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镇位于庐山之巅,是拥有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金字招牌的庐山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海拔1164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境内南北山公路贯穿全境,景点均通旅游观光车,距九江机场35公里、昌北机场112公里、九江火车站31.6公里车程。镇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常住人口2万多人。
近年来,牯岭镇坚持持续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着力优化镇区规划建设,推进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公共基础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9年成功入选九江市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获得了九江市云雾小镇、“双十示范乡镇”等称号。
一、特色鲜明的镇区规划
牯岭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以牯岭街为中心,辐射庐山景区景点:最外围是庐山风景区的保护地带,中间是庐山风景区的主要景区景点,内部是牯岭中心区,包括东谷和西谷。东谷是近代别墅景观游览区和高级度假休闲服务区,是我国少有的既有山地建筑特点、又有西方庭园建筑特点的山地别墅建筑群体,是世界上最早的田园城市的典型。西谷则是山地建筑景观游览区和旅游休息服务区,核心是牯岭街,通过放射性道路系统联系庐山各个景区景点。牯岭街三面环山,一面峡谷,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长江玉带,是连接东西谷的纽带,为休闲、消遣、娱乐的理想场所,也是庐山旅游者的首到之地。在风格与建筑上体现欧洲风情,在环境上体现浪漫宜人、和谐舒适,在商业上体现多层次消费,全面激活商业潜力。规划总用地面积131亩,建筑面积62300平方米,容积率0.71,绿化率40%,建筑密度26%。
二、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牯岭镇位于以“匡庐奇秀甲天下”闻名于世的庐山之巅,长江、鄱阳湖浑然交汇,雄奇、险峻、秀丽、刚柔相济,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气候温凉湿润、雨水充沛、空气湿度大,属山地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气温16.9度。全镇森林资源丰富,区域内林地总面积6.5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29.52万立方米,全部为国家生态公益林,森林总覆盖率为93.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48平方米。各种植物211类973属3400多种,其中一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11种、二级保护植物34种,古树名木233棵。各种鸟类178种,兽类39种,爬行类33种,两栖类20种,昆虫2000种以上。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牯岭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三、全域旅游的产业形态
牯岭镇执行最严格的管控和保护措施,没有任何工业污染,主要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已形成以三叠泉、五老峰、含鄱口、龙首崖、锦绣谷为中心的观光旅游;以牯岭街、东谷别墅群为中心的避暑养生旅游,以毛泽东旧居、毛泽东诗碑园、庐山会议旧址、庐山抗战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以美庐别墅、庐山大厦、白居易草堂、花径、老别墅的故事为中心的人文旅游;以仙人洞、黄龙寺、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五教文化祈福园为中心的宗教旅游;以庐山植物园、庐山博物馆、三宝树为中心的地质科研旅游;以庐山云雾茶、庐山“三石”为中心的购物旅游;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全镇旅游主导产业409家,年投资额39348万元,产值174629万元,吸纳就业人员8430人。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0亿元。
四、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牯岭自古以来便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织点。一是人文文化。自晋代以来,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等,约有1000多位文人墨客登上牯岭,留下4000多首赞美庐山的诗词歌赋和900多处摩崖石刻,碑刻300余处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二是宗教文化。晋代高僧慧远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公元5世纪,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到宋代,有寺庙多达361座。20世纪初,牯岭曾经汇集20余国的数千名基督教传教士,兴建欧美风格的避暑别墅近千幢,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各宗派的教堂多座。经过160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三是政治文化。20世纪30年代牯岭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1933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宣言,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场。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牯岭举行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两次全会。四是茶文化。庐山云雾茶宋代列为“贡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进入“国礼茶”行列。陆羽、慧远、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陈三立、林语堂等许多名家和历代高僧道长都和庐山云雾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是建筑文化。从1895年英国人李德立在牯岭东谷开发建设避暑别墅开始,共建有别墅1000余幢,至今仍保存有英、法、美、德等18个国家600余幢风格迥异的别墅,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别墅建筑博物馆”。
(责任编辑: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