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参加了强渡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影响深远的战役,立下了赫赫功劳,因而被誉为红军功臣。
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却决定叛逃八路军脱离部队,放弃自己的革命信仰。
此人是谁?这件事前因后果到底是什么呢?他后来结局如何?
1936年“西安事变”后,我党与国民党就联合抗日开始了谈判,不过,此时的蒋介石依然心有顾虑,所以谈判并不顺利,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日的开始,蒋介石决定退步。
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拉开了帷幕,为了抗日大业,我党同意将红军整编为三个师,并隶属于国民党军麾下。
因为只有三个师的编制,所以我党的高级干部也只能降级使用,比如担任军团长的林彪当师长,甚至还有军团长徐海东当旅长,至于红军的营长,连长,此时也都变为了战士,不过,对于这次的降级,众人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这是时局所需。
不过,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参谋长杨上堃,却是开始了明显的不满。
杨上堃此人,正是红军时期的大功臣。
1914年,杨上堃出生在江西兴国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由于家贫,杨上堃吃了不少生活的苦头,而在这样的日子中,他又养成了秉直,刚强的习性。
兴国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最早受到我党革命影响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的老百姓,觉悟都很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7岁的杨上堃参加了红军,走上了红色革命道路。
参军时,杨上堃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为人机智,乐于学习,而且作战勇猛,所以,他接连受到上级的器重,到红军长征时,他已经升任了红一军团2师4团一营二连的连长。
中央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刚出苏区,就遭到了敌人四道封锁线,由于我军突袭,敌人守备不及,战士们很轻松的穿过了敌人前三道封锁线。
在第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时,由于博古,李德的瞎指挥,战士们损失惨重,杨上堃作为幸存者,他眼睁睁的看着许多战友们倒在了血泊中。
那个时候,血气方刚的杨上堃对博古,李德充满了怨气,后来遵义会议,毛主席取得了红军指挥权,杨上堃的心情这才又转变过来。
遵义会议后,部队抵达乌江,红军虽然指挥权变了,但是此时的形势仍岌岌可危。
当时乌江前面有军阀王家烈带领双枪兵堵截,后方又有蒋介石麾下得力干将薛岳派兵追击,稍有不慎,红军此时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毛主席当即下决心,强渡乌江,为红军开辟一条生路,这个任务,交给了红一军团2师4团。
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先是派了一批敢死队,但是效果不行,损失很大,没办法,他们又让三连长毛振华带5名战士,乘筏偷渡,可是让黄开湘,杨成武没想到的是,毛振华带着部队渡江后,却是和自己失去了联系。
此时,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的张云逸找到了杨成武,告诉他强渡乌江的重要性,要他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
杨成武咬牙找到了杨上堃,要杨上堃带队再次执行强渡乌江的任务。
杨上堃深知任务的艰巨性,但是他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直上,回到连里,杨上堃亲自挑选了16名勇士,他们分别乘坐三只竹筏划入江面,在我军重火力的掩护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渡江。
对岸的守军看到我军再次渡江,举起机枪便开始无差别的扫射,这些子弹犹如雨点一般向渡江的勇士们袭来。
面对这一险境,杨上堃趁着冷静,指挥竹筏四处调整方向,躲避子弹,他又举起手枪,瞄准对岸的敌人射去。
险恶的渡江中,杨上堃发现了敌人守备薄弱的地点,几个手榴弹过去,打开了缺口,杨上堃迅速上岸,带着战士们主动出击,打得敌人一时间慌了神。
就在此时,我军后续部队赶到,强渡乌江,最终成功,杨上堃立下首功。
之后,杨上堃愈战愈勇,又参加了攻打腊子口的战役,并又立下新功,声名远扬。
几次危难的战役后,连毛主席都知道了红一军团有杨上堃这个猛人,为此,红军总部授予了杨上堃坊间传说的“免死金牌”,一枚沉甸甸的红星奖章,
红军抵达陕北后,上级对杨上堃非常重视,不仅给他升官,而且安排他前往红军大学学习,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位战功卓越的红军功臣,却是在抗战时期,犯了一个足以被枪毙的错误。
1937年红军整编为八路军,杨上堃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一营营长,在此职务上,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可是战后不久,却是突然传出消息,杨上堃带着几个人准备叛逃八路军。
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分军,由聂荣臻带一部分建立晋察冀军区,作为独立团的团长,杨成武的部队所在地,被设为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
此时杨上堃战功赫赫,杨成武也是杨上堃的老领导,知道杨上堃能力强,就安排他做了一分区一团参谋长。
到了1940年,一团团长陈正湘被提拔为了支队长,副团长外调,众人都以为团长非杨上堃莫属,可是杨成武却让二营营长宋玉琳当了团长,让杨上堃做了一支队参谋长。
这个职务对杨上堃来说,并不算是降级,但是杨上堃却执意认为杨成武对自己是明升暗降,他的心里对杨成武充满了怨言。
与此同时,担任侦察科科长的袁彪,侦察股股长的罗昭辉也对杨成武有怨言。
两人就蛊惑杨上堃,叛逃八路军,杨上堃头脑发热,趁着一天晚上的夜色,带着20多人就离开了队伍,杨上堃离开队伍,其实并非是要投敌叛逃,而是想要自己组个队打日军,打出成绩给杨成武看看。
杨成武得知此事后,脑子轰的一声就冷汗直流,他赶忙派出部队前去拦截,最终于徐水县的一个村子,截住了他们。
杨成武不敢隐瞒此事,遂报告给了聂荣臻,聂荣臻也上报到了八路军总部。
彭德怀得知此事后,雷霆大怒,说是要枪毙这些叛逃八路军的人。
我军对逃兵的处罚一向严厉,井冈山时期朱德的警卫员出逃,被红军围住,最终被迫自杀,新四军团长叶道志出走,被叶挺抓住后直接枪毙。
因此对于彭德怀要枪毙杨上堃等人,八路军总部没人提出反对意见。
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开口了:“老彭,你说得对,但是杨上堃立下的功劳,你们也都知道,没有他的话,红军可能就全军覆没了,既然事情调查清楚了,是内部矛盾,不是叛逃,还是给他一条活路吧?”
在毛主席的说情下,杨上堃最终保住了一命,事后,杨上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痛改前非,随后,他被送到抗大干部班学习了5年,毕业后继续打仗,先后担任吉林市警备区副司令兼团长,四野43军副师长等职。
1955年授衔,杨上堃被授予了上校军,这对于他的资历和战功而言,确实并不符合,不过,这一切也是源于当初他在八路军犯的错误。
此后,杨上堃历任江西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特殊时期,杨上堃被打倒,毛主席来江西视察时,得知此事,再次出面,救了杨上堃:“杨上堃的问题,不是已经审查清楚了吗?怎么还查?还有什么好查吗?”
1984年,杨上堃去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