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在国内外学术界已被列入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同样重要的关口。我国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做“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
从明朝隆庆5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业、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成为了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封建王朝以长城和门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
张家口作为边塞重镇,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张家口一直是坝上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线,是发生战事最频繁之地。中原的汉族政权为抵御来自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便在北方边境上修筑起了万里长城,而“大境门”则是“万里长城第一门”!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高耸入云的东、西太平山之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长城关隘,扼边关之锁钥,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大境门上的“大好河山”四个字,是高维岳任察哈尔省督统时于1927年题写的。有趣的是,“大好河山”四个字可以从左边读;也可以从右边读。从左往右念是“大好河山”,从右往左念是“山河好大”,无论如何去读,都说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秀丽,可谓匠心独运。四个大字下面的三个小字“大境门”是清顺治皇帝六岁时的亲笔题字。
清顺治元年在这段长城开豁建门,名曰大境门。大境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券洞外侧高5.4米。宽6米。内侧高9.5米,宽6.8米,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
来大境门参观,交通非常的方便,有一元的公交从市里直达。到这儿来进去是需要门票的,门票的价格是13块钱,如果你有学生证等一些优惠证件的话,是半价。
历史上,张家口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北接广袤的蒙古大草原,“自古为戎马驰驱之地”。仅汉、唐、宋、明四个朝代,北方部族较大规模南犯的战争就达70多次。这里也是对朔漠(指北方沙漠地带)用兵的重要据点,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率领大军第三次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就是经过大境门向北进发的。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和将军亭。
大境门长城内侧,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个气势雄浑的烽火台(那个大土堆),让人联想起古代烽烟滚滚的战斗情景。面对如今的残垣断壁,战争早已远去,烽火不再,而历史沧桑却让人感慨万千。那些人在哪儿?他们谁与谁擦肩而过?我们又与谁在擦肩而过......
长城遗址还在,残石犹存,彰显岁月的侵蚀。
大境门段长城,始建于明成化21年(1485年),是在北魏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巍巍群山之颠,一条玉带蜿蜒起伏,那就是作为中国图腾的长城,雄伟的长城连接着大境门
是一个散心的好地方。在你到达每一个景点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亭子,亭子都有坐的地方。当你走累了的时候,你可以在这歇息歇息。
张家口商文化内涵的张库大道就是商队从大境门出发,经过张北、化德、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乌兰巴托、恰克图、最后到达莫斯科。
万里长城所有的关口名字都叫做什么什么“关”,只有张家口这里称为“大境门”,意味着这里是边境之门。“关”字与“门”字在文化上的含义截然不同,“门”字有开放迎客的味道在其中,而“关”字则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拒绝态度。
历史上的大境门是保卫京都、防御外侵的“军事之门”,是中、蒙、俄三国人民交易往来的“融合之门”,是中国北方最早对外贸易的“开放之门”,是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时的“凯旋之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解放全国的“胜利之门”。
大境门附近,打造了旅游文化购物一条街,并恢复关帝庙、都统署等古老庙宇。
如今的大境门是承载着张家口记忆的“历史之门”。登上大境门,感受到的是中国长城的壮观,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刀光剑影和战火硝烟写就的铁血历史,
大境门炮台和探出垛口的几个炮口,它们静静的伫立在那里,像一位忠实的守护神默默守护着大好河山和怀中繁衍生息的儿女们,它身上如同刻着一幅“万马奔腾如雷卷,千里烽烟蔽月光”的悲壮历史画卷,记录着那久远的苦难纷争、声声号角与猎猎旌旗的历史痕迹,壮士们的如山白骨又怎能不让我们凄然泪下。风蚀呈坑状的城墙砖,就像是陪伴大境门的历史沉睡一样安静。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连绵不断的苍龙,在张家口版图上逶迤而来。如今,古老的长城之上,烽火狼烟不再,但先人留下的这一世界建筑史,诉说着张家口厚重的历史内涵。
张家口市的文物工作者在对大境门东段长城实施修复过程中,在离大境门100米处挖掘出土了湮没已久的西境门遗址。遗址的发现,使得传说中的“小境门”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张家口境内的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在北魏、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的。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朝增筑西路长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宣化巡府汪道亨巡视上西路长城时发现,大境门长城“半为彪池,半为坦道”、“危垣残壁,敌可来,我亦可往”。为了巩固边防,开始对大境门长城大规模加固修复。由于边内边外贸易频繁,就又在长城线上开设西境门。清王朝建立后,不再依赖万里长城做军事防线,停止了修筑长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应张家口商民之请,在来远堡西侧边楼开豁建门,即现在的大境门。
大境门附近一系列文化遗迹、自然景观、军事设施,浓缩了张垣历史文化。改造后的大境门广场,将成为标志性景点,与山、河、门、长城相呼应,彰显城市气质。不仅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张家口的平台。
一座大境门,一部城市史。大境门是张家口的根与魂,浓缩了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发展记忆。它静谧从容地守在威严和繁华之中,悄悄见证着这座市城的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