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环江县城的大环江(东江)
小环江,又称小江和中洲河,中洲河又称三里河,源出贵州省从江县宰便区,全长136.5公里,深20.04米。
怀远中州河风光(小环江)
临江,旧称天河,思吾小江,俗名下涧河。临江有两个源头,一出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的如龙村,一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镇的旧洞村和九万大山主峰长老山西麓,两个源头分别流经环江的东兴、罗城的纳翁,融水的汪洞和罗城的宝坛,在宝坛拉若合流再经乔善、天河、于寨豆流入宜州的拉托,然后两源头在此汇合流经祥贝乡、刘三姐镇,于庆远镇马安村流入龙江。临江在宜州境内长37.5公里,深10.55米。
祥贝太极湾风光(临江)
宜州下枧河风光(临江)
龙江与她的三条支流合在一起使宜州地区及周边主要乡镇的水路互相通达,为龙江水域的航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早在汉唐时期,龙江及其支流上就有舟楫泛于诸水之上,郡县用兵,土民济用已在江面上上行下航,到了宋代,更有商船在龙江、大环江、小环江和临江上行驶。此时,地处贵州乃至广西西北部在地方上每年向朝廷的岁贡和民间物流多从路上的驿道靠人挑马驮运到宜州的庆远、怀远码头。同时大环江、小环江、临江上的水运更是把深山老林的珍稀运出,然后再经船运下行柳州,上行桂林再北上中土。宋崇宁二年十一月,黄庭坚接诏贬谪宜州,从江西分宁出发,至洞庭再一路乘舟经岳阳、潭州、永州、全州、桂州(桂林),然后过武则天长寿元年开凿的古桂柳运河(旧称相思埭)抵达柳州。此时段历时五月有余,再从柳州乘船逆柳江、龙江上行,又经十数日到达宜州管所。此时,官运与民航已在龙江上频繁往返,龙江有舟楫,黄庭坚羁关宜州可为例证。
“又将十六口,去作宜州梦”。
这是黄庭坚羁管宜州时原来的打算,他要讲十六口家人一同带往宜州。但后来十六口家人留在了永州,只一人独行去作他的“宜州梦”了。他的宜州梦,首入的是从柳江逆龙江走的水路。
天下水道,为了行人的往来与货物的流转,会在人烟繁华处设渡立埠,唐宋以来,下及元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时期,查地方志和相关资料,龙江上的渡口与水埠(码头),府城西两里有上渡(滑石渡),府城北门外有中渡(浪埠),中渡在北门外太平石下,古名浪埠。下渡,一名彭埠,在明新城小北门外,以永顺副长官司官族聚族居于新城东门与小北门之间得名。思吾渡,城东五里,即今临江入龙江处与木棉屯之间。经思吾渡,从龙江与临江汇合处沿临江上行,有下岩、船坪渡、下涧、小龙、古龙、祥贝、拉托等渡口。往上又有天河、乔善、拉若、宝坛、纳翁等渡口。大曹渡,城东四十里今大曹村濒临龙江处。怀远渡,城西四十里,今怀远镇龙江河中洲小河汇流处。怀远,自古商贾云集,舟楫比肩,与庆远码头共同形成庆远府地区水运最大的商埠。东江渡,东江今属金城江区,但历代东江均属宜州,是宜州最西边的渡口和码头,扼守着大环江江口,是舟楫航行于环江与宜州乃至柳州等地的必经地和补给站。邱索渡,在今宜州拉浪乡与金城江区白土乡交界的龙江上,邱索渡旧属宜州白土巡检司,是吐纳宜州西南方向人流和物流的一个较大码头,宜州向西航行的舟楫可以经此上行至金城江、六甲、拔贡,然后过坡塘沿打狗河继续上行至贵州荔波,此航道较为复杂,大多由各埠船工分段航行。从东江口又可进入大环江航行至思恩(环江)、江口、下城和驯乐。
以上是地方史志记录的和船民及其后人口述的各渡口和码头的情况。志书上没有记录的还有大漕渡下游二十里处的三岔码头,三岔码头地处宜州、柳城、柳江三县的交汇处,三县的物产多在此装船运往外地,柳州方向来的货物也会在此上岸,然后向三县各处分流。
府城下的龙江,延至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旧有的码头已不能承受日渐增长的商贸流量加载的压力,船运码头从唐宋时期原来的一个到后来的六个,分别是小北门码头(下渡)、三门滩码头(又叫龙江码头,今周家塘东门口下龙江南岸),北门码头、三里码头、起谷码头、西门码头(今龙江一桥南)。
