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09日 17:13恩施州政府门户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人参与评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 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总人口403万,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基本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 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总人口403万,于1983年8月19日建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拔落差大,小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突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的北纬30度穿越恩施州腹地,同时受秦岭和大巴山阻隔,使这一区域免遭第四纪冰川的洗劫,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215科、900余属、3000余种植物和500多种陆生脊柱动物,其中有40余种植物和77种动物属于国家级珍稀保护动植物,是华中地区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少数民族与汉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构成了恩施民族的多样性。恩施州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各民族习俗相互影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恩施州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地方。一是经过多年打基础,恩施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全州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恩施机场改扩建相继建成,318国道、209国道横贯全境,全州已建成了较为发达的交通网。同时,还建成了以500千伏为枢纽、200千伏为骨干、100千伏为支撑的外联华中、内联全州的电网;建成了覆盖全州、联通世界的信息网,为海内外客商在恩施州投资兴业创造了条件。二是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恩施州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试点工作和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启动实施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616”工程和省内部分市对口支援民族县市工作,都为恩施州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恩施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 “华中药库”、 “烟草王国”、“世界硒都”的美誉。全州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达500多万千瓦,风电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鄂西大铁矿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已探明储量13亿吨,预测储量达40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预测资源量达1.5万亿立方米。恩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独立硒矿床。
恩施州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是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这里有200多万年前“建始直立人”留下的“古人类文化”;有滥觞于此并与楚渝文化交相辉映的“巴文化”;有“二战”时期恩施作为湖北省临时省会所在地和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第六战区指挥中心形成的“抗战文化”;有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开展武装斗争长达八年之久、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积淀的“红色文化”。这里有亚洲第一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全国罕见、一线串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七姊妹山和国家森林公园坪坝营。
宜人的气候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广阔的发展前景,使恩施州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休闲养生的天然氧吧、投资兴业的黄金平台。
历史沿革
恩施州州域曾多次变动,固定形成于1936年。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 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当年12月1日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和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 县。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从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相关新闻: ·魅力新江岸 承载历史沿革·恩施打造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启示:观念决定发展·襄阳举世闻名的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概况·恩施青年网购万元文化衫实物与样品相差远 欲退货遭拒·湖北土家族喜迎年猪节祈福新年 冯晶晶看过