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负责人崔应朝告诉记者,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零破坏”,以原生态旅游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一步,为了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旅行需求,还要形成重点景区间的“全域化合力”。
“重点景区、重点线路来“全域化”,我们跟野三峡景区以后会连成一个整体,到时候不管陆路还是水路会连成一个环线。我理解的是,核心线路核心景区会逐步往外扩散,景区不会是旅游的全部,游客到了以后是感受到一个全域化的旅游地点。”崔应朝说。
崔应朝的“全域化”观点与高坪镇旅游办主任黄美清不谋而合。
就在石门河、野三峡两个景区“联手冲5A”的同时,由黄美清和她的同事极力促进的总投资达15亿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有序进展中。
黄美清说,传统的观光型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它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颇为有限。于是,她们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启动“旅游+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我们以前的模式就是一车过来,吃了后,好多甚至吃都没吃就去建始(县城)或是恩施市了,我们老百姓没有收益。我们之所以做这个乡村旅游就是和石门河景区进行互补,它给我带来游客,我给它增加游客停滞时间,同时游客也觉得很丰富。”黄美清说。
位于恩施市区的土家女儿城,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
傍晚时分,来自全州各地的民间艺人纷纷拿起乐器,迎接属于自己的表演时间。许艺才是巴东堂戏的表演者,也是2014年全国青歌赛原生态唱法金奖得主。女儿城给了土家文化一个完美的施展窗口,同时也给了许艺才这样的民间艺人们互相切磋的平台。
许艺才介绍说:“每天晚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下面都是黑泱泱的一片人头。很多70多岁、80多岁的(艺人)身上有很多地方(文化),很深厚,比如说就和长阳南曲艺人们学习,每天可以唱上两三个小时。”
恩施华旅集团的副总经理李毅说,在五年前女儿城刚开业的时候,谁都不会想到它一年下来能接待400万国内外游客:“文化+旅游(融合)这一块,它是有市场需求的。正逢恩施旅游井喷式发展,我们也抓住了这个契机。传承和展演,就是要把土家族的这种民族文化做到极致,通过衣食住行还原一种生活状态、生活场景。”
今年3月,《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全州要以“旅游+”为抓手,通过旅游与农业、文化、林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创新旅游业态。
恩施土司城,是全国唯一一座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
景区市场综合部经理吴菲说,全域旅游的辐射效应带来景区人流量井喷式增长,正因如此,景区正在进行的“后备箱”升级改造工程迫在眉睫。
“(发展)全域旅游,首先革新的是旅游厕所的革新,我们估计计划构造50个蹲位以上,停车场至少是4,500辆的容量。”吴菲说。
据官方统计,恩施州2017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4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18.8%。
夜幕下的清水走廊,伴随着优美的《龙船调》显得分外美丽;风雨桥下的清江河水正川流不息地从恩施出发奔向长江。马路两旁,各式各样的旅游大巴正迎来送往着八方游客。这里,正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共绘蓝图,共筑未来。
恩施州委书记柯俊说:“恩施州是一个生态功能区,也是一个限制开发区,保护好绿水青山是我们州委州政府、全州人民首要任务,要构建绿色发展产业大格局,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
浙江之声记者应广宇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浙江之声(zhejiangzhisheng)返回搜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