龙江三门滩码头
龙江三门滩码头
龙江三门滩码头
1840年后,西方列强倚仗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门户,掠夺我物资残害我国民,珠江水域的船民亦深受其害,生活在今广州番禺、佛山、顺德、三水一带的船民惊恐不安,生计无着,携家带小沿珠江上行逃亡广西,部分人家沿西江落户梧州、桂平,部分落脚柳州,还有部分沿多条支流散入各地。其中一部分经柳州朔龙江来到宜州,这些原来生活在珠江下游和珠江口的水上人家来到宜州后与先期进入当地的船民融合,是后来龙江船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来的船民以李、吴、叶、梁、王、罗、黄等姓居多。另外还有从桂林经漓江过桂柳运河入洛清江、柳江再入龙江来到宜州的。来到宜州后,大多散居于庆远、怀远、六合、拉浪、东江、安马、流河、祥贝等渡口和码头。因为他们的到来,原来航行在龙江上的舟楫得到很大改善,新的造船工艺和技术使得龙江上的船运大大向前发展。此时,地原有的更为先进的新工艺新技术造出来的帆船小的可载货2-5吨,大的可载货8-10吨。民国时期,龙江上的帆船最大的载重量已达到15-25吨,数量已多达200多艘。这些船舶可上行于怀远、六合、拉浪、金城江,自庆远可下行大曹、三岔、凤山、柳州,然后抵桂平、梧州和广州。较小的船只则航行于大小环江和临江上,上行可达思恩、宜北、祥贝、天河,下行可达龙江上的各码头。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人民政府两次对龙江主航道和临江、大小环江主航道进行整治,整治后的龙江河道可通行的船只更可达15-30吨,临江和大小环江也可通行15吨的帆船。较之民国时期,大大提高了通航能力,增大了埠头的物流量。60年代中期,宜州和怀远的船民曾扬帆龙江,驾驳30吨位大船运载甘蔗,支援柳城县糖厂的生产。
中国历朝对生活在珠江和近海的以捕鱼为生和航运为生的水上人家皆称为蛋(疍、蜓)民,清代学者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卷一中说,这样的水上人家“可人可鱼”,以此形容他们在水中的高超技艺。《粤中见闻录》说他们“惟捕鱼及装载为业,善泅水”。
蛋民这个称谓,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存在。在宜州称水上人家为船民,因为他们多从广东三水等地迁来,至今仍以粤语为交流语言,但因为离开故土太久,所操的粤语又掺和了不少桂柳方言的词汇,已与今天的粤语形成一定的差异。他们世世代代以船为家,从不上岸居住,广西《桂平县志》诸蛮风土诗咏蜓(蛋)户说:“浮沉波浪里,生活在天涯”。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民政府的关怀爱护下,龙江和大小环江、临江上的水上人家大多已搬到岸上居住,告别水上生活从事新的职业,与市区和乡镇的居民一道,共同创造和建设美好的未来。
龙江风光
河池农校已退休的的李校长,父辈以上世为船民,他说,宜州的船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广东三水、汕头、佛山、顺德等地和广西梧州、桂平的蛋民。二是本地人,三是龙江上游随船打工谋生的贵州人。三种船民中,蛋民是主体。贵州人多为水族,本地人以汉壮两族为主。今天,他们的民族成分大部分属水族,汉族次之,壮族很少。
上世纪60年代以前,龙江上下,从金城江起至柳州,还没有水电站和水轮泵站的时候,河道畅通无阻,舟楫下行至柳城凤山镇,可于江口(龙江、融江、柳江三江交汇处)沿融江上行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牛鼻、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又从凤山镇沿柳江下行至柳州、桂平、梧州、广州。从宜山的北门码头(浪埠)到柳州,一次出航需要5天左右,从柳州上行到宜山则需要7-10天,如遇水情不佳就需十多天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