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喀斯特地貌研究先驱——徐霞客
发布时间:2006-12-18 | 【 大 中 小 】
发布时间:2006-12-18 | 【 大 中 小 】 | 【打印】 【关闭】
分享: 徐霞客(1587—1641),中国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其所处年代,探索自然、重视考察风气兴起,徐霞客顺应时代潮流,毕生从事旅行考察事业,开拓了中国古代地理学走上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徐霞客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特好奇书”,21岁开始出游,足迹遍及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区。他的出游可以崇祯九年(1636)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北登恒山,南及闽粤,东涉普陀,西攀太华之颠,偏重搜奇访胜,写下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嵩山、华山、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游记17篇;后期的西南地区之行,则在探寻山川源流、风土文物的同时,重点考察与记述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发育规律,写有《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 每到一地,他便把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死后由他人整理成以日记体裁为主的《徐霞客游记》。他去世后,原稿散失,后由季梦良等编次,于崇祯十五年(1642)形成最早的游记钞本。明清之际,游记复遭毁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徐霞客幼子李寄(因育于李氏从姓)据多种钞本整理,并补入《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和《盘江考》诸文,形成散佚后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钞本。后又有其族孙徐镇的钞本校订刊刻本出版,以及 1808年的叶廷甲本、1928年的丁文江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和198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校注本等。初步统计,游记的手钞本和刻印本达30余种,其中以禇绍唐、吴应寿整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最为完善,共62万多字,存有日记为1050天,包括名山游记(占7%)、西南游记(占91%)、专题论文和诗文(占2%),描述的内容尤以地貌、水文、植物等内容为多,也是最富有地理学价值的部分。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系统地记载和探索喀斯特地貌的巨著。 徐霞客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主要有:对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在广西、贵州、云南,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有270多个,且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的红色浮石的产状、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徐霞客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