一次处于海平面之下,直到23万后的晚更新世后期,涠洲岛才完全上升露出海面,呈现出现今的样子。在250万年之后到7000年之间涠洲地区发生了至少四期数以百次的基性火山喷发,形成了现在岛上地层主体。这中间涠洲岛多次发生海洋风暴以及地震及引发的海啸, 加上平时海水与海岸的相互作用, 形成了现今涠洲洲岛丰富多彩的海蚀、海积、海滩地貌。
涠洲岛旅游区总体规划
1994年,为了加快北海市外向型旅游区的发展,合理利用和开发涠洲岛的旅游资源,有效指导涠洲岛的开发建设项目,受市政府的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海分院编制了《北海市涠洲岛旅游区总体规划》,并于1995年9月由自治区旅游局主持召开的专家评审会讨论通过。规划范围为涠洲岛全岛,面积为24.7平方公里,斜阳岛作为涠洲岛旅游区旅游项目的延伸地。规划强调了蓝天、绿地、海水、阳光、沙滩等旅游特色。
1999年8月,北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涠洲岛火山公园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范围为涠洲岛西南端的鳄鱼山,东、南、西三面临海,北面以蕉坑村、滴水村为界,规划面积39.6公顷。规划以鳄鱼山特有的自然火山资源为主题,以本土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为基础,强调其独特性和可观赏性,规划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功能布局合理、自然景观优美,集科普、休闲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公园。同年12月17日专家评审会通过规划设计方案。
2001年10月,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涠洲岛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2年1月该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根据涠洲岛旅游资源,将涠洲岛按“一环(环岛海域)两带(海岸景观带和开敞景观带)、十区(南湾娱乐度假区、竹蔗寮娱乐度假区、石盘河休闲运动区、海岛民俗风情区、北港生态度假区、相思湖生态园区、平顶山旅游服务区、北港新城区、南湾新城区和斜阳岛科考探险区)”的结构进行布局,通过海洋、沙滩、山体、水面、植被、田园、建筑等景观元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融,营造一个具有大地景观特色的海岛生态公园,促进涠洲岛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发展。2004年5月该规划经北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鳄鱼山景区
鳄鱼山景区位于南湾西侧鳄鱼岭,2009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区。鳄鱼山景区内有鳄鱼山灯塔、汤翁台、火山口遗址、龙宫探奇、藏龟洞、贼佬洞、百兽闹海、海蚀拱桥、月亮湾、珊瑚沉积岩景象、海枯石烂、月亮广场等景点,还有火山弹冲击坑、古树化石、水帘洞、海蚀柱、海蚀墩等地质奇观。
鳄鱼山景区
天主教堂
涠洲岛盛塘天主教堂位于涠洲岛盛塘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建于1853年,历时10年建成,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整座建筑主要取材于海底珊瑚沉积岩,运用周密的力学设计建成,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哥特式教堂,外表高耸的罗马式尖塔有着“向天一击”的动势,造成一种“天国神秘”的幻觉。教堂高13.5米,长56米、宽17米,全用岩石、珊瑚粒及竹木瓦建造,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教堂内可容纳教徒1500人。
涠洲岛盛塘天主教堂
博物馆
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馆内珍藏多种火山岩、珊瑚、海洋生物标本。所有标本都注有详细说明,并附有地质公园景区内相应图片。影像大厅有涠洲岛宣传片播放,动感大厅有4D科普电影,展示涠洲岛的海洋知识、地质知识。
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五彩滩
五彩滩景区位于涠洲岛东海岸,景区内长达1.5公里的海岸几乎都发育有20-50米高的海蚀崖,崖面耸立;海蚀平台在海蚀崖前展布,平坦而宽阔,退潮时可见宽达几十米至上百米的海蚀平台。在海蚀崖与海蚀平台的交界处形态各异的海蚀洞随处可见。
五彩滩
石螺口
石螺口位于涠洲岛西部,其附近村庄形似石螺,名石螺,属于海岸地貌,风暴事件和地事件趁沉积极为丰富。沿岸火山岩、海蚀岩,丰富、奇特、怪异。海滩西北部一名“望夫石”的海蚀岩,似身背婴孩的美丽少妇站立海岸盼夫归来。
石螺口
滴水丹屏
涠洲岛“滴水丹屏”位于涠洲岛西部的滴水村。滴水丹屏的形成堪称中国火山景观的奇迹,岩石形成的悬崖峭壁,是海蚀地貌,裸露的岩层有红、黄、紫、绿、青五色相间,纹理异常清晰,崖顶之上藤树缠绕,红花绿叶倒挂崖头,展现出旖旎多姿的色彩,取“丹屏”。巨崖岩层上长年涌动着水珠,不断地向崖下滴落,所以取名“滴水”。
滴水丹屏
涠洲岛灯塔
涠洲灯塔位于涠洲岛之巅,1956年设立,原为铁架结构,1969年改建为石塔。2002年,广东海事局拨款100多万元重建后的涠洲灯塔,高22米,内设旋转楼梯,上落方便,梯级铺贴红色花岗岩面层,塔身内侧贴白色瓷砖,外侧面贴白色仿石砖。灯塔采用高级铝合金刚化玻璃水密窗,耐腐蚀、防水性好;塔的底部和悬挑室底板处巧妙地开设通风孔,使灯塔内部长期处于通风透气状态;塔顶安装上海产铜制灯笼,灯光射程18海里;灯塔上部设计有瞭望台,可观赏全岛风光 。
涠洲岛灯塔
参考内容:广西地情、《北海市志(1991—2005)》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