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中国明朝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做官,专心从事旅行。足迹所到,北至燕、晋,南及云、贵、两广,旅途中备尝艰险。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载。死后季梦良等将他1613—1639年间日记,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
“遇有名胜之区,无不披奇扶奥,一山一水,亦必寻其源而探其脉。”
徐霞客终生都在旅行探险,从22岁开始,直至54岁去世。他到过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等省区。他到过三川(长江、黄河、珠江),到过五岳(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终生都在探险,他遇上高山,一定要登上顶;遇见山洞,一定要钻进去考察一番。他不怕虎豹,不惧盗贼,不畏风雨,知难而进。他每天坚持记日记,把当天的见闻,详细记录下来。这些留下来的日记,就是《徐霞客游记》。
这本《徐霞客游记》
也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
《徐霞客游记》现存六十万字,堪称篇幅最长的游记。书中详细记载了徐霞客所游历的各处景物环境,范围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书中记述了很多 古地名、 古民族名和 古代历史遗迹,同时也讲述了 各地风景名胜和 人情风物。
《游记》特别详细地记载和生动地描述了我国广西、云南等地区的石灰岩地貌,讲述了溶蚀对这里的地貌所起的巨大作用,认为溶蚀不仅能造成孤立的山峰,而且能形成圆形的洼地。
书里还介绍了石灰岩地区许多奇特的地貌,如像门一样的“天桥”,洞顶凝结的石钟乳、洞底长的石笋以及乳笋相连的石柱等。
在湘南九嶷山,徐霞客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在那个时代,徐霞客没有使用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却考察得大都十分科学。比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
"
一里,出山口,支峰兀立处,其上有庵,草翳无人,非观音岩也。……余攀隙披窾空处而入,转崖之东,则两壁裂而成门,内裁一线剖,宛转嵌漏。其内上夹参九天,或合或离,俱不过咫尺;下夹坠九渊,或干或水,俱凭临数丈。夹半两崖俱有痕,践足而入,肩倚隔崖,足践线痕,手攀石窍,无陨坠之虑。直进五六丈,夹转而东,由支峰坳脊北望,见观音崖在对崖,亦幽峭可喜 。
——《徐霞客游记》
"
除了科学方面的价值,《游记》的文学价值也值得一提。徐霞客在写景记事之中采用日记自我陈述的方式,让人真实可感。他的游记像诗一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比如他描桂林山色:“诸峰倒插于中”“如青莲山水”,他绘阳朔晨景:“早起,晓月光流,奇峰合棹”“碧莲玉笋世界”,他画柳州群山:“石峰数十,挺立成队”,他在瑰丽的黄山顶端,凌空高吟:“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比如他表达对祖国山河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
《瀑布腾空》
明·徐霞客
珠玑错落九天影,
冰雪翻成双壁喧,
我欲倒骑玉龙背,
峰巅群鹤其翩翩。
"
在最后一次西南长途旅行中,徐霞客几度病重,三次绝粮。本来很健壮的身体,经过这次长达4年的连续长途旅行,变得十分虚弱。回家后半年,就不幸病逝,终年只有55岁。他临死时,床前还摆着从野外带回来的岩石标本。
虽然,徐霞客起初只是以游山玩水为目的,但后期的游历,已经完全超出这个意义。他完全献身对祖国大自然的考察。他的“ 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不惮以身命殉”为世人所景仰,而这本《徐霞客游记》具有文学与科学上的双重价值,也值得永远为后人所记取。
图